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通訊|一座博物院,解鎖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碼

2024-05-18 16:09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天津/巴黎5月17日電 通訊|一座博物院,解鎖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碼

新華社記者雷明宇 王暉 喬本孝

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一架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已經展出了一個世紀,它的“姊妹”則陳列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位於天津的北疆博物院。這座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現在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兩個館區之一。在它的背後,是一位法國人數十年的中國北方科考經歷,也隱藏著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碼。

名叫“志華”的法國博物學家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裏,坐落著一棟兩層高的德式建築。100多年前,一位名為“桑志華”的法國人定居於此。他本名埃米爾·黎桑,“桑志華”是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1914年,桑志華來到天津,開始了他在中國北方,尤其是黃河和海河流域長達25年、行程5萬多公里的科學考察之旅。

桑志華為在中國的科學考察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和目標,涵蓋考察、蒐集、安置、研究等方面。隨著科考採集的各類標本日益增多,桑志華開始著手籌建黃河白河博物館(即北疆博物院)。1922年,博物院北樓拔地而起。北疆博物院藏品多達20萬件,是目前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等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在20世紀30年代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在科考途中,桑志華竭盡全力為博物院蒐集一切學科的標本,但與同時代來華的諸多西方學者不同,桑志華把他在中國北方多年科考活動蒐集的絕大部分標本和成果都留在了中國。他説:“我不能掠奪在黃河白河博物館中所收藏的從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被發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

“桑志華”這一名字的來源已無從考證,但這位法國人卻用25年的時間身體力行地詮釋了“志在中華”的涵義。他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説:“我們愛中國人,我們尊重他們的習俗。”桑志華于1938年回到法國,直至去世再也沒有來過中國。而他在中國的這段經歷則被記錄了下來,和他創辦的北疆博物院一起,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另一位地質古生物學家的加入

隨著藏品日益豐富和北疆博物院不斷擴大,桑志華尋找合作者的意識愈發強烈。1923年,應桑志華邀請,法國哲學家、地質古生物學家德日進來到北疆博物院開展聯合科學考察工作。他們組成了“法國古生物考察團”,深入中國西北腹地,發現了許多重要的化石標本與石器。

1922年夏,桑志華在內蒙古薩拉烏蘇考察時採集到一批化石標本。次年,剛剛來華的德日進在整理這些標本時,意外發現一顆小小的門齒化石,經加拿大解剖學家步達生鑒定,確認屬於人類,定名為“鄂爾多斯牙齒”,後被史前考古學和古生物學家裴文中稱為“河套人牙”。這是在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桑志華和德日進的科學考察為中國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在這兩位法國學者帶領下,一批中國年輕學者成長起來,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中國科學院院士賈蘭坡回憶説:“德日進教給我許多知識,我成了他的一名助手。德日進是我最喜愛的老師。”“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曾評價道:“德日進所發表的工作報告,差不多全是示範性的。中國的化石專家、地質學家及史前考古學家,大半都有它很有益的影響。”

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碼

“法中兩國的考古合作始於1914年,埃米爾·黎桑和另外兩位學者先後前往中國……這些科研人員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和發掘化石。他們與裴文中在內的中國專家建立了聯繫,裴文中即‘北京人’第一個完整頭骨的發現者……”2004年,在桑志華來華科考90週年之際,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一篇報道向法國人民講述了當年法中考古合作的往事。

現在保存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披毛犀骨骼化石是在內蒙古薩拉烏蘇發現的,這是北疆博物院贈送給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價值最高的禮品,至今仍沿用著北疆博物院的館藏編號。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還珍藏著一本《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這本桑志華和德日進參與編撰的學術著作,將中國的古生物和考古發現介紹給國際社會,使得中國在國際地質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佔據重要地位。

“桑志華和德日進的科學考察不僅促進了中國地質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法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學術合作。”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説,“這些合作和交流,為中法兩國在地質古生物學和考古學領域的持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並産生了深遠影響。”

2009年,天津自然博物館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協議,在科學研究、科學考察、研究人員、科學出版物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今年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北疆博物院的研究人員還將再赴法國洽談合作事宜,續寫這一段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佳話。

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洗禮,北疆博物院舊址樓依然靜靜矗立在天津馬場道上。跨越一個多世紀,這座博物院見證著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見證著相距萬里的友誼故事,見證著60年來中法兩國的歲月激蕩,也將見證中法考古合作新篇章。(完)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