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中國和匈牙利揚琴合奏“心相近”

2024-05-09 13:44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布達佩斯/北京5月9日電 通訊|中國和匈牙利揚琴合奏“心相近”

新華社記者張遠 陳浩 羅鑫

春日暖陽下,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市郊,一座古老莊園裏傳出《茉莉花》的旋律,曲調是東方的悠揚婉轉,音韻透出別致韻味。

演奏者赫倫薩·維克托利亞是世界揚琴協會主席。她用“匈牙利揚琴”辛巴龍演奏這首中國民族樂曲,充分體現這種樂器的特點——低音渾厚、高音明亮。

辛巴龍是一種匈牙利傳統擊弦樂器。同是梯形結構,同用擊槌,辛巴龍的外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民族樂器揚琴。辛巴龍和中國揚琴同屬“世界揚琴大家族”。

“辛巴龍和中國揚琴有共同的祖先。”赫倫薩説,經過數千年演變和不同文化影響,如今不同地區的揚琴形態大小、音域廣度不一,演奏技法也不盡相同。

中國著名揚琴演奏家項祖華曾將揚琴分為三大類:中國揚琴體系、西亞南亞揚琴體系、歐洲揚琴體系。歐洲揚琴體系的代表就是辛巴龍。

赫倫薩告訴記者,1991年,世界揚琴協會在匈牙利註冊成立後,歐洲、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的揚琴演奏家舉辦交流會、共同演出,世界各地的“揚琴家族”演奏家相聚一起,相互學習借鑒。

在中國音樂學院的揚琴教室裏,擺放著一台辛巴龍,由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的辛巴龍教師相贈。揚琴專業的幾名學生不僅會演奏中國揚琴,也會演奏辛巴龍。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揚琴演奏家李玲玲説,中國揚琴和辛巴龍雖然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相隔,但技法至今仍然相通。“器樂藝術既有鮮明的民族性,也有廣泛的世界性。”

在李玲玲看來,揚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代表性音樂符號”,揚琴的器樂發展流播史也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史的縮影。一些學者從史料考證,揚琴傳入中國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從中亞傳入中國,二是從歐洲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南方沿海地區。

“中國揚琴起初叫洋琴。”李玲玲介紹説,在中國發展數百年間,揚琴成為民族樂團中的重要樂器,也是琴書、民間説唱、戲曲表演中常見的伴奏樂器。

今年3月,作為中國與匈牙利建交75週年的活動之一,《揚琴之韻 中匈之情》音樂會在重慶舉行。從《茉莉花》到《查爾達什舞曲》,赫倫薩和李玲玲用辛巴龍和中國揚琴奏響“和合之聲”。

憶起那次演出,李玲玲説,音樂是一種共通的語言,可以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促進心靈交流。她感到自己演出時“不僅是一名演奏者,更是中外交流的使者”。

赫倫薩向記者展示了她演出時攜帶的一個木盒,裏邊擺放著各式揚琴的擊槌,由不同國家的揚琴演奏家贈送。“材質不同,敲擊的音色也不同,用於演出不同風格的曲目。”

演奏匈牙利或歐洲風格的曲目時,赫倫薩習慣用匈牙利傳統擊槌,質地堅硬且有一定重量。演奏《茉莉花》等樂曲時,赫倫薩使用竹質擊槌,富有彈性,體現東方作品的音色韻味。

赫倫薩説,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特點可以啟發人們創造新的音樂。“同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也讓各種文明共同進步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使我們的世界更加多彩。”(參與記者:淡然、龐元元、宿亮、鄭開君)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