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老字號新觀察丨中華“味道”的跨時空對話

2024-05-16 05:21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成都5月15日電 中華老字號中,對“味道”的記憶源遠流長。尤其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酒,更注重傳承。在四川省綿竹市,就有這樣的實證。

走進綿竹市中心的劍南老街,就能聞到濃濃的酒香。在古色古香的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裏,工人正將發酵好的酒糟進行攤涼,等待時機將其摻入蒸酒大甑,竹子做成的桿子上用鐵環吊著直徑1.5米左右的蓋子,等待工人“合蓋上甑”蒸餾取酒。

2024年5月13日,釀酒工在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裏工作。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綿竹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介紹,2003年至200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對“天益老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示了從原料浸泡、蒸煮、拌曲發酵、蒸餾釀酒到廢水排放等釀酒工藝的全過程,因其規模之大、釀酒遺跡之全、保存之完好超出以往發現,獲評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酒的味道最老能有多老?以綿竹及其周邊為例,綿竹先後出土了戰國青銅酒具提梁壺、漢代調酒陶俑等文物;在距離劍南春廠區直線距離30余公里的三星堆遺址,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米以及青銅尊、陶壺等大量酒器。

2021年5月14日在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拍攝的三號“祭祀坑”內發現的青銅方尊。新華社記者沈伯韓 攝

不僅是綿竹一地,四川盆地中沿著長江、沱江、涪江、赤水河等廣袤水系,多處釀酒遺跡都傳承著中華“味道”,至今已産生了宜賓五糧液、瀘州老窖、綿竹劍南春、古藺郎酒、沱牌舍得、全興等中華老字號美酒。

應如何留住歷史的老味道?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田鋒認為,釀酒首先離不開生態環境。為此,綿竹市委、市政府積極推動縣域礦山轉型,拆除關閉生態脆弱區內的礦井,完成龐大的生態復綠,保護好微生物、空氣、溫度、濕度和水質等原真性資源。

“其次在生産自身,應做好‘三老三新’,堅持老師傅、老工藝、老窖池,同時注重新科技、新製造、新行銷。”田鋒説。

2024年5月13日,釀酒工在劍南春8號車間內做窖池管理。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在擁有1600口老窖池的劍南春8號車間,車間主任羅嘉鉅正在指揮出甑取酒。從糧食到出酒,前後要經歷267道大小工序。“本來35天左右糧食就能發酵生成為酒,但是為了保證優秀的品質,我們堅持70余天釀造,加倍付出了時間,犧牲了産量。”羅嘉鉅説,廠裏像他這樣的老師傅有400余位,一對一帶徒弟出師至少需要3年,他至今也只帶過4名徒弟。

“面向未來,我們要進一步發掘釀造美酒的工藝數據,讓釀造從傳統走向現代,從經驗走向‘數智’。”田鋒説。

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綿竹漢代調酒陶俑。新華社記者謝佼 攝

如今,從空中俯瞰綿竹,主峰4989米的龍門山脈鬱鬱蔥蔥,雪山融水匯聚為條條清溪,流淌過雪山下阡陌縱橫的川西沃野。劍南春酒史館內,距今約2000年的綿竹漢代調酒陶俑仍長袍跪坐,左手持小勺探入酒桶,似乎正為摸索“勾兌比例”而會心一笑。

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綿竹劍南老街石牌坊。新華社記者謝佼 攝

回望劍南老街的石牌坊上,“汲古鑄今”四個大字,熠熠生輝。

新華社記者謝佼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