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青春小店點亮萬家燈火

2023-12-06 13:14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

小店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微細胞,是百姓生活最直接的服務者,也貢獻著數以億計的就業崗位。改革開放45年來,不少小店也自帶改革氣質。

今年5月起,本報發起“了不起的青春小店”尋訪調研,派出采編調研組奔赴全國各地,最遠抵達祖國“四極”,探訪了60多個地方的青春小店,與上百家小店的創業青年深度對話,傾聽他們的小店故事,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呼籲社會更多地關注這一群體。調研組還對經營小店的年輕人展開問卷調查,用數據為他們畫像。即日起,本報推出相關報道,記錄點亮萬家燈火的青春小店,講述小店青年的奮鬥故事。

——————————

站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29平方米的“星寶傘”門店裏,32歲的“傘三代”張佳媛用流利的英語向世界各地的客人介紹那些五顏六色的傘。

在被稱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的義烏,她相信,自己的小店面對的是整個世界。

7年前,張佳媛留學歸來加入母親張吉英經營的小店;7年來,張佳媛推動著小店“版圖”越做越大。每天,一把把“星寶傘”被精心打包好,匯入當日從義烏發出的海量包裹中,漂洋過海銷往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眾多國家。

今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義烏國際商貿城考察時,曾走進這家小小傘店。門店裏珍藏著10多把特殊的寶塔傘,每一把傘面上都有來自不同國家客商留下的簽名。在張佳媛眼中,“這就是義烏‘買全球賣全球’的象徵”。

一把把小雨傘在國際上打拼出一片天地,這在40多年前,張佳媛的外公走街串巷修理雨傘時,根本無法想像。

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開放走過45年,義烏從“雞毛換糖”的“馬路市場”發展壯大成為聞名全球的“世界超市”,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一起托舉出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崛起。

40多年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巨變創造出人類發展史上一個個“中國奇跡”: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的解放、市場活力的迸發,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創業者投身中國經濟滾滾向前的大潮之中。

當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祖國遼闊的疆域上,如“星寶傘”一樣的一個個小店,姿態各異、生機勃勃,有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生命力,也是感知中國經濟脈搏最靈敏的感測器和溫度計。

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1.81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出現了明顯的復蘇勢頭,數量達1.22億戶,佔經營主體總量的67.3%。

如果説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那麼億萬小店就如同一朵朵奔涌的浪花,是源源不斷的“活水”,點亮萬家燈火;小店也是穩就業、促發展、惠民生的信心所在,連同數以億計的從業者一起跟隨著中國經濟大潮,乘風破浪、奔騰不息。

思想更解放 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與眾多南下創業淘金的年輕人不同,福建小夥邱曉旭選擇了一路向北,“我想來試試看”。

在中國“雄雞”地圖的雞冠子尖上——漠河北極村,他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大興安嶺迷住了。在這名年輕設計師眼中,那片靜謐的廣袤土地上,有太多有待開發的地方。

邱曉旭在漠河做了很多件“第一個吃螃蟹”的事:在北極村開了第一家民宿,幫助當地開發文旅設計,推出興安有禮系列文創産品……中國最北端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當地政府、團組織也一直關注和幫助著這名敢想敢幹的青年創業者。

這些年,邱曉旭像白樺樹一樣在大興安嶺紮下了根,他的創業之路在不斷拓展邊界和可能性。“現在無論你身在何處,好像與全世界的距離都不那麼遙遠。”邱曉旭認為,年輕人要善於抓住時代拋來的機會。

一撥又一撥創業者在時代風口中找尋自己的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在那之後,賣紐扣的年輕人章華妹領到了個體工商戶的執照,42歲的供銷社銷售員宗慶後終於等來機會開始貸款創業……從“個體戶”“下海”“萬元戶”,到網際網路創業、直播短視頻帶貨,每一次經濟活力的涌現,伴隨的都是人們思想的解放、創新的探索以及全社會各方力量的凝聚。

在中國青年報社調研組尋訪的小店店主中,八成以上擁有大學學歷,其中不乏碩士和博士創業者。

32歲的徐洪漢碩士畢業于英國一所名牌大學,曾先後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技術企業工作,拿過高薪。2021年,他把目光望向自己的家鄉黑龍江省撫遠市。

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意識到,家鄉的傳統農業亟須現代化管理和數字化升級。他返鄉幹起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這個中國最東端小城裏第一批返鄉創業的海歸。他覺得今天的中國給年輕人的機會很多,自己回來得正是時候。

過去幾年,福建沙縣青年黃清華把沙縣小吃店從老家開到了廣州、南京等地。靠著一門手藝,黃清華在南京買了車,有了房。

從前,最讓她頭疼的是採購流程太費時,既怕客人不來,又怕客人太多。因為要向沙縣本地的廠家購買原材料,她每次訂好貨品後,都只能數著日子等待物流。

近年來,資訊技術推動沙縣小吃的管理系統升級、冷鏈物流完善,她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式下單、付款,食材次日淩晨就可送達,採購效率大大提高。如今,黃清華信心百倍,決心擠入客流密集的繁華地段再開店。

到2022年,“村村通寬頻、縣縣通5G”成為現實,技術創新拉近了城市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催生了一批新興經濟業態。本報調研組見到了各類小店的拔節生長,從一二線城市,到縣城、村鎮,都有開著小店的年輕人。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迭代的創新技術,讓許許多多草根店主有了更公平高效的創新環境、連結世界的廣闊舞臺,以及堅持到底的創業勇氣。

時代賦予青年更多機遇和選擇

葛建龍恰好趕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2015年年初,他還在企業當俄語翻譯,當時電子商務平臺快速發展,網購已改變大眾購物的習慣。葛建龍敏銳地捕捉到網購鏈條上的商機——網購必然帶火快遞行業。於是他辭掉工作,借錢盤下了一家中通快遞點。

起初父母不同意他的選擇,覺得他幹的事“不入流”,他硬著頭皮熬過了創業的第一年。第二年就趕上了“雙11”購物節火爆全網,網點的快遞量立即漲了近3倍;第三年“雙11”,快遞量又增加了近3倍……葛建龍堅定了最初的判斷,很快又在當地開了第一家中通快遞超市。

他的創業經歷鼓勵了身邊不少年輕人,一些人也紛紛投資加盟快遞點。當初不被理解的選擇,如今已成為很多人的創業方向。

近年來,快速興起的新産業、新業態,催生了網路主播等大量新職業,集聚了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大量靈活就業青年,也涌現出擁有多重身份和職業、多種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正如《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所指出的,時代賦予了青年更多機遇、更多選擇。

很多“斜杠青年”把副業“玩”成了事業。董雲龍起初就是喜歡釣魚,閒暇時愛到江邊直播釣魚。總有粉絲問他,“釣上來的魚能不能賣?”董雲龍就爽快地把魚送給粉絲,只需對方承擔郵費。

要買魚的粉絲越來越多,董雲龍就開始邊直播捕魚邊賣魚,後來乾脆辭職專心賣魚。在他的鏡頭裏,有體長超過1米的烏蘇裏江大懷頭鯰魚、剛出水的嘎牙子魚……每天清晨和下午兩個直播時段,五六百斤的魚都能全部賣完。

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給了年輕一代創業者更多渠道和選擇。在中國青年報社的調查中,65.9%的受訪小店店主認為,網際網路讓小店發展機會變多了;七成以上90後店主認為自己從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受益頗多。半數左右店主嘗試用拍攝抖音、快手短視頻,與平臺合作等方式拓寬經營渠道。

嚮往美好生活 創業更有底氣

李若楠厭倦了每天在北京地鐵裏被擠成沙丁魚的感覺,她辭掉網站編輯的工作,到浙江安吉的山裏開了一家咖啡店,這裡是“兩山”理論發源地。

房子由一間老書院改造而成,門口立著一棵老棕樹,於是得名“大麓書院·樹下咖啡”。李若楠希望,這裡能給人一種閒適、舒緩的鬆弛感。“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之地。”她説。

客人從周邊的杭州、上海等城市來到這裡。李若楠懂那些每天在大城市裏忙碌的人們,她會邀請一些知名的民謠歌手、電影導演光臨小店,濃濃的文藝氣息“會讓人精神上更鬆弛一些”。

小店的風格與店主個人的人生追求大致吻合。比起前輩,像李若楠這樣的年輕人對有品質的美好生活有更多嚮往。

這源自他們物質豐裕的成長環境,以及時代在成長記憶中標注的積極印記:中國2001年加入WTO,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從2010年起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在共用經濟、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移動支付等領域快速發展。

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跨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發展基礎日益厚實,發展底氣越來越足。年輕一代更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消費需求也從滿足生存轉向享受生活。

調研數據也反映出這樣的趨勢:從創業行業看,70%的青春小店集中在餐飲、超市、休閒娛樂、文創等領域,其中奶茶咖啡店高居榜首,這也反映出年輕人更傾向於選擇技術和資金門檻不高的行業,喜歡有浪漫情調的咖啡奶茶文化。

半數店主表示開店是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出發,近半數(49.6%)認為經營小店確實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了。

為了鼓勵年輕人創造美好生活,擁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咖啡店的安吉,和年輕人一起做了不少探索。

2022年3月,安吉紅廟村村委收到一份大學生關於當地礦坑開發的建議,想利用礦坑資源開一家特色咖啡店。紅廟村決定當一回年輕人的合夥人。村委聯合由10余名大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成立了公司,啟動了一項“深藍計劃X”。

項目採取“兩入股三收益”的運作模式,即村民和村集體以資金和資源入股佔比49%,公司佔股51%,由公司負責項目運營,減輕了大學生創業團隊啟動資金過大的壓力。除了入股的分紅,村集體每年還會收到一份固定收益。

“深藍計劃X”的火爆超出預期,紅廟村村委委員、團支部書記王永説,這家小店工作日的平均日接待量為500-800人,週末有1000-2000人。“今年‘五一’單日最高銷量達到5120杯”。

嘗到了年輕人創新創意的甜頭,紅廟村正在計劃引入集市、露營等新業態,邀請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當地政府還在創新各種方式,幫助一個個網紅小店出圈,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鄉村經濟增長的動能。

目標更清晰 在大國藍圖中找到方向感

27歲的趙子梁在小鎮裏開了一家清吧,取了個親切的名字——“趙家小院”。

他的家鄉在雲南洱海源頭的鳳羽古鎮,那裏是白族聚居區,保留著較為原生態的白族傳統建築群和文化風貌。

和很多中國鄉村一樣,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昔日滇西“茶馬古道”上的小鎮變得安靜起來。

趙子梁也去大城市打過工,可心裏一直牽掛著撫養自己長大的爺爺奶奶。這幾年,家鄉的好消息不斷傳來:2018年鳳羽鎮被列為州、縣鄉村振興試點,隨後當地提出打造“農業+文創+旅遊”的鄉村文旅新地標。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來到這個蒼山腳下的小鎮,嘗試用文化與藝術賦能農業、撬動鄉村振興。趙子梁意識到,自己可以回去“試一試”。

2022年,他離開喧鬧的大城市回到小鎮,説服爺爺奶奶,把自家老宅改造成鄉村清吧,自己精心設計並打造出心中的“夢想小院”。他希望小院既能滿足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喜好,又能把鳳羽山水人情、歷史風物融入其中。

這名心靈手巧的年輕人熱愛白族文化,一直想為白族古村居保護做點事。他把自己收藏的有上百年曆史的木門、窗框、生産工具等老物件,以及在茶馬古道撿回的石頭等點綴在小院中,成為一道風景。一間茶室的墻上,特意留出一塊斑駁的墻壁,“希望大家從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代時光留下的印記”。

如今,這個有酒、有茶,集鄉野、雅趣、情懷于一體的小院,每天都吸引南來北往的遊客和當地年輕人來這裡聚會。

“以前,我心中的詩和遠方就是走出大山,現在我發現,真正的詩和遠方就在故鄉。”趙子梁説,鄉村振興的號召給了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的信心,“鄉村大有可為,我在這裡等更多年輕人回來一起建設家鄉”。

在鳳羽往南的普洱市,經營咖啡店的年輕人楊帆也在思考和趙子梁相似的事——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中找準自己的方位。

楊帆的店舖設在有120年曆史的四合院裏,那也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經過一番修葺後,仍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走馬轉角樓形式。他設想,如果把同樣有百餘年曆史的咖啡放入四合院,應該“是件挺有情調的事情”。

院子所在的思茅老街上,保留了大量的歷史建築和當時的街巷格局,是普洱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跡最集中的區域。

在一位從美國波士頓留學回來的朋友幫助下,楊帆逐漸確定了小店的發展思路,期待小院子連結大世界,“讓百年文物重放光芒”。

這幾年,“一草巷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小店掛牌。花藝、文創、普洱茶、普洱咖啡……每月這裡定時開展不同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微宣講”。不久前,小店又成了當地的“青年之家”——一個年輕人交流思想、創新創業的新空間。楊帆相信,年輕人來得多了,也會讓這座老建築煥發更多青春活力。

採訪中,很多青春小店店主表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讓青年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頂層設計支援,讓他們的創業目標更加清晰;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大國前行的藍圖上找到了自己的奮斗方向,主動將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緊密結合,展現才華、服務社會。

他們相信靠雙手能打拼出美好未來

在天津老城中心的鼓樓,33歲的劉芃成每天清晨就會來到小店,開始一天的手藝活兒。他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點心“蛤蟆吐蜜”的第四代傳承人。

新鮮出爐的“蛤蟆吐蜜”冒著嫋嫋熱氣,圓圓的糕點側面裂開一道縫,甜甜的豆餡兒從裏面露出來,如同張了大嘴的蛤蟆。這道小小的糕點要經26道工序才能出爐。劉芃成説,最關鍵的是堅持老技法,使用老糟肥發酵5天,“每天師傅都要不斷接肥,保證面皮的韌性和天然香氣”。

劉芃成感受到,近年來非遺文化越來越被重視。當地政府把這道點心放進非遺博物館,透過它向八方來客介紹中國文化。“蛤蟆吐蜜”還參加了外交部的天津推介活動和大大小小的美食節,甚至有不少顧客從國外慕名而來,專門來品嘗這道傳統點心。這些讓他更有信心,把中國傳統美食技藝堅守下去。

儘管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但這名年輕傳承人依然選擇在這個快速奔跑的時代,堅守“慢方法”。他堅持手工製作,不做規模化量産,在他心中,創新就是“把最簡單的東西做到最好”。

調研中發現,76.5%的受訪小店店主認為經營小店讓生活更有奔頭了。儘管經營中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他們普遍相信勤勞致富的道理,認為吃苦耐勞是經營小店最需要的品質,堅信“靠自己的雙手能實現生活富足”。

千千萬萬青春小店店主堅守著中華民族“永久奮鬥”的傳統,在時代大潮中追逐,在市場縫隙中捕捉機會,始終保持著百折不撓、向上生長的拼搏姿態。

邱曉旭喜歡創業者的狀態,他在一塊白樺木做成的文創産品上刻上了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追光者,自有光。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