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法比尤斯:當今世界需要法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
新華社巴黎1月29日電 1964年,中法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那一年,洛朗·法比尤斯18歲,還是一名學生。他當時的感受是:“戴高樂將軍領導下的法國是第一個與新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這一決定極富膽略,也極為積極。”他不會想到,此後60年,他的命運和中法兩國的發展緊密相連。
作為法國著名政治家,法比尤斯先後擔任議員、部長、總理、外長、國民議會議長……2016年,他出任憲法委員會主席。憲法委員會是法國最高憲法權力機構,其使命是在法案被議會投票通過後、總統簽署成為正式法律前,就法案的合憲性作出憲法裁決。“我一直積極推動法中關係發展。” 法比尤斯説。
在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法比尤斯日前在位於巴黎的憲法委員會主席辦公室裏,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他幽默地説:“我被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年齡上,我不認為自己‘老’,但的確是‘朋友’。”
法比尤斯打開了記憶匣子,回憶説:“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我還不是政府官員,但那時我已對中國著迷了,在中國有一種與法國不同的文化氛圍。後來,我進入政府工作,我曾陪同密特朗總統訪華。我擔任總理、外長、國民議會議長期間,有幸多次訪華,也接待過很多來訪的中國朋友。我作為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主席推動達成著名的《巴黎協定》,那是我們同中國等多方攜手努力的成果。”
2023年12月12日,在位於法國巴黎的憲法委員會主席辦公室裏,法比尤斯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採訪中,法比尤斯還憶起自己同記者14年前的“邂逅”。2010年夏,作為“諾曼底印象畫派節”的重要活動,法國西北部城市魯昂的大教堂前,數千人高舉彩色板,拼出了巨幅的法國畫家莫奈名作《魯昂大教堂·日光的效果》。記者巧遇活動組織者、時任諾曼底大區主席的法比尤斯。他戴著草帽,穿著T恤衫,在人群中接受記者採訪。當時他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了法國諾曼底大區和中國天津之間的合作,説“我非常喜歡天津”。
14年後,法比尤斯再次談起自己同天津以及南開大學的“情緣”。“當我還是地方議員時,我就非常重視和中國的關係。”“最佳途徑就是讓雙方走到一起,進行交流,讓學生們進行交流,雙方在文化、經濟和環境等領域合作。”
法比尤斯一直積極推動法中高校間的交流,他本人受聘為南開大學國際關係與全球治理首席教授,在新冠疫情前他幾乎每年都堅持去南開大學給學生作講座。他認為:“法中間的友誼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特別是從年輕人、老師的交流開始。”他還特意提到2016年他獲授南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那天“美好而難忘的回憶”:“我清楚記得,當時有數千人參加這一儀式,教授們都穿著長袍。我一直保存著我的長袍和方帽。”
2023年12月12日,在位於法國巴黎的憲法委員會主席辦公室裏,法比尤斯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回顧法中共同走過的這60年,法比尤斯引用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話説:“政客和政治家之間的區別在於,政客考慮的是下一次選舉,而政治家考慮的則是下一代。”
在法比尤斯看來,60年前,“當時的法中兩國領導人考慮的是下一代。我一直認為,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政治家應該著眼于長遠”。
法比尤斯認為,作為相隔萬里的兩個大國,法中能夠相知相交,有三個重要原因。“首先,法中兩國都追求獨立自主,這對於當今世界的發展來説至關重要。其次,我們都致力於多邊主義與和平發展。我們不希望出現集團對抗。第三,法中兩國都擁有悠久的歷史,擁有先進的技術,而且我們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們兩國對歷史有著長遠眼光。所有這一切意味著,雖然我們有時會在某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做法可能不一樣,但法中兩國都站在全球發展的高度,重視兩國的關係,發展兩國的友誼。”
回望法中關係近十年的發展,法比尤斯指出,法中在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合作成果豐厚,高層互訪和各層級交流頻繁緊密。但也必須看到,國際大環境發生了變化,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爆發了戰爭和地區衝突。
“以上這些新變化極具破壞性,但這恰恰需要法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在這個困難環境下,(為世界)指明什麼是合理的發展道路,什麼是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什麼是平衡的發展道路。同時牢記那些關鍵詞:合作、多邊主義、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法中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希望60週年紀念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整整一年,通過計劃中的文化等各項活動,進一步加強我們之間的關係。”他説。
談到未來,法比尤斯説:“我很樂觀。這個充滿危機的世界,必須有維護和平、可持續發展的力量,這是法中兩國超越分歧、共同肩負的重要使命。”(記者:唐霽、肖亞卓、高靜;剪輯:司源;編輯:梁毅、王昭、謝琳、湯潔峰、謝棟風、黃興偉、劉向、鄭昊寧、王玉玨、梁尚剛、沈浩洋、陳與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