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130多個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

2024-04-24 14:5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酒泉4月24日電 “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了130多個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24日召開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建造中國空間站,開展長期有人參與、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能夠極大地促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輻射帶動相關産業技術進步。林西強介紹,截至目前,已在軌實施了130多個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利用神舟十二號至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學實驗樣品,先後有國內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參與研究,在空間生命科學、航太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280余篇。

“總的看,這些空間實驗的開展以及樣本下行後開展的科學研究,不斷取得的新成果,通過推廣轉化與應用,將逐步發揮出更重要的科技與經濟效益。”林西強説。

其中,利用無容器科學實驗櫃開展的多元偏晶合金製備項目,提出了工藝優化設計和組織調控方法,應用於盾構機軸承和核電站常規島相關合金材料研發,性能獲得有效提升。

利用高溫科學實驗櫃開展的新型材料空間生長研究項目,首次在空間獲得了地面難以製備的高品質晶體材料,對高性能多元半導體合金材料製備具有指導作用。

利用生物技術實驗櫃開展的人骨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點研究、對骨骼肌影響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等項目,取得的成果為促進骨折、脊柱損傷修復等骨質疾病的防治,以及對抗肌萎縮、防治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利用航太技術基礎試驗櫃,開展了我國首次斯特林熱電轉換技術的在軌試驗,熱電轉換效率等綜合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為未來空間新型電源系統的工程應用奠定良好基礎。

在航太醫學實驗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機理探索和應用基礎研究,産生了一批重要創新。其中,國際首例人工血管組織晶片研究入選了2023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林西強説:“後續,我們將繼續堅持應用為綱、效益為先,充分發揮國家太空實驗室平臺優勢,持續産出更多高水準成果。”(記者張瑞傑、陳凱姿、高蕊)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