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定居中國,新疆創業—— 一位法國“90後”的中國情緣

2024-01-26 15:58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邢曉婧 劉欣】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2014年起定居中國新疆的法國“90後”小夥貝桑松·夏爾·湯姆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講述了家族裏的中國故事以及他個人的中國情緣。

在貝桑松的家鄉——法國中部城市布爾日,有不少和中國高校的合作項目。大三那年,貝桑松參加學校的“2+2”項目于2011年來到重慶工商大學留學。在此過程中,他逐漸産生了先試試留在中國工作的想法,沒想到12年間在中國結婚生子,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生活至今。

(圖為貝桑松·夏爾·湯姆正在教授法語課。受訪者供圖)

“我被中國的發展所震驚。”回想起剛來中國的情景,貝桑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重慶是我踏足的第一個中國城市,完全沒想到竟然發展得那麼好,要知道,重慶並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

2014年6月,貝桑松和妻子去新疆旅遊時,偶然發現新疆有很多企業和一些非洲的法語國家有合作項目,對法語教學有巨大需求,而法語培訓機構在新疆幾乎是空白。這讓貝桑松夫婦看到商機,萌生了在新疆創業的想法。2014年年底,他們舉家搬遷至烏魯木齊,不久後,一家以“烏魯木齊法語之家”命名的法語培訓公司便正式開業了。

説來貝桑松家族和中國頗有淵源。他的姥姥克裏斯蒂亞娜(Christiane)于1932年出生在北京長城腳下,姥姥的父親是一名法國軍官,在當時的法屬殖民地越南工作。因為中國各方面的條件相對較好,克裏斯蒂亞娜在童年時去過北京很多次。

克裏斯蒂亞娜五六歲在長城腳下生活時,那裏有個技藝高超的鐵匠。有一次,貝桑松的太姥姥給了鐵匠一些硬幣,他便用融化的硬幣打了一柄做工精美的勺子。姥姥小時候用過,後來傳給了貝桑松,他一直帶在身邊,算起來這把勺子也快90歲了。

大約40年前,法國電力集團(EDF)作為技術總負責方,參與了中國第一個大型核電項目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設計、建設和運作。克裏斯蒂亞娜的哥哥正是法國工程師團隊的負責人,因為工作原因,多次往返于中法兩國,2020年不幸因新冠疫情去世。貝桑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時候聽到他講起在中國的生活,姥姥也能依稀回想起小時候在中國的故事,祖孫倆因為中國多了很多共同語言。他笑著説,“我姥姥今年92歲了,還很有活力”。

“西方新聞媒體上的中國,不完全是真實的中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貝桑松説,剛開始聽説他在新疆定居了,他的父母專程飛到烏魯木齊看他。他的家人在烏魯木齊逛商場時連呼“吃驚”,感嘆在法國吃的奶酪、用的東西,幾乎都能買到,生活非常方便。他們還驚訝于烏魯木齊的高度融合,這裡不僅有各個民族的中國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親眼看到之後就放心地回國了。

貝桑松的其他朋友也來到烏魯木齊旅遊,尤其喜歡新疆獨特的風土人情。在這裡,有少數民族,有外國人,保留著傳統的風俗,也可以過現代化的生活。還有好幾個女性朋友表示“很有安全感”,因為她們在國外的時候晚上不敢單獨出門,但是在新疆完全可以。

“我知道西方社會對中國存在誤解甚至是偏見。”貝桑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每當我回國的時候,經常被問起在新疆的生活怎麼樣。我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我在新疆交到了各個民族的朋友,家庭和睦、事業穩定,生活得很好,跟西方新聞媒體報道的不完全一樣。有時候對方半信半疑,我就會説,‘不相信的話,你就自己買張機票去看看吧’。”

貝桑松告訴記者,他曾在很多城市生活過,但算下來在烏魯木齊生活的時間最長。他説,“烏魯木齊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很喜歡這裡,目前沒有離開的打算。”

如今,貝桑松夫婦把“烏魯木齊法語之家”經營得有聲有色,他的學生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漢族等各個民族,有退休老師,也有小孩子,有的在烏魯木齊,還有的在上海、青島、煙臺、寧波甚至是法國、加拿大等地,通過線上課程跟貝桑松學習法語。

貝桑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他的一個學生憧憬進入香水行業,在他的幫助下去了法國留學;還有個學生在法國學習酒店管理專業,現在在深圳的一家高級酒店工作。“我幫助中國學生實現夢想的同時,他們的勵志故事也讓我受到鼓勵。我愈發感受到了作為溝通中法兩國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可以發揮出的作用。”

在貝桑松經營的法語之家,常常舉辦法國文化交流活動,不管是哪人,只要對法語感興趣都可以參加,一邊品嘗法式美食,一邊談天説地。貝桑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我們計劃組織相關活動,讓中法兩國民眾有更多機會交流,增進了解、認識對方的國家,是成為好朋友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