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雲南牟定彝繡産業崛起 賦能鄉村振興

2024-05-06 21: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新網楚雄5月6日電 (黃興鴻)“現在有約3000人為我家提供彝族刺繡産品,並實現增收。”5月6日,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彝族刺繡代表性省級傳承人魯翠芹如是説。

牟定縣位於雲南省中北部,素有“彝族左腳舞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工匠名鄉”等美譽。該縣的彝族刺繡、龍頭四弦琴、豆製品等聲名遠揚。

圖為5月6日,魯翠芹介紹手工彝繡帽子。黃興鴻 攝

魯翠芹是彝族,今年58歲。她介紹,彝繡是牟定彝族婦女千年傳承的一種紋樣裝飾技藝,多以紅、白、青、綠、藍、黃等絨線交替挑刺,常以圖案的形式體現在各類紛繁絢麗的服飾上,被稱為“針尖上的藝術”。2008年,彝族刺繡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她現為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0多年前,我在牟定開了當地第一家彝繡作坊。”魯翠芹稱,當時她帶著親戚一起做,發現産品供不應求,於是鼓勵親戚自己開作坊,後來又帶領周邊婦女從事彝繡,從而實現增收。

魯翠芹稱,現在約3000人與她家長期合作負責提供彝繡産品,她負責對外拓展市場進行銷售,上百種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及多個國家。

魯翠芹每年都會對牟定的繡娘進行培訓,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斷提升牟定彝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民眾獲益增收。

圖為5月5日,民眾在牟定“三月會”上了解彝繡文創産品。黃興鴻 攝

2018年,牟定縣張建勳開始從事彝繡産業。他表示,為讓彝繡産品走得更遠,他創新推出杯墊、擺件等一系列文創産品,市場反應較好,産品約5%銷往國外。

“手工彝繡産品雖然價格高,但製作週期長,我選擇做機繡,製作快,以量取勝,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牟定的機繡老闆朱有偉介紹,2004年,他就從事彝繡工作,當時買來機繡半成品加工後銷售。2021年,他買了4套機繡設備。“以圍腰為例,人工繡最快4天才能繡出1件,機繡4小時就能完成20余件,機繡産品價格只是人工繡的四分之一。”朱有偉稱,他的産品供不應求,計劃今年6月再添4套機繡設備。

圖為5月6日,朱有偉調試彝繡設備。黃興鴻 攝

近年來,牟定縣持續推進“文化名縣”建設工作,把彝繡産業納入全縣産業發展佈局,先後建成了共和鎮彝繡一條街、彝和園民族文化産業園等。截至目前,該縣從事彝繡創作、經營的企業和商戶逾100家;彝繡非遺傳承人27人,擅長彝繡技藝的民間繡娘8800人;産品由初期的實用品向藝術品、旅遊紀念品、觀賞收藏品等方向轉型拓展,種類逾100種,帶動一大批民眾脫貧致富,並賦能鄉村振興。(完)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