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走,去博物館!一起打開博物館“新玩法”

2024-05-18 08:40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斗轉星移,生命輪替,唯有文物能封存那些鮮活的瞬間。下面請跟隨記者的鏡頭,走進各地博物館,一起探尋文明的軌跡,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山西太原:探訪建在墓葬原址之上的博物館

丹青暈染,交織出胡漢融合的時代氣象。鐵線勾勒,描繪出意趣盎然的生活現場。漫步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出土于太原及周邊地區的多組墓葬壁畫。

總臺記者 宋文植: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我們這個博物館所在的這個墓葬的原址了,為了墓室的保護起見,我們遊客是沒有辦法直接走進其中的,但是沒有關係,我們還有別的辦法。

技術加持: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舞”

通過VR設備等技術的加持,墓室中壁畫的各種細節都被一比一復刻出來。戴上VR頭盔,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1400多年前的那個宴會上。

宋文植 總臺記者:1400多年前的人在你周圍吃燒烤,聽音樂。因為這些壁畫的存在,這也不再像是一個冰冷的墓室,而更像是一個儲存著美好記憶的時間膠囊。

重慶: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觀察水下碑林

走出墓穴,我們現在去往水裏。位於重慶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非潛水可達的水下遺址類博物館。

白鶴梁是一座長1600米的天然石梁,漲水時會被淹沒。白鶴樑上鐫刻著自西元763年以來的165段題刻,其中關於水文的資訊就有108處。因此,這裡也被稱為“水下碑林”。

總臺記者 趙聰聰:早在唐代,人們就在白鶴梁的長江最低水位線上,刻下了兩條石魚,用來觀測長江水位。透過這個觀測窗看出去,就是鎮館之寶——“雙鯉石魚”。

經考古學家考察發現,兩條石魚眼睛的高程與當地水文站的零點水位,在同一水準線上,古人的智慧也在此體現。

湖北十堰:觀察恐龍蛋化石 感受遠古生命脈動

回到岸上,我們又來到湖北青龍山恐龍蛋遺址博物館,這裡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恐龍蛋化石遺址。

總臺記者 佘利霞:這裡就是整座遺址當中規模最大的三號館,那麼在這兒可以看到非常震撼的一幕,這一整面山,大家看到的都是恐龍蛋的化石,那麼從空中俯瞰,可以説是數千枚的恐龍蛋是盡收眼底。

製作化石拓片 感受學習的樂趣

如今在青龍山,遊覽者可以運用博物館提供的專業工具,製作各式各樣的化石拓片,親身體驗化石的修復工作。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趙璧:我們在這裡除了帶領中小學生看恐龍蛋以外,還可以讓他們帶走他們自己製作的拓片,他們在這裡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樂趣。

數説“博物館熱”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如今,各大博物館拿出“十八般武藝”來吸引遊客打卡,給足愛上博物館的“一萬種理由”。如此的雙向奔赴,讓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來,文旅消費不斷升級。

為一館赴一城:“博物館熱”帶動文旅消費

2023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的總數達6565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8天接待觀眾7358萬人次,同比增長98.6%。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博物館觀眾超5000萬人次,達歷史同期的最高水準。人氣火熱的背後,是各博物館不斷豐富研學項目、創新互動方式、開發文創産品,讓博物館越來越有逛頭兒。

沉浸式體驗 實現古今對話

沉浸式體驗,把觀眾和歷史連接在一起。眼下,新升級改造的浙江省博物館,打造了沉浸式數字影像空間,通過數字的方式,讓浙江省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再現合璧。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裸眼3D,以全景視角,一鏡穿越大運河沿岸8省市的17座城市。

開發多元文創 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

創意十足的文創産品,也同樣豐富著參觀者的體驗。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盲盒文創,古蜀萌寶們各展所長,玩變臉、秀茶藝、練蜀繡、吃火鍋,1500多種文創産品,滿足了遊客們把文物帶回家的願望。

在天津博物館,以鎮館之寶玉壺春瓶開發的文創産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而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不少參觀者在遊覽結束後,也會挑上一兩件心儀的文創産品,為博物館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責任編輯:孫曉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