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湖南做好水稻大文章 播種面積、總産量均居全國第

2024-05-06 11: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圖為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中魚口鎮艷洲村千畝高標準農田基地,村民挑選優質早稻秧苗進行擺盤,為機械插秧做好準備。

肖樂峰攝

  圖為湖南省汨羅市桃林寺鎮農戶搶抓有利時機,忙著機械插秧作業。胡 清攝

萬事農為首,糧為天下先。

穀雨時節,從廣袤的洞庭湖平原,到崎嶇的湘中丘陵梯田,再到湘資沅澧四水兩岸,翻耕、播種、育秧、插秧……三湘大地,新一年的春耕長卷鋪展開來。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之一,近年來,湖南省全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糧食産能穩步提升。2023年,湖南省糧食總産量613.6億斤,連續4年保持在600億斤以上,水稻種植面積、産量均居全國第一。

數字背後,是湖南探索“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的生動實踐——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推行適度規模經營,以政策支援和示範引領,良種普遍推廣、良機順利落地、良法可用易用,糧食生産也從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這幾年,種田越來越輕鬆。”有12年種糧經驗的湖南省新化縣紅旗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伍國其,今年一口氣又添置了多臺農機,水稻種植增加400多畝,“種糧食有賺頭也有盼頭,這才是我的底氣”。

良  田

挖掘機掀起肥沃的表層泥土,道道田埂在轟隆聲中被推平,空氣中瀰漫著雨水滋潤下的清新,春耕前短短數月的農閒時間,湖南省汨羅市白水鎮西長村,沃野換了一副模樣——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當初零散斑駁的大小田塊,已經變成成片的高標準農田。

“小田改大田,農用機械用起來更方便。”西長村種糧大戶楊建鵬説。

糧以地為本。作為全國糧食生産大縣和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産基地,汨羅市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融資模式,發動各類主體參與,推進“小田改大田”。

怎麼改?

先流轉、後建設——建設前由流轉大戶完成投入托底;建設後,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讓效益落地。

楊建鵬算過賬:改造一畝高標準農田投入不少於3000元,上級財政支援項目資金1600元,村民在5年時間內減租一部分,等於只需要自籌800元左右。對於種糧大戶來説,小丘田改成平坦方正的大田,機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各環節費用下降,疊加可用耕地面積增加帶來的收益,每年每畝有望增收約300元。對於普通農戶來説,在將土地流轉5年後,高標準農田又將帶來每畝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的租金溢價,同樣合算。

提質看得見,效益實打實。在這一模式助推下,2022年以來,汨羅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超過6萬畝。

放眼全省,2023年,湖南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45萬畝。通過投融資創新,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9億元,建成畝均投資超3000元的高標準農田100萬畝以上。

改好田,用好田。益陽市南縣麻河口鎮集中育秧千畝示範片裏,種糧大戶董彬是受益者。“原來流轉的土地較為分散,地勢不同、肥力不同,農田灌溉受到影響,機插秧效率低下。”董彬説,“現如今,田塊一整合,按照農技部門的建議,栽插密度調整有了空間,早稻穩産增效就在眼前。”

好田仍需嚴管。數據顯示,湖南省耕地面積為5431.71萬畝,排全國第十六位。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湖南持續優化耕地保護工作機制,完善耕地保護“一張圖”,將各類佔用耕地統一納入佔補平衡管理,並積極穩妥推進耕地恢復,全省耕地數量連續3年“進大於出”,累計凈增加超60萬畝。

良  種

4月17日,南縣武聖宮鎮百聯村千畝育秧基地內,一片繁忙。基地負責人符安祥正帶著村民們將育秧大棚內碼好的秧盤往田裏運。

秧盤上,早稻品種“中早59號”秧苗長得鬱鬱青青,適用於機插和機拋。2023年以來,南縣將這一品種在武聖宮鎮向種糧大戶推廣。

符安祥也很樂意種。為啥?抗病、抗倒伏性能不錯,生長週期和之前的常規品種基本持平,但稻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這3個事關産量的指標,都有所提升。“粗略估計,單産能增加8%—12%。”符安祥説。

農以種為先。據測算,良種對單産提升的貢獻率在四成以上。選良種、用良種,湖南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著力促進適宜品種加速落地,切實提升農民種糧效益。

益陽市赫山區筆架山鄉中塘村中塘基地,田間秧苗已經定根返青。赫山區中億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俞聰很高興:“換了新品種,增産有希望,賣糧有保障。”

在去年多點試驗基礎上,今年,赫山區依據種糧大戶申請,試行推廣2萬畝特定綠色優質水稻。“比起傳統品種,新品種稻穀每100斤可以多收入10元。”熟知市場行情,俞聰把合作社500畝田都改種新品種。

湖南既是農業大省,也是種業大省,擁有中國種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為代表的種業企業400余家,商業化育種規模和水準居全國前列,雜交水稻供種量佔全國1/3以上。

依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湖南在生物育種科學研究、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重大戰略品種培育等多個層面接連取得突破性成果。記者了解到,2023年,超高産品種“粒兩優8022”在四川省涼山州達到平均畝産1251.5公斤,刷新雜交水稻單季産量世界紀錄;綠色優質品種“臻兩優8612”在湖南省推廣107萬畝,均實現安全生産。

赫山區泉交河鎮胡林翼村段家屋場,村民胡歲來特意留出了15畝田,供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周政及其團隊做試驗——每年上百個品種在這裡篩選迭代,多個優良水稻品種已經成為當地品質大米的代名詞。

培育良種,加大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培育更多高産、優質、安全的新品種……2024年,湖南將推廣優質特定綠色水稻面積180萬畝;建設“一企一片一種”優質稻生産基地,力爭優質稻面積達到1700萬畝以上,全面提高糧食生産效益。

良  機

引擎轟鳴,伍國其坐在機耕船上,如履平地,船身後的犁耙將泥塊翻起、攪碎,不過十幾分鐘,先前還長滿青草的一丘水田,就已經旋耕完畢。

“新採購的機器,尤其適合這裡的冷浸田。”伍國其説,新化縣上梅街道紅旗新村不少水田是齊腰深的軟泥,一般農機容易沉陷,以前只能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

看到農戶有需求,去年底,新化縣光華農機銷售有限公司針對性採購機耕船,幾乎賣成“爆款”。“不怕沉陷,新機器一天耕地20余畝,爽快!”伍國其説,春耕前買了2台,“雙搶”前準備再採購2台。

農穩社稷,器利農桑。2023年,湖南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其中機械化種植佔53%,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

“插秧機一天可作業三四十畝地;無人機植保作業,一人一天可以管200畝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農民戴宏説。從2015年購置第一台旋耕機,幾年間,他添置起全套農業耕作機械。過去,一家人最多種50畝地,如今,家裏的家庭農場種植規模擴大到了480畝,去年綜合收入60余萬元。

擴大良機推廣力度,湖南今年繼續實施水稻機插機拋秧作業補貼,計劃補貼範圍擴大至1000萬畝,加快補齊水稻機械化栽植環節的短板。

“以前春耕需要請很多人幫忙,人辛苦成本也高!”董彬感慨,“現如今,機插秧每畝補貼70元,我流轉了近千畝土地,算下來節省成本7萬元左右!”

農機用好,好用是前提。

針對湖南多山丘陵耕地特點,近年來,湖南省投入資金2.5億元,支援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專精特”核心技術,製造“小而美”系列産品,推出50餘款適合丘陵山區的新機具。中聯重科、湖南龍舟、湖南農友等一批湖南本土農機創新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2023年,湖南省農機裝備總動力居全國第六位,農機裝備産業營業收入超過290億元。

良  法

湖南糧食穩産增産的背後,是耕作技術、植保技術、培管技術的綜合提升。

南縣浪拔湖鎮雙季稻輪作千畝示範基地裏,機拋機插的秧苗長勢良好。這些秧苗,都來自浪拔湖鎮集中供秧中心。

“相較于傳統的育秧模式,集中育秧實現了從‘供種’到‘供苗’的轉變,在技術操作上實行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浸種催芽、統一秧田管理,並有專技人員全程指導,培育出來的秧苗素質更優,防病蟲害能力更強,有利於落實機械化收割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浪拔湖鎮集中供秧中心負責人程岳輝介紹,今年春季,中心共接到育秧訂單4000多畝。

早稻集中育秧的推廣普及,為機插、機拋提供了條件,還有助於規避早稻“倒春寒”、晚稻“寒露風”危害,可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産。

今年,南縣新建1座工廠化集中供秧中心,使工廠化集中供秧中心增加到6個,為全縣12個鄉鎮提供服務。“全縣去年機插面積約3萬畝,今年早稻機插面積就已超過5萬畝。”南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

2023年,湖南省統籌安排資金5.13億元,新建集中育秧設施875個、面積369.6萬平方米,帶動全省落實早稻集中育秧1350萬畝。

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努力推進土地地力提升,進一步提升糧食單産和品質,農技人員甚至為新化縣水車鎮紫鵲界梯田開出“營養表”。

“我們尋求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省農科院支援,對梯田測土取樣,分析其微量元素、酸鹼度、有機質含量等各項指標,為後續提升地力提供依據。”水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羅治柏告訴記者,“根據送檢結果,針對性為高山冷浸田補充鋅肥、有機肥,讓千年老梯田,煥發新活力。”

著力推動糧食種植良法普及,湖南在省級糧食生産萬畝示範片落實“五統一、兩利用”技術(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械深施肥、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物化技術和利用田埂種大豆、冬閒田種綠肥)。2023年,示範片面積23萬畝,雙季畝産達1173公斤,較上年增加81公斤,增長6.9%。

良種良法配合,農技農藝融合,穩面積,提單産,湖南助力端穩中國飯碗。

【責任編輯:劉峻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