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螞蟻奮力,因勞得果——高醇芳在埃菲爾鐵塔下傳播中國文化的故事

2024-01-24 16:04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巴黎1月24日電 通訊|螞蟻奮力,因勞得果——高醇芳在埃菲爾鐵塔下傳播中國文化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喬本孝

20世紀80年代,法籍華人畫家高醇芳旅法10年之際畫了兩幅畫:一幅畫上,一隻螞蟻拖著一根巨大稻草,另一幅畫上稻草換成一頭沉的稻穗。畫家自注:“近年來,為舉辦一些中國文化活動到處奔走,頗有螞蟻奮力拖物之感……”

多年來,高醇芳在法國各地舉辦了三十幾場畫展。記者看到她展示的照片上,她的《西廂記》工筆組畫,有法國藝術愛好者透過放大鏡細細欣賞;她善畫貓,作品展出時引得法國幼童要貼到畫作上和“小貓”親一親。法國知名漢學家讓-保羅·德羅什(中文名戴浩石)曾這樣點評:“有心了解中國的人,常常因為海量乃至看似矛盾的資訊而手足無措。高醇芳的作品將中國文化的宇宙封裝在圖形中,讓我們得以領略中國文化的實體。”

高醇芳住在埃菲爾鐵塔附近的一處公寓,每週一下午兩點到四點,家中客廳就變成多年追隨她的“洋弟子”的畫室。

年近九旬的雅尼娜·薩布蘭向高醇芳學畫近20年。她曾是職業畫家,一度封筆,“沒有靈感了,再畫下去就是作假”。直到在一次高醇芳畫展上得知有機會“拜師”,薩布蘭才“改門換派”、重拾畫筆。如今她的中國書法和山水畫的臨摹技藝都達到令人讚嘆的水準。

家住外省的薩布蘭來巴黎學畫要坐火車再轉公交車,“往返三個小時,就為了這兩小時”,但這兩小時給她帶來“寶貴又免費的樂趣”。她只恨自己退休很久才開始學中國書畫,“不然我也可以開創自己的風格”。

瑪麗利斯·克利凱此前在銀行工作。她清楚記得,1995年11月,她看到高醇芳現場展示中國畫,開啟了自己的學藝生涯。克利凱説:“中國畫的用墨更適合我的個性。”她認為中國畫更加富有意境和哲思,“可以和靈魂對話”。

克利凱原本想學山水畫,卻被高醇芳要求從書法開始,“非常考驗耐心”。堅持一年半後,她如願以償開始學畫,才明白書法筆法可以運用到繪畫中。“如今我反而有些後悔沒有繼續學書法,不然現在就可以在畫上題字了。”

高醇芳所有的國畫“洋弟子”,都要從書法開始學起,學書法時間一到兩年不等。“這就是國畫講究的‘書畫同源’。”高醇芳解釋説。她取出當年學生用過的大楷簿,裏面全是學生練習的基礎筆畫。

法國學生不懂中文,學習難度可想而知。高醇芳認為,要傳授正統的中國畫,無需刻意去適應法國學生,而要打破法國人對東方藝術抱有的“神秘觀感”,“藝術是相通的”。多年來,高醇芳教出一批法國學生,有的還同她一起辦師生畫展。

高醇芳常説:“藝術是熏出來的。”這是她的從藝心得,也是她在法國傳播中國文化的做法:所謂“熏”,就是創造長期、豐富的文化氛圍,感召與中國文化有緣的法國人。

1984年,高醇芳創立法中文化協會,舉辦活動介紹中國書畫、文學、電影、民樂、飲食等文化。2004年,她創辦巴黎中國電影節,把中國優秀影片譯介到電影誕生地法國,累計近500部。為取得最大傳播效果,她尤其注重影片翻譯,總是和她的法國書畫學生一起推敲定稿,手寫的譯稿厚厚一摞。去年10月,因新冠疫情停辦三年的巴黎中國電影節重張旗鼓,主題定為喜劇,因為“大家需要笑一笑”。

因在法國長期投身促進法中文化交流,高醇芳獲得法國政府頒發“學術棕櫚騎士勳章”和“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她常自喻為“螞蟻”,在她看來,中國文化傳播事業宏大,自己只是一隻勤勤懇懇、親力親為的“小螞蟻”。不過,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前行路上,她堅信“天道酬勤”。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