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總臺記者探訪丨共建“一帶一路”讓塞爾維亞百年礦城煥發綠色生機

2024-05-08 17:3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塞爾維亞的博爾市是一座百年礦城。15年前,西方媒體看到博爾陷入衰敗,發出“死亡之城”的感嘆。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中國企業的投資讓這座城市“死而復生”。

博爾市位於塞爾維亞東部,距離首都貝爾格萊德約180公里。120年前,這裡發現了豐富的銅礦資源,博爾塞爾維亞國有銅業公司由此成立,原本的小山村迅速發展為城市。

總臺記者 余鵬:進入博爾市,首先看到的是礦業大道。這些廢棄的採礦裝備,仿佛訴説著這座城市的百年變遷。

進入2000年後,因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這家公司一度瀕臨破産,連年虧損導致整個城市經濟活力不足,青壯年勞動力嚴重流失。

博爾州州長 斯坦科維奇:我們毗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以前有很多人為了謀生移居國外。

不過,這一切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發生了轉變。

2018年,中國紫金礦業集團與塞爾維亞政府簽署協議,收購博爾銅礦63%的股份,獲得部分礦帶開發權利。中國企業接手後,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扭虧為盈。現在,這個項目的産值佔塞爾維亞國內生産總值近3.5%。

中國紫金礦業董事長 陳景河:我們進行了系統的技術改造,利用紫金的管理和技術,進行全面的升級。銅礦從原來的只有4萬噸産量,發展到現在,今年超過了10萬噸。

帶著中國的新技術、新設備、新的管理運營模式,銅礦項目對各礦山和冶煉廠實施全面的技術改造,生産效率大幅提高,生産運營成本不斷降低。

總臺記者 余鵬:這裡是銅冶煉的最後一道工序,成品銅在這裡撥片、打包。以往需要100多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序,如今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僅僅12名工人就可以完成,人力成本節約了90%以上。中國製造的生産線極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薇拉在銅礦項目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招聘工作。她告訴總臺記者,從2019年至今,項目除了繼續留用原來的5000多名員工外,還招聘了3000多名新員工,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如果算上上下游企業,一共創造了13000個就業崗位。

薇拉:我們平均月薪在13萬第納爾左右(約合人民幣8500元),這在塞爾維亞全國來説都是很高的,大概比塞爾維亞平均薪資高50%。

中國企業的加入不僅帶來了就業,還帶來了“綠色”。以前的博爾,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味道,礦場附近是光禿禿的礦山和漫天的粉塵。

銅礦項目環境工程師 米裏亞納:博爾銅礦已經存在了100多年,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行走在這座城市,就像是在迷霧中穿行。

中國企業進駐後,採取了與以前截然不同的開採模式,採取“邊開採邊恢復”的策略,最大限度保護地理形態,減少揚塵。在礦山上,一條白色懸空建築結構十分引人注目。

銅礦項目環境工程師 杜尚:我們身後這條其實是傳送帶,是用來傳送地下鐵礦石的,總長約2公里。最重要的是它是全封閉的,目的是減少揚塵。中國企業給塞爾維亞採礦業帶來的新技術,可以使運送礦石的全過程封閉起來,避免有毒物質釋放到空氣中。

在銅礦冶煉廠,副廠長薩什卡介紹説,項目先後投入了3億美元用於老冶煉廠改造,煙囪不再冒出黑煙,讓困擾博爾市的“煙氣問題”徹底成為歷史。同時,新系統還實現工業廢水100%處理並回收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銅礦項目冶煉廠副廠長 薩什卡·塔希奇:通過投資整個項目,我們博爾及其周邊地區長達數十年的污染問題得到了解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成了我們的座右銘。

總臺記者 余鵬:在我身後就是冶煉廠,它左邊是活躍的露天礦場,這裡空氣透亮,場地整潔。到了春天,綠草茵茵,鮮花盛開,這裡呈現出“綠色礦山”的樣貌。中國企業在幫助塞爾維亞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把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帶到了塞爾維亞,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