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做強實體經濟這個發展根基——2023年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一線觀察之三

2023-12-10 00:37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做強實體經濟、穩住工業運作,這是夯實經濟大盤、提振市場預期最重要的事之一。今年以來,應對複雜形勢和風險挑戰,我國始終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工業生産穩中有升、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恢復向好的基礎持續築牢。

歲末年終,新華社記者奔赴大江南北,深入工廠車間、産業重鎮,看到中國製造向上生長的韌勁,感受高品質發展的不竭動力。

穩紮穩打,把基本盤築得更牢

冬日,沈鼓集團車間熱火朝天。油漆包裝中心裏,員工正封裝一台剛下線的壓縮機組。“這是沈鼓首次在超高壓天然氣儲氣庫領域採用單缸雙段離心式壓縮機結構。”沈鼓集團透平設計院副院長楊樹鑫説,儘管行業出現波動,企業始終堅持高於同行業水準的研發投入,一步一個腳印,站穩細分市場。

工業經濟是“壓艙石”,穩紮穩打才能築牢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批扶持製造業的政策及時出臺,廣大企業堅守實業、紮實前行。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10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在政策支援和各界努力下,工業經濟穩步恢復。

重點行業穩,有力托舉工業基本盤。

這是10月24日拍攝的中國寶武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車間一角。新華社記者詹彥 攝

走進南鋼智慧運營中心,只見數字大屏播放著生産場景的孿生動畫:火紅的鋼材在産線“穿行”,各項指標實時刷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這裡一目了然。南鋼常務副總裁徐曉春説,用數字化改善經營,企業頂住壓力,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4%。

面對需求減弱、成本上升,鋼鐵行業加力降本增效。重點行業承壓前行,展現韌性。

今年以來,我國著力穩工業,多個部門攜手聚焦鋼鐵、石化、汽車等10個工業重點領域分別制定穩增長方案。從投資、消費、出口共同發力到穩産業、強企業、優環境,政策效應疊加,不斷激發工業增長內生動力。

機械行業加快高端裝備發展,消費電子深挖市場需求,汽車行業提速智慧化升級……前10個月,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0個行業利潤增速較1至9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轉增。主要行業運作平穩,有力支撐經濟平穩回升。

企業定力穩,深耕主業久久為功。

和上海交大科技園簽約建設實驗中心,投資1000萬元進行材料開發……藍禾醫療董事長曹軍不斷加大投入,應對醫療耗材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們堅持把60%的利潤‘砸’到研發上,在深耕主業的基礎上拓展空間。”

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記者調研發現,大批製造企業正著力增強“看家本領”,把産業做實、做優、做強:聯影醫療從關鍵核心技術源頭研發,實現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零的突破”;中興通訊不斷增強5G工業現場網核心能力,推出“數字星雲”平臺,拓展數智化應用快速定制的空間……

10月26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新森機械有限公司拍攝的焊接機器人。新華社記者張善臣 攝

前三季度,僅滬市主機板實體類公司合計研發支出就約4951億元,同比增長7%。

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後,八部門推出25條舉措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從支援工業大省“勇挑大梁”,到研究出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穩實業、強基礎的舉措推出,托舉産業平穩發展、激勵企業深耕細作。

“要為實體經濟營造穩定良好的環境。”工業和資訊化部運作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説,“將注重打好政策‘組合拳’,進一步穩預期,鞏固拓展工業向好勢頭。”

攀高逐新,轉型升級塑優勢

11月4日,國産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標誌著我國已具備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的能力,集齊造船工業“三顆明珠”。

正是憑藉系統性優勢,在全球航運市場景氣降溫的態勢下,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保持全面增長。

這是11月4日拍攝的“愛達·魔都號”。新華社記者丁汀 攝

産業發展“大浪淘沙”,唯用創新贏得主動。應對風險挑戰,中國製造堅定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

新興産業“勇挑大梁”——

數字化組裝線上機械手臂不斷舞動,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輛問界新M7車型生産下線……在重慶賽力斯鳳凰智慧工廠,新車型發佈僅2個月,訂單量已達9萬餘輛。

繁忙的生産線映射了新産業的如火如荼。1至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保持領跑態勢。

一組數據引人注目: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3%,光伏産品、航空航太器及設備等實現高速增長,新材料産業總産值超過5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各地謀新策、出實招:老工業基地瀋陽,重點佈局人工智慧等領域,今年以來建設各級各類科創平臺達到1510個;西部重鎮重慶,剛舉行的2023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重慶)簽約24個汽車産業項目,總金額超300億元;貴州省貴安新區,多個數據中心項目搶工期、趕進度……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

10月21日,在安徽淮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一家企業,工人在加工新能源汽車鋁合金部件。新華社發(萬善朝 攝)

傳統産業鍛造更強韌性——

這是一家“不太一樣”的服裝工廠:裁剪靠投影描線,生産線融合RFID晶片與5G技術……在海瀾雲服智慧工廠,定制服裝可以實現7天內交付。

海瀾集團董事長周立宸説,企業每年使用的晶片量上億個,得益於供需精準協同,全國6000多家門店幾乎實現零庫存。

“一靠新産品,二靠全鏈條。”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總經理趙平告訴記者,將創新貫穿從育種到生産各環節,即便是青菜頭裏也能“長”出百億元産業。“我們正新建一條年産28萬噸榨菜的智慧化綠色生産線。”

“每當降成本接近極限時,就通過優化流程挖掘新空間”“要用創新增加控制力,把技術做得更精、産品打磨得更好”……這些來自一線的聲音,是企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提出,進一步擴大工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範圍;工業和資訊化部明確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工程,支援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工藝升級;聚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多部門出臺切實措施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系列舉措有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9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8%;前10個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6607億元。信貸合理增長,稅費優惠政策落地落實,為産業煥新提供更多支撐。

“實體經濟面臨的壓力仍然不小,但贏得主動、贏得市場始終是硬道理。”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秦海林説,讓技術用起來、應用跑起來、産業帶起來,中國製造將在全球製造格局重塑中站上新臺階。

“鏈”上發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實體經濟強,産業鏈一定要強。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體系,但全而不精的問題依然存在。補短板鍛長板,至關重要。

12月6日,上海汽車晶片産業聯盟發佈了汽車晶片産品攻關榜單,擬通過揭榜挂帥方式,面向全國遴選優勢企業開展技術攻關。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説,汽車和積體電路是上海戰略性、支柱性、先導性産業,要通過“車芯聯動”,提升全産業鏈競爭優勢。

找準關鍵環節、薄弱環節,集中力量攻關。

從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到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鏈”上持續發力,不斷推動重點領域向實現自主可控邁進。

“我國高度重視産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國內相關行業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中國企業聯合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陳玉濤説,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産業鏈中的262個重點環節,國內廠商可供給的環節比例已達85.88%。

強化中小企業配套能力,“鏈主”和“鏈屬”企業融通發展。

剛閉幕的首屆鏈博會上,欣旺達最新研發成果——閃充電池吸引業內人士駐足。“得益於車企開放供應鏈,我們的電池技術在市場歷練中不斷改進。”欣旺達品牌管理高級經理何倫忠説,目前這款電池10分鐘可充至電量的80%,最高續航里程達到1000公里。

12月1日,參觀者在首屆鏈博會寧德時代展臺了解換電系統。新華社記者李賀 攝

“我們面向全行業開放數字化轉型升級核心能力。”TCL科技集團首席運營官王成説,目前TCL東智工業應用智慧平臺已推廣到20多個細分領域,助力50多家製造企業建成數智化工廠。

推動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引導中小企業精準補鏈,産業生態優勢不斷形成。

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在區域聯動中增強韌性。

每秒鐘有約58米光纖産出,龍頭企業核心配套基本可就近解決……行走在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的中國光谷,這裡的高效協同令人感觸尤深。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勇強説,通過打造光通信全産業鏈,光谷帶動100余家上下游企業發展,産業規模超千億元,“用‘一束光’賦能‘一座城’”。

在寧德,以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為引領,形成鋰電池全産業鏈技術佈局,每個電芯生産耗時僅需1.7秒;在株洲,軌道交通領域400多家上下游企業協同,本地配套率達80%以上……縱橫鋪設的集群網路,不斷勾勒出中國製造“新版圖”。

不可否認,我國工業經濟仍處於恢復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機遇和挑戰並存。但龐大的市場、完整産業體系提供了強勁支撐、蘊藏無數創新力量。做強實體經濟這個發展根基,必將紮實鞏固中國經濟企穩恢復勢頭,為推動高品質發展釋放持久動力。(記者張辛欣、申鋮、王悅陽、宋晨)

【責任編輯:劉維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