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精細保存、活化利用 打造世界遺産保護的“泉州樣本”

2024-01-27 16:59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精細保存、活化利用 打造世界遺産保護的“泉州樣本”--文旅·體育--人民網

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一幅《刺桐夢華錄》映入眼簾,千年前刺桐港、刺桐城無盡的繁華盡收眼底,生動再現了宋元泉州港的多元共融之景。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近年來,泉州以打造世界遺産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為目標,大力推動世界遺産的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山海之美與人文之韻更好為發展增添光彩。

不斷提升文化遺産保護水準

九日山祈風石刻、開元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化窯址……在馬可·波羅的筆下,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走進泉州的22個遺産點,一街一巷、一磚一瓦,都能讓人窺見當年“蒼官影裏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盛景象。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做好保護工作,才能切實留住城市的“根”與“魂”。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向來對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十分重視。2024年1月1日起,《“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條例》施行。該條例是泉州世界遺産保護利用制度化、法治化的又一成果。

條例對標《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關於世界遺産的保護要求,從制度設計上對世界遺産的保護管理體制、保護規劃、建設活動管控、活化利用、法律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為泉州世界遺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古城是世遺泉州的核心地區。22處遺産點中,鯉城區集中了8處世界遺産點。如今,泉州實施遺産區、緩衝區、景觀控制區的嚴格管控,古城被整體納入遺産緩衝區。

一城之內,處處皆景。據悉,古城集中著約300條古街巷和669幢傳統歷史建築。金魚巷“微改造”項目、中山中路綜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邊街巷綜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邊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相繼啟動,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原則,用“繡花”功夫“潤物細無聲”地保留原風貌生態、提升人居環境,讓古城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活化利用讓“老”泉州有“新”傳承

萬壽路、聚寶街、米鋪巷……在古城的一條條小巷裏,蘊藏著獨有的煙火氣息。2023年,城南廟會多次在天后宮、德濟門廣場舉辦,再現宋元廟會社戲景象,讓市民與遊客在生活中“觸摸”歷史,不斷“解鎖”泉州古城新玩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泉州對於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水準不斷提升,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日益顯著。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泉州接待遊客6467.92萬人次,比增43.2%,旅遊收入741.45億元。

2023年7月5日,在申遺成功兩週年之際,泉州古建音樂季在泉州府文廟拉開序幕。古建音樂季以古建築遺産空間為舞臺,以音樂為媒介,多維度展示世界遺産與藝術的千年對話。古建音樂季發起人姚瑛表示,在泉州這座古城,國際化的音樂、藝術與本地文化結合,更能呈現泉州的海納百川特質。

文化遺産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泉州發揮匯通中外的天然優勢,以“世遺+”多維傳播方式,立足泉州這個世界的碼頭、中國的窗口,生動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品牌標識的正式發佈,海絲國際藝術節、中國電影編劇周、海絲泉州文學周等活動的生動演繹,向全世界傳遞了古老而年輕的中國形象,展現了開放包容、相容並蓄的中華氣度。

泉州也在積極推動非遺瑰寶“走出去”。僅泉州市木偶劇團成立至今,便已到過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300多次交流演出活動。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等非遺項目也紛紛走出國門,眾多非遺瑰寶為架起“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橋梁貢獻了獨特力量。

南音悠悠未曾歇,海絲風華今再起。世遺泉州,向世界展示著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泉州樣本”,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魅力,煥發出古典和現代的雙重光芒。


【責任編輯:彭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