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頭條,致他們、你們、我們……
你眼中的記者,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講一些真實的故事……
1 戰地記者
10月7日,巴以雙方爆發新一輪衝突。加沙地帶缺水、斷電,與世隔絕。但卻有這樣一群人,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奔赴前線。
總臺常駐耶路撒冷記者趙兵,在邊境戰區親歷火箭彈襲擊後,為了更加真實地展現衝突現狀,他迅速前往戰區探訪,沿著濃煙一路尋去,成為最早抵達襲擊地點的外國記者之一。
由於事發突然,在前往特拉維夫的路上,他帶上了所有拍攝設備,唯獨忘了防彈衣。
新華社駐耶路撒冷記者王卓倫,在聽到震耳欲聾的防空警報聲時,第一反應是跑向陽臺,用手機記錄下眼前的一幕。
在不斷響起的警報聲中,她也會手足無措,但她迅速整理好思緒,源源不斷傳回前方的最新情況。
總臺記者陳慧慧,作為第一梯隊的記者前往一線。火箭彈從她的頭頂轟炸攔截;每分鐘聽到數次炮擊聲;避難所內,漫天的警報、四起的爆鳴,她依舊在直播報道……
她也會恐懼,但她沒有退縮,而是繼續前往巴以衝突的最前線。
她説:“害怕是本能,對於記者來説,找鏡頭也是一種本能。”
在戰爭現場,還有許許多多奔赴一線的戰地記者。槍炮聲響起的瞬間,便是他們需要奔赴戰場的時刻。
手無寸鐵,鏡頭和話筒是他們唯一的武器,衣服上的“PRESS”是他們在戰火中最後的鎧甲。
“如果沒辦法阻止戰爭,那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這是戰地記者們堅守的使命與誓言。
2 調查記者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3·15晚會調查記者中,有一位人稱“老K”的記者。
為揭露二手車交易平臺欺騙消費者問題,他臥底某家二手車交易公司做銷售。為了拿到核心資料和證據,他一著急一努力,工作業績噌噌上漲,從普通銷售一下幹到了公司的“第二號人物”!
為了曝光道路反游標線原料不合格、不達標的現象,深夜,他和同事在某機動車道,把合格達標的道路反游標線放置在機動車道上的標線邊上,反覆進行對比拍攝。
為了深入調查,他們幾乎是在“拼命”。甚至還自嘲説:“如果在拍攝的時候,後面的汽車沒有發現我們兩個站在那裏,那後果就是,節目還沒有播出,我們兩個就先上頭條了。”
2023年7月,河南廣電都市頻道4名記者、120天臥底調查、營救出6名被困電信詐騙組織的人員的消息,引人注目。
出發前,4名臥底記者沒有告訴家人要去做什麼,只是説,自己要出趟長差。
7月14日,記者收到資訊,詐騙集團頭目和受害人小朋家人取得聯繫,稱只要將都市頻道的採訪視頻刪除,就可以放了小朋。情急之下,為了小朋的安全,經過商量,都市頻道將相關視頻刪除,詐騙集團也在半個小時之內將小朋送到了打洛口岸國門附近。
“這是一條追求真相的道路!這條路,沒有終點。路上充滿了挑戰和危險,路上有委屈,有質疑,但唯獨沒有後悔! ”
——節選自《都市報道》調查記者報道團隊的日記。
3 中國記者
——“你是哪一個國家的媒體?”
——“我是中國的媒體。”
——“好的,你可以問我問題。”
2020年8月,非洲裔男子雅各布·佈雷克遭白人警察槍擊致癱瘓。然而,關於佈雷克背景和身份的惡意猜測並沒有在美國媒體上中斷。佈雷剋父親除了接受約定的視頻連線外,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現場採訪。
但當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後,他同意和記者對話。
4 “我在現場”
無論在哪,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總會有他們的身影。
槍擊案發,他們第一時間趕赴前方,報道最真實的情況。
颱風暴雨來襲,他們身體力行,播報颱風的威力。
資料圖。圖片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資料圖。圖片來源:中新視頻截圖
突發災情,他們也是逆行中的一員。
採訪、寫稿、直播、拍照、做圖、剪片,日夜奔波……
風裏雨裏節日裏,記者不在新聞現場,就是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
“我是記者,我在現場”,是記者們最真實的寫照。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向每一位奔赴前線的記者
以及一路同行的他們、你們、我們
道一聲:
節日快樂!
中國新聞社(CNS1952)綜合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網、中國記協、中國電視報、央視新聞、都市頻道、新京報等
作者: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