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變美”更安心?——來自“醫美熱”的觀察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肉毒素、玻尿酸、水光針……近年來,以注射美容和光電項目為主的“輕醫美”“微整形”受到求美者追捧。國家整形美容質控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接受注射美容治療。
迅速增長的醫療美容市場背後,來路不明的産品、不正規的機構都是“變美”之路上的陷阱。如何讓“變美”更安全更安心?
“輕醫美”不等於“零風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醫療美容受到不少愛美人士的關注,特別是非手術操作的“輕醫美”項目,更是格外受到青睞。
騰訊行銷洞察近日發佈的一份“輕醫美”行業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醫療美容市場正以每年約15%的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其中“輕醫美”佔據“半壁江山”,且呈現輕齡化、生活化、更悅己、更開放等趨勢。
但是,“輕醫美”並非零風險。
今年以來,全國已有多地查處涉及“輕醫美”的相關案件:重慶市江北區警方破獲一起涉醫療美容行業生産、銷售假藥案,查扣假冒偽劣肉毒素9萬餘瓶、麻膏150余公斤,涉案金額超2億元;蘭州市公安局成功偵破妨害藥品管理案,搗毀家庭式醫美“黑診所”6處,查處用於存放肉毒素倉庫3處,涉案價值1000余萬元……
與此同時,一些求美者對醫療美容的風險性也缺乏充足認識。今年4月中旬,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了一名疑為肉毒素中毒的患者。患者在一家美容機構注射肉毒素後出現四肢癱軟、説話困難、呼吸不暢等症狀,一度住進重症監護室。
專家表示,從根本上講,“輕醫美”仍是醫療行為,存在一定的醫療風險,如果患有一些基礎疾病,或是因為美容過程中操作不當,都可能在術中、術後引起並發癥,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美麗項目”要把好資質關
隨著醫療美容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利益驅動下,越來越多人“入局”醫療美容特別是“輕醫美”行業,但其中不乏無資質人員魚龍混雜。
對於醫療美容行業的準入管理,國家有明確規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強調,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必須同時具備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等條件。《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醫療美容服務屬於醫療活動,未依法取得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發放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者“診所備案憑證”,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
“與外科手術需要大型設備和手術團隊、只能在醫院開展不同,注射美容、鐳射美容等項目基本操作相對簡單,也有更多非法行醫現象,給監管帶來一定困難。”國家整形美容質控中心副主任、北京協和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龍笑説。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無資質人員在賓館酒店或居民樓裏租間房子就開展醫療美容項目;一些“黑診所”與美發店、按摩店串通,讓後者給自己輸送客戶。
“近日醫院接診的一位患者在‘私人診所’打了好幾針‘醫美針’,臉部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但患者甚至不清楚注射的是什麼,導致後續治療困難。”山東省省立醫院燒傷整形外科主任霍然説。
專家提示,求美需要“擦亮眼睛”,以安全為基石,提前充分了解醫療美容項目風險,不要盲目聽信行銷噱頭,客觀、理性選擇。同時,要選擇正規機構,諮詢正規醫生,使用正規産品,醫療機構及醫衛人員資質均可在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查詢。
多方護航“變美之路”
近年來,相關部門加大對醫療美容行業的監管整治力度,取得明顯成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加強醫療監督跨部門執法聯動工作,對醫療美容等重點執業活動組織開展聯合專項整治;國家整形美容質控中心把降低注射美容並發癥發生率作為今年工作重點;深化跨部門綜合監管、嚴格規範醫療美容廣告發佈行為、各地開展醫療美容機構專項整治行動……多方正在護航“變美之路”。
“更好地監管醫療美容行業,需要線上線下並重,多部門協同,持續加強整治。”國家整形美容質控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王曉軍説,要強化全行業人員對整形美容專業臨床品質安全的意識,為公眾營造一個綠色、健康、規範、高品質的行業發展環境,讓求美者在安全的環境中實現美麗的願景。
“美沒有固定標準,變美不能以損害健康為代價。”王曉軍建議,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不要盲目跟風,如需進行醫療美容項目,要根據自身條件量力而行。
中國消費者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皮小林提醒,求美者應留存好消費憑證和證據材料,如果遇到權益受損,及時與醫美經營者協商解決,也可向消費者協會或有關行政部門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