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環時深度】中法,走過一甲子的“山海友鄰”

2024-01-16 16:30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的話:

1月27日是中法建交60週年紀念日。1964年1月27日,中法發表聯合公報,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法國由此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60年來,無論各自的國內形勢如何、國際地緣政治如何變化,中法民間交流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密切。有學者表示,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持續無理打壓和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抹黑,法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程度有所下降,而這一問題只有通過兩國民眾間更多的往來才能解決。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的華人高淳芳曾在重重困難下舉辦巴黎中國電影節,她的一句話也許説明瞭推動兩國民間交流的要義——“值得去做的事就要盡力去做……民間交流就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克服困難去推動”。

“山海有靈”

龍和燈的神奇組合——這是一些法國媒體對正在舉行的“山海有靈”法國豫園燈會的形容。從2023年12月15日到2024年2月25 日,燈會在巴黎風情園舉行。在燈會開幕當天,大量法國民眾涌入舉辦地。《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看到許多法國人向主辦方工作人員詢問不同燈飾的含義以及燈上所描繪神獸的來歷,他們對中國神話十分好奇。有法國民眾對記者表示,沒想到中國上古神話能通過燈會的方式引起法國人如此濃厚的興趣。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而豫園燈會的主題“山海有靈”取自《山海經》,借用了“山海友鄰”的諧音,寓意中法兩國即使相隔山海,始終友誼長存。上世紀50年代來法國定居的沈老先生,曾在華僑華人協會擔任會長。他生前曾對《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表示,從一戰中國勞工來法為協約國提供作戰支援到中國老一輩革命家來法勤工儉學,兩國間的交流不斷加深。五四運動前後,一大批中國先進青年前往歐洲勤工儉學,探尋民族救亡圖強之路,而蒙達爾紀以及巴黎等城市,成了中法友誼的“見證者”。

中法1964年建交後,兩國關係迅速發展,民間交流也不斷加強。1979年中法建交15週年時,法國政府給位於巴黎的周恩來故居墻上嵌了一個青銅色紀念牌,牌上鑲著周總理的半身浮雕像,這個雕像是法國著名雕塑家貝爾蒙多的作品。旅法中國作家沈大力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講述貝爾蒙多創作這個浮雕的故事:當時這位雕塑家已年過八旬,他非常崇敬周總理,只根據中國大使館提供的一張照片,就在緊張的一週時間裏完成了這一形神兼備的雕像。

《文匯報》前駐法高級記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1988年赴法留學。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當時法國民間對中國充滿好奇,對中國來客非常友好熱情,有多位法國朋友誠意滿滿地邀他住到家中,還不肯收租金。鄭若麟認為,法國人對中國的這種好奇和友情源於中國革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是很多法國知識分子嚮往的地方,法國左翼深受中國革命思想的影響。法國著名作家、存在主義的首倡者薩特及其伴侶波伏娃都曾來華訪問,毫不掩飾他們對中國的強烈好感。後來成為法國外長的洛朗·迪馬、當選總統的密特朗等人也都來過中國,甚至寫過讚揚中國革命的書籍。上世紀70年代,法國出版了轟動一時的《當中國覺醒時,世界將為之顫抖》一書,其作者阿蘭·佩雷菲特代表了當時的法國“知華派”。

中國改革開放後,法國民間再度被中國吸引。進入21世紀,中法兩國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2003年到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動無疑是兩國交流的高潮之一。《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有幸參與了中法文化年上海市在法國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在馬賽和里昂的展覽以及在巴黎的精彩表演。巴黎市中心盧浮宮前的杜伊勒裏花園是昔日的王室花園。截至2004年,這座花園在對公眾開放以後從來沒有對外包過場,但為了加深中法友誼,法國文化部特批將該花園給上海市舉行主題宣傳活動。2004年7月4日巴黎“上海周”開幕那天,活動現場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法國與中國高級官員代表也到場祝賀。許多法國人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他們喜歡這樣的文化交流方式。一位參與活動的法國文化部代表對記者直言,沒想到活動會吸引這麼多法國人。很多參加活動的法國民眾都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有的人甚至説要去中國實地看看。

隨著中法兩國交流的加深,法國民眾對華僑華人的印象也在變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巴黎的華僑華人最初主要聚居在十三區(與美國的唐人街類似),他們當時主要以開飯館和做小生意為生。當時在巴黎人眼裏,華僑華人就是巴黎十三區華僑華人的形象。之後,越來越多的浙江溫州和青田人移民到巴黎,很快把小本買賣做到中大規模,這時候華僑華人在巴黎人眼中的形象也發生變化。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和知識分子來到巴黎,這些掌握知識和高端技能的人再次改變了華僑華人在法國人眼中的形象。

有高潮也有低谷

當然,中法兩國關係會受地緣政治變化和國際形勢的影響,有高潮也有低谷。鄭若麟向記者講述,上世紀90年代,因為法國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向中國台灣地區出售武器,導致中法關係嚴重惡化,法國民間也隨之對中國産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上世紀90年代初大概是法國人對中國人態度最差的時期,當時鄭若麟想採訪法國任何人都會吃閉門羹。這種情況一直到戴高樂派總統希拉克(1995年當選法國總統,2002年連任,直至2007年卸任)上臺後才開始得到改善。

據鄭若麟觀察,在本世紀前10年,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後,法國人對中國的態度開始出現兩極化現象: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很多法國人再度對中國産生好感,特別是到中國實地旅行、考察過的人。很多法國人希望來中國來求學、求職。法國記者兼作家馬克西姆·維瓦斯就是在2008年首次到北京探望留學的兒子時,開始對中國産生強烈興趣的。之後,他多次赴中國新疆和西藏實地走訪,撰寫和出版了有關中國西藏和新疆等地真相的系列書籍;另一方面,法國也出現了反對中國的聲音,尤其是中國日益表現出強勁的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意願,讓一些有著西方殖民主義殘余思維的人十分不滿。今天的法國民間輿論,正在形成“親華友華”和“反華仇華”兩種截然相反、尖銳對立思潮共存的現象。

近年來,新冠疫情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持續無理打壓,也對中法交流産生負面影響,但《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注意到,在種種問題下,中法民間往來依舊呈現出勃勃生機。在法國的各種展會和文化活動上,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無論是和中國有關的文化活動還是中國美食節,都受到法國民眾的追捧。記者居住的街區是巴黎市內中産階級居多的地方,鄰居以及認識的人無一不對中國文化持歡迎態度。從事企業管理的阿萊克斯40歲左右,他不止一次地對記者表示,中國文化有其特殊魅力,他本人對中國書法和繪畫一直很感興趣,還去參加了各種培訓班。他也是法國春節遊行活動的愛好者,去年還參加了化裝遊行。記者注意到,喜歡中國文化的法國人基本上都是中國美食的愛好者,巴黎各類中餐館達1500多家並不是偶然的。無論是法國普通民眾還是政界要員,他們都熱衷看大熊貓、吃中餐、參加春節街頭狂歡。

除美食外,旅遊也是促進兩國民眾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徑。去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受邀參加巴黎旅遊局組織的推介活動時,該局公關與媒體助理德費蘭女士就強調,旅遊無疑是促進國與國交往、人與人交流最有效的途徑。她還特別對記者表示,法國已經準備好再次迎接大批中國遊客了。不過,現在中法兩國間的旅遊還遠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主要原因包括航班較少、法國對中國民眾尚未放寬簽證等。除此之外,支付方式和酒店預約差異等,也給兩國民眾旅遊帶來問題。

應創造讓法國年輕一代進一步認識了解中國的機會

趙永升認為,對中法關係而言,官方交往和民間交流二者的作用和關係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官民互補”,官方是導引,民間是基礎。他認為,在中法建交後的60年時間裏,兩國民間關係經歷了3個層面的發展階段,即從初級到中級到高級;同時中法官方推動和民間推動之間的“官民關係”,也從“官主民輔”到“官民並重”再到“官導民載”。趙永升稱,中法民間關係總體上是朝著積極的方向在變,例如法國有越來越多了解中國的人,中國也有越來越多了解法國的人。

有法國民眾表示,近年來,法國媒體和輿論的反華傾向在趨強,一些媒體不斷抹黑中國,法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正在被扭曲。對此,鄭若麟表示,需要看到法國現在的年輕一代,特別是從十幾歲到20多歲的這一代,已經不再相信一些傳統媒體涉及中國的種種謊言,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社交媒體來了解中國,因而對中國更感親切和友好。隨著他們成長起來,法國民間輿論將會進一步看好中國、歡迎中國。

對於中法之間應如何進一步加深了解,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只有多去對象國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這個國家。深入到一線調研,與當地民眾一起生活,才能了解他們的真正生活;和當地民眾一起工作,才能體驗他們的真正工作。趙永升表示,我們也可以嘗試鼓勵更多中國人去法國工作,尤其是從事一些影響力較大的工作,如律師、教師、主持人等。這些工作能夠直接給法國人以真實的中國形象,一個人可以影響幾千甚至幾萬人。對法國人來説,亦是如此,我們也可以多邀請法國一些專家和有影響力的人來華工作。

鄭若麟認為,要全面加強對法國的認識和了解,就必須在現實中去研究真實的法國,而不是通過西方媒體、書刊以及影視作品等。這就需要中國媒體承擔起責任來,派記者到法國常駐,實地觀察和研究法國,將一個真實的法國介紹給中國的民眾、企業和官員,特別是影響著對法關係的相關人員。此外,要加強與法國方方面面人士的直接接觸,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階層或具有某一種政治傾向的人。最後,應創造讓法國年輕一代進一步認識了解中國的機會,推出法國人來華免簽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它有助於加強法國民眾的對華認知。如果我們能夠組織體育等各個領域的活動,吸引法國年輕一代來中國參加,將各類中法大學、青年學術機構的人聚集在一起,將會大大有利於兩國民間交往。

法國華人高淳芳因為在法中文化交流事業中特別是在電影交流方面作出突出貢獻,于2013年獲得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她在缺人缺錢的情況下,于2004年創辦了首屆巴黎中國電影節,之後還開設中國繪畫班。對於如何加強中法民間交流,高淳芳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值得去做的事就要盡力去做,“民間交流就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克服困難去推動”。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