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我與文物修復相互選擇——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師梁嘉放

2024-05-17 18:16

來源:中新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新社香港5月17日電 題:我與文物修復相互選擇——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物修復師梁嘉放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與很多人誤打誤撞入行不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早在中學時就確立了志向。某天放學回家,看到電視新聞正播放剛出土的兵馬俑,技術突破後,表面彩繪罕見地得以保存,威名赫赫的大秦帝國就這樣露出了它絢爛的冰山一角。

那些承載了豐富歷史的色彩,猶如一道春光,在她心裏至今縈繞不去。“我覺得這個行業真的很神奇,它能夠讓文物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梁嘉放説,自己正是被文物修復行業承載、保存歷史文化的能力所吸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那道春光,牽引著她往後的人生:考入西安的西北大學,修讀中國高等院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再負笈美國深造,在當地博物館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故鄉西安,專攻器物修復。沉澱多年後,梁嘉放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為其最早一批文物保護團隊成員。

彼時的梁嘉放,早已不再是從前稚嫩、好奇的學生,而對文物修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個專業比我想像中要深奧很多,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包括材料學,還有考古學、藝術學、化學等。”文物的狀態、材料、修復方式等各不相同,也意味著鑽研與挑戰永無止境。

陜西是一個文物大省,持續進行著眾多文物出土工作。剛參加工作的那些年,梁嘉放常和同事一起跑到出土現場爭分奪秒地搶救文物,“陜西地下水豐富,這對於文物的保存其實是非常棘手的,所以我們一般要提前做好預案,並在現場進行回潮處理,保持文物的濕度。”遇上一些非常脆弱的文物,則要將它及周圍環境一起打包回實驗室處理。

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令梁嘉放對於文物銹蝕的成因、出土背景、文物與環境的關係等,皆有著更為準確的判斷,無疑助力了如今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工作。在這裡,她不僅負責修復金銀器等館藏文物,亦要對博物館內借展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確保文物能夠在光線適宜、溫濕度恒定的展櫃裏“安全、漂亮”地展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開館尚不足兩年,梁嘉放坦言自己帶領的是一個年輕的、快速成長中的文物修復團隊,在不斷精進技術的同時,亦肩負著推動中外文物修復交流的使命,這與博物館倡導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目標一脈相承。

去年底,博物館首次舉辦“承前啟後──中國古代藝術保護國際研討會”,邀請超過40位來自世界重要文博機構的館長、頂尖文保專家和科學家進行主題演講和專業報告。梁嘉放認為,許多文物修復工作的靈感、思路,以及技術的提升,都是在這類的交流和碰撞裏産生的。

這類交流從未間斷,梁嘉放談及故宮博物院的同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修復一件法國“火車頭式鐘”時,故宮博物院老師説起修復鐘錶往往靠仔細地聽、慢慢地調。這讓梁嘉放想起,自己獨立修復的第一件文物——鍛打得非常薄的西周青銅器,為將其完整拼接,並去除表面銹蝕還原其紋飾,她花了一年時間在顯微鏡下一點一點操作。

這一極考驗耐心的行業,用時間篩選掉一些無法沉澱下來的人。“培養一名文物保護人員,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人可能已經改行了,真正剩下來的人,他(她)的個性和技術與這個行業的需求是吻合的。”梁嘉放時常覺得,不僅是她選擇了文物保護行業,也是在經年曆練中,這一職業最終選擇了她。(完)

【責任編輯:李平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