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一粒良種 萬擔好糧”西藏探索農作物高産高質“密碼”

2024-03-06 17:27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項目組科研人員在實驗田對新品種進行檢測。圖由魏迎春提供

項目組科研人員在實驗田對新品種進行檢測。圖由魏迎春提供

進入3月,春耕備耕的序曲已悄然奏響。農資供應、農技培訓、良種選育……我區春耕備耕各項工作正有序展開。

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方式不斷變化,農産品産量也是節節升高,品質不斷改善,而其重要的推動力之一就是新品種的選育和良種的示範推廣,農作物資源創新、新品種應用更是農業發展的根基。為更好地為西藏農業發展提供優質種源基礎,2022年,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實施重點研發高産優質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項目,針對西藏農業生産需要,重點開展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資源鑒定篩選、新種質創制、新品種選育等科研工作。經過兩年時間,終於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記者 王靜

優質種源 

農業的超級發動機

一粒好的種子對於生産到底有多大作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研究員、高産優質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項目負責人魏迎春表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育成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上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

西藏屬於典型的高原立體農業,種植業産值約佔農業總産值的60%,高原特色良種選育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小麥是全區確保總産量穩定的主要糧食作物,産量潛力大,油菜是西藏農牧民和城鎮居民的主要食用油來源,馬鈴薯、豆類、蕎麥、稻穀則是西藏農牧區主要的調劑糧和蔬菜供給,在西藏農業生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魏迎春告訴記者,該項目的實施,對加快西藏小麥、油菜等農作物育種、新品種生産應用,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區農業産業化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産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土地的合理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目前,該項目共鑒定各類資源材料1321份,配置雜交組合1217個,提升上一級試驗材料31個,全區示範冬春小麥品係6個,示範春油菜品係3個,展示高原437、大地95、藏豌2號等農作物品種係546畝。創制高産、優質小麥新種質20個,春小麥高原437通過西藏自治區引種備案。篩選優異馬鈴薯親本材料26份,培育收穫實生代19個組合。積極開展菜用型、飼用型豌豆新品種選育,豌豆品係ZN-23産量位居第一,平均産量為233.45公斤/畝,比藏豌2號增産5%,蛋白質含量為21.5%,粗脂肪含量為1.37%,粗澱粉含量為54.2%,粗纖維含量為7.1%。水稻篩選出水稻新品係2021LS-68、2021LS-2,並在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海拔3650米)、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巴達村(海拔3177.1米)、林芝市巴宜區布久鄉朵當村(海拔2995米)進行生態適應性鑒定,其中,加查縣鑒定點連續兩年畝産均破千斤,所試品係表現穩定,2021LS-68株高平均為116.00釐米,主穗結實率97.40%,2022年畝産517.95公斤,2023年畝産達到556.16公斤。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去年10月,根據農業農村部《全國糧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測産驗收辦法》現場測産結果顯示,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巴達村水稻試驗種植田喜獲豐收,該試驗田種植水稻新品係20畝,實測面積100平方米,實收水稻籽粒76.75公斤。

培育良種 

農作物喜繪“豐景”

日喀則農研中心馬鈴薯課題組持續改良地方品種“艾瑪馬鈴薯”特徵特性,提供生産上所需原良種,為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持續打造提升“艾瑪馬鈴薯”品牌、品種、品質、品相,個大、皮薄、口感好的艾瑪馬鈴薯日益成為食客追捧的“愛豆”、市場青睞的寵兒。如今,艾瑪馬鈴薯不僅憑藉藏式特色做法,成為西藏各族群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借助電商和物流平臺“飛”向更寬廣的區外市場。

曾經,品種差、産量低、銷售難、物流難等問題不僅困擾著農牧民,也給産業振興和農業農村發展出了“難題”。

如今,南木林縣艾瑪鄉拉布村村民次羅家裏耕地面積有40多畝,其中20多畝種了馬鈴薯,截至目前,每年種植馬鈴薯帶來的現金收入有3萬多元,能兌換100袋糧食。

記者了解到,為幫助群眾打通本地農特産品“從田間到舌尖”的産銷鏈,中國郵政南木林縣分公司還積極落實國家賦予郵政的功能定位,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檔升級、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迫切需求,整合自身物流渠道,面向鄉村特色産業,切實發揮郵政快遞行業優勢,助力農産品外銷。

南木林縣大力發展艾瑪馬鈴薯種植産業,激發農牧民群眾種植積極性、提升種植技術水準、保障群眾利益、釋放産業紅利,用“小馬鈴薯”撬動“大收益”。2023年,全縣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建設面積為1329畝,其中組培苗培育120萬株,産量達到240萬粒,總産值540余萬元;大田推廣面積為4.8萬畝,産量12萬餘噸,實現産值1.93億元。

突破瓶頸 

讓農民增收有“方”

魏迎春介紹,該項目主要採用傳統育種的方法,與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開展育種材料鑒定與後代篩選,開展品質化驗分析檢測、農藝性狀和産量潛力評價,利用實驗室與大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高産、優質、抗旱、抗寒等優異性狀材料篩選與鑒定。利用南繁加代技術等育種手段的優勢,縮短育種年限,加速育種進程,快速培育出農作物新品種,從而解決我區農作物育種年限長、品種更換速度慢、品種增産優勢不明顯等瓶頸問題。

自治區科技廳農村科技處副處長王珩表示,下一步,自治區科技廳將繼續加強項目實施協調指導,繼續支援作物育種科學研究,推動科研部門開展蒐集鑒定綜合性狀好、抗病、優質親本資源材料,開展優異蕎麥、水稻等新品種引進、篩選;詳細觀察記載各作物田間農藝性狀,對現有材料進行抗病性、適應性、豐産性鑒定,進行化驗分析,篩選高産優異材料,同時促進加強資源創新利用,針對育種目標繼續開展配置雜交組合,創制新材料,篩選優異新品係,力爭為西藏農業發展發掘更多的適用優質種質資源,選育新品種,讓特色産業蓬勃發展,讓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讓西藏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盧小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