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音樂也要分“內外”?武王墩大墓考古發現全新歷史故事

2024-05-21 06:3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通過近5年的考古發掘,現在武王墩主墓被認為是戰國末期楚國王級墓葬,從今年4月初進入墓室文物提取階段,已提取編號文物3000多件。其中,在西側和北側槨室內,出土多件琴、瑟、笙、鼓等樂器殘件。《詩經》裏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優美的記述,這些文物的發現,有望再次拉近人們同遠古場景的距離。

隨著考古發掘推進,武王墩大墓9個槨室的功能已經明確,其中北室承擔“樂府”職能,西室擁有樂舞出行場景,因此,在這兩處槨室內,發現較多的樂器文物,其中就包含漆木琴瑟殘件,從目前發現看,以瑟居多,部分古瑟殘件上,還保留著弦孔、瑟枘、岳山等構件。在實驗室內,考古隊員已經初步完成琴瑟殘件的清洗等工作。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瑟的保存狀況總體來説還可以。但是上面的弦,目前是沒有發現,有個別的地方,我們在枘上面還可以看到一些紡織品的纏繞,這個紡織品是用來固定弦的。根據以前楚墓出土的話,應該主要是絲弦為主。我們現在也在清理和鑒定,根據可以拼對的來看,主要是二十五弦的。

在我國,瑟是古老的弦樂器,文獻《釋名•釋樂器》記載,因“施弦張之瑟瑟然也”,因此得名“瑟”。先秦時期,我國樂器已較為多樣,根據樂器的不同質料,將其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8大類,也就是“八音”之説。而瑟就包括在絲中。專家介紹,從文獻記載看,東周時期人們對琴瑟比較推崇,戰國中後期開始,琴瑟音樂已經非常流行。得益於楚國墓葬多為飽水低氧環境,墓葬埋藏深且封閉性好,有機質的琴瑟才得以保存下來。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 張聞捷:瑟是我們這一次在武王墩墓發掘的樂器裏面,應該是數量最多的一類樂器。這個也代表了中國古代音樂到這個時期,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就是從鐘磬樂向琴瑟樂的轉型時期。它的發音相比于鐘磬來説更為優美,所以到了戰國時候,人們更傾向於聽琴瑟的音樂。

周代推行禮樂治國,在六藝教育中,禮樂文化尤為重要,瑟作為禮樂並重之器,成為士階層的必學課目。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 張聞捷:禮和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兩個很重要的維度,根據文獻的講法,禮叫主異,因為禮是講究差別的,講究不同的等級序列的。樂是主同,樂更多的是講究一種和諧,講究一種同化。通過音樂達到人內心的平靜、達到自我的修養,進而達到國家治理的需要。

《呂氏春秋》記載,舜鼓五弦之琴,以來陽氣。若琴瑟相合,則以調陰陽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琴瑟和鳴寓意和諧。因此,《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優美詩句,借琴瑟表達古人對美好、對愛情的嚮往,含蓄委婉,又真誠熱烈。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首岳和尾岳目前也好多都保存著弦的這個孔,在岳上也都會保留,一些枘也都有所保留,我們根據這些散落的,將來儘量可能把它修復完整。

戰國音樂分“內外”歷史記載有實證

除了琴、瑟等樂器,武王墩大墓還出土了一對兒“阜平君銘文銅虎座”,專家推測,這可能是某種樂器的底座。最令考古專家關注的是這對兒銅虎的頸部,都有一列青銅銘文,除了明確寫著“阜平君”,還有“外樂”兩個字,成為戰國時代音樂有“內樂”“外樂”之分的實物證據。

在武王墩大墓被盜追回的77件文物中,這對兒“阜平君銘文銅虎座”,被定為一級文物。兩隻老虎造型敦厚寫實,圓耳直立向前,像是在聆聽著周圍世界的響動;或許是因為伙食優渥,臉上的肉沿著顴骨墜到了嘴角;虎牙健碩,大嘴咧開,從正面看,就像是在對著你憨笑,威嚴與呆萌兼而有之;四肢粗壯,虎爪半露,定格了它在用力支撐重物的瞬間。兩隻老虎,通長約47釐米,通寬約17釐米,通高都為27釐米,差異體現在體重上,一隻重20.665千克,一隻略輕,有19.035千克。

最重要的是,兩隻老虎後頸帶有銘文“阜平君外樂虎虡”,“阜平君”“外樂”這兩個關鍵詞,成為考古專家發現歷史的重要線索。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 張聞捷:阜平,在歷史地理中是可以考證到的,根據推斷在今天的趙國,阜平君應該是趙國的某一個封君。武王墩這個墓主人如果是考烈王,考烈王在秦國當了多年的質子,後來在春申君的協助下逃歸了楚國。之後,有一個趙國人叫李園,這個人就把他的妹妹通過春申君獻給了考烈王。所以,他和這個趙人李園之間可能有這樣的一些聯繫,是不是因為這個淵源的關係,趙國的一些器物隨之就進入楚國的王室裏面去了。因為楚國封君裏面,已知的文獻裏面沒有看到阜平君。

專家介紹,銅虎銘文在字體上,與楚國文字差別很大,其風格更接近中原的三晉地區。因此,專家推測,“阜平君銘文銅虎座”出現在楚國王級墓葬中,也可能是趙國贈送的隨葬禮物。如果説“阜平君”三個字是考古專家追蹤歷史人物故事的指路標,第二個關鍵詞“外樂”則是發現戰國時代諸侯國音樂體系的實物證據。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 張聞捷:通俗地理解,外樂就相當於朝堂或者宗廟的外朝之樂。內樂,可能就是類似于內庭之樂,休息的時候聽的音樂。因為以前所有關於外樂內樂的記載,只見於典籍文獻中,都認為它只存在於漢代。這個虎座上面清晰地寫著外樂,另外一套漆木虎座寫著內樂,是我們這次比較大的一個驚喜的發現。

一套文物的出土,幫助學者發現一段消失的歷史。專家介紹,在先秦時代的禮樂中,外樂適用場合莊重,可能偏于正式典雅;而內樂用於私人場合,可能更加輕鬆愜意。尤其是武王墩主墓北側的兩個槨室,其蓋板墨書文字明確標明瞭一個為“樂府”,另一個為“北中樂府”,這兩個官署機構是否掌管著“內樂”與“外樂”,成為考古專家新的研究課題。

(總臺記者 艾達 張立雷 王帥 王寧 佘利霞)

【責任編輯:李平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