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山溝溝種出千畝"金蛋蛋",豐收的農民做"馬鈴薯宴"謝張鎮長
陶繼雲(右三)和兒媳做的一桌農家“馬鈴薯宴”。 三秦都市報記者 葛蘭攝
客商扎點收購馬鈴薯的熱鬧場景。 三秦都市報記者 代澤均攝
“今年用地膜種的高山馬鈴薯賺錢了!”8月1日上午,山陽縣高壩店鎮棟青村76歲的李順智老人,興衝衝地將自己種馬鈴薯賺的6000元存到銀行。看著存摺上的錢數從5位數變成6位數,老人樂壞了……
“説實話,這錢可以説就是‘馬鈴薯鎮長’給的。他太會種馬鈴薯了,也太會賣馬鈴薯了……”李順智老人口中的“馬鈴薯鎮長”,就是山陽縣高壩店鎮“80後”鎮長張晨——一位帶領592戶村民,在秦嶺深山一條20公里長的溝域裏,用地膜和“馬鈴薯+玉米+黃豆”的套種模式,種出千畝高山馬鈴薯的陜南漢子。
吃馬鈴薯
用“馬鈴薯宴”感謝張鎮長
“今年種的高山馬鈴薯收成好,賣了好價錢。農村人沒啥表示的,就用自家種的馬鈴薯,做了一頓農家‘馬鈴薯宴’,以此謝謝張鎮長。”
7月22日,高壩店鎮棟青村63歲的村民陶繼雲聽説,當天,張晨又要來村裏,因此,一大早她就喊上老伴楊生銀和兒媳伍成蘭,拿出家裏最好的高山馬鈴薯,忙活起來……
陶繼雲説,她和兒媳主廚,老伴打下手,從準備食材到蒸、炸、燉、炒,大半天時間,一桌由馬鈴薯饃饃、清炒馬鈴薯絲、營養馬鈴薯羹、馬鈴薯粉炒臘肉、多彩馬鈴薯、馬鈴薯粑粑、茴香馬鈴薯片等飯菜“拼”出的農家“馬鈴薯宴”,就在她家灶房裏做出來了。
“這是蒸熟後過了油的黃金小馬鈴薯,這是清蒸的原味馬鈴薯……這桌飯菜,都是用高山馬鈴薯做的,你們嘗嘗我和兒媳的手藝……”18時左右,楊生銀夫婦終於把張晨等人“拽”上飯桌,圍著圍裙的陶繼雲,指著一盤盤親手做的農家馬鈴薯飯菜,邊吃邊報菜名,臉上洋溢著喜悅。飯後,張晨硬給陶繼雲留下飯錢,表示謝意。
席間,37歲的伍成蘭透露,當天,請鎮長他們吃“馬鈴薯宴”,除了感謝,婆婆還有讓鎮長等人品鑒菜品的用意。今年,她家種的高山馬鈴薯,品質好、産量高,3畝地挖了近5000公斤。家人想開個農家樂,專做“馬鈴薯宴”,讓高山馬鈴薯“錢生錢”。
不僅楊生銀夫婦種高山馬鈴薯“種”出希望,棟青村村民劉印權,今年也嘗到高山馬鈴薯的甜頭。看著馬鈴薯豐收後打馬鈴薯粉的村民多了,他把家中自用的打粉機搬出來,幹起打馬鈴薯粉的買賣。“我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機打馬鈴薯粉不累人,我十幾天就掙了1000多元。明年,我還要種馬鈴薯,將打馬鈴薯粉的買賣再做大些,把日子過得好好的!”劉印權笑著説。
説起種高山馬鈴薯,李順智也是信心滿滿:“我身體還算硬朗,打算明年還種馬鈴薯,手裏有錢底氣足嘛!”説話間,他還不忘“顯擺”手中6位數的存摺。
棟青村監委會主任歐道峰説,全村227戶種高山馬鈴薯的村民,不管是賣馬鈴薯、打馬鈴薯粉,還是加工粉條和粉皮,都翻倍賺錢了。如果算上套種玉米和黃豆的收益,賺得就更多了。這些都得益於今年用地膜種馬鈴薯。
種馬鈴薯
給千畝馬鈴薯披上“塑膜外衣”
7月15日,記者第一次見到“馬鈴薯鎮長”張晨時,他正帶著收購馬鈴薯的客商,沿著種植了千畝高山馬鈴薯的魚塘棟青溝域,進村逐戶收購馬鈴薯。
“畝産1750公斤呀!當初,您讓我用地膜種馬鈴薯,我還不信您……”正在家中裝馬鈴薯的魚塘村村民孫智財,看見張晨帶客商走進小院,快步迎上去,一把握住張晨的手,笑著説個沒完。
“2月份,我動員大家種高山馬鈴薯時,大家都持懷疑態度,但我堅信一定能種成,畢竟這裡有肥沃的土地,有熱愛土地的村民,有成熟的地膜種植技術,有引進的優質馬鈴薯品種,還有政府的扶持政策……”説起高山馬鈴薯,張晨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張晨説,試種高山馬鈴薯的這條溝域,因魚塘村和棟青村639戶村民沿溝域而居,得名魚塘棟青溝域,長約20公里。這裡的村民有種馬鈴薯的習慣,因傳統種法的馬鈴薯産量上不去,沒賺頭,所以種植積極性不高。當初,他選擇在此處推廣利用地膜種高山馬鈴薯時,逐門逐戶給涉及規劃的592戶村民做工作,費盡了口舌。
“對於種高山馬鈴薯,大家都有顧慮,有人説不靠譜,有人説家裏沒勞力,還有人擔心馬鈴薯賣不出去。鎮長帶我們入戶動員時,真把我們難壞了。面對大家的顧慮,張鎮長當場拍胸脯保證,讓大家放心種。”回想當初和張晨一起入戶走訪的情景,魚塘和棟青兩村的“90後”包村幹部、高壩店鎮黨委組織委員白宗俊説。
鎮長底氣十足的態度,讓村民心裏有了底。2月15日開始,一幅承載著村民希望和鄉村振興“致富夢”的“春忙備耕圖”,在這片20公里長的秦嶺溝域裏徐徐展開……
“當你走進魚塘棟青溝域,可以看到馬達轟鳴的旋耕機。鎮黨委書記和鎮長帶領黨員幹部,與村民們一起翻土、打窩、放種、培土、覆膜……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種得好像不是馬鈴薯,而是鄉村振興的希望!”2月19日,高壩店鎮宣傳幹事程美寫在美篇上的這段話,真實記錄了大家合力種植高山馬鈴薯的“春耕盛況”。
“20公里溝域的1000余畝土地上,一道道覆上地膜的‘馬鈴薯壟’和漫山遍野的‘秦嶺綠’相互映襯,簡直太美了!”張晨説,這1000余畝高山馬鈴薯,是鎮上按照“一村一品”産業發展思路,引進“荷蘭15號”新品種馬鈴薯套種的。
挖馬鈴薯
山溝溝挖出滿地“金蛋蛋”
“一鋤頭挖出個‘馬鈴薯王’,有3斤多重。女兒像抱娃似的把它抱在懷裏,捨不得放下。今年收穫的馬鈴薯,隨便一個就有1斤多重。”7月15日,看見張晨帶著客商入戶收馬鈴薯,棟青村村民劉鳳葉指著地上整齊碼放的馬鈴薯説。
劉鳳葉説,她家套種了3畝高山馬鈴薯,原想著種得再好,每畝地也就比往年多挖百八十斤。沒想到,3畝地挖了5000多公斤馬鈴薯。每公斤馬鈴薯按1.4元的均價算,就能賣7000多元,價好時,能賣到2元以上。
“這哪是挖馬鈴薯呀,簡直就是挖‘金蛋蛋’。一鋤頭下去挖出四五公斤,感覺真好!”魚塘村63歲的村民劉新芳,每每想起6月中旬帶著一家人挖馬鈴薯的場景,都會情不自禁樂出聲來。劉新芳説,高山馬鈴薯豐收了,他和老伴挖不過來,就給在外的兒女説了一聲,他們“呼啦”一下子全回來了。馬鈴薯地就在家門口,一家人男的挖女的撿,然後,他和兒子、女婿再把一袋袋裝好的馬鈴薯扛回家,家裏的房子幾乎成了庫房。他算了一下,他家3畝地産了5000多公斤馬鈴薯。
這樣挖馬鈴薯的場景,程美在6月8日那天親眼目睹。程美回憶説,1000多畝土地上,大家揮汗如雨挖馬鈴薯的壯觀場面,她長這麼大就沒見過,太震撼了。程美説,當時,地頭就是馬鈴薯收購點,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大家都不休息,鼓足勁把地裏的馬鈴薯挖出來、裝袋,運到收購點。火爆的收購點上,張晨帶人幫著客商把關收購……
事後,魚塘村村委會主任陳書成和棟青村村委會主任朱禮民,把兩個村的馬鈴薯産量統計了一下,得出的數據是:今年的高山馬鈴薯平均畝産1250公斤,最高畝産1750公斤,最低畝産1000公斤。産量低的高山馬鈴薯,大都是因為村民在馬鈴薯出苗時,嫌給地膜破洞麻煩,私自撤掉地膜所致。
“一下拿出這麼多地試種高山馬鈴薯,總覺得風險挺大,就怕種出來的馬鈴薯還不如原來的好!”朱禮民説,按照農技員當時的説法,用地膜種馬鈴薯能保溫、保濕、防草,還能提高産量,讓馬鈴薯提前15天成熟上市,賣個好價錢。當時就是衝著這,大家就用地膜種了高山馬鈴薯。
“高山馬鈴薯豐收了,得賣出去呀,我是給村民拍了胸脯的!”看著滿地挖出的大馬鈴薯,張晨興奮之餘又備感壓力。
賣馬鈴薯
抖音和朋友圈裏都是高山馬鈴薯
“張鎮長,種高山馬鈴薯可以,但賣不出去咋辦?”
“您放心種,賣不了送到鎮政府;鎮政府賣不了,送我家去……”
這段對話,是張晨在今年年初的一次用地膜種植高山馬鈴薯動員會上,當著所有村民的面,給74歲的查紅寶老人作的承諾。也正是因為這句諾言,張晨早早就開始計劃賣馬鈴薯的事了。
張晨的馬鈴薯銷售計劃中,第一步就是遍尋客商拿訂單。幾經週折,他終於在馬鈴薯即將成熟時,通過多次對接,與西安客商王浩簽了訂單。“收購從6月7日開始。這一單,給高山馬鈴薯銷售開了個好頭,可以説是開門紅。”張晨笑著説。
棟青村馬鈴薯種植大戶楊金魚,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客商收馬鈴薯時的熱鬧場景。楊金魚回憶:“6月7日那天,魚塘村一家農戶的庭院裏擠滿了人,大家都把剛挖的馬鈴薯拉到這裡賣。我當時賣了5000多公斤,馬鈴薯收購價每公斤2元。客商跟我們説,這裡的馬鈴薯品質好,明年將擴大訂單量。”
張晨拿到訂單後,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步“花式宣傳”銷售計劃。他組織人現場拍攝、製作“高壩黃馬鈴薯 健康中國人”主題宣傳片,請鎮黨委書記董善平出鏡給高山馬鈴薯代言。然後,他帶頭和全鎮幹部群眾一起發抖音、朋友圈,發同學群、老鄉群、高壩商會群……用張晨的話説就是“高壩高山馬鈴薯,一夜刷爆朋友圈”。
之後,來買馬鈴薯的客商多了起來,記錄在白宗俊筆電上的客商有16人,其中就有在外創業成功的高壩店人,他們大多是在高壩商會群裏看到家鄉高山馬鈴薯大豐收的消息。在西安做石材生意的高壩店人程家孟,就是其中之一。7月15日,他聯繫了一輛大貨車趕到魚塘村和棟青村,由張晨帶著入戶收購馬鈴薯。後來,還有聞訊陸續趕來“掃尾”的其他客商……
“張鎮長,您説話算數。我們的馬鈴薯豐收了,家家也都賣完了,謝謝您……”7月22日,遠遠看見進村回訪的張晨,查紅寶老人別提有多高興了,雙手抱拳不停道謝。此刻的張晨,懸了多日的心終於落下了。
“謀”馬鈴薯
繪製“馬鈴薯藍圖”激發種植熱情
馬鈴薯豐收了,也賣完了……儘管張晨當初拍胸脯給村民的承諾都一一兌現了,但他並未就此止步,又盤算著繪製一幅更大的富農“馬鈴薯藍圖”。
張晨的“馬鈴薯藍圖”裏,未來的高壩店鎮,將用地膜種植萬畝以上的高山馬鈴薯。為保證馬鈴薯産量和品質,他計劃從黑龍江等地引進更優質的品種,施以農家肥,打造高壩高山馬鈴薯品牌,並多渠道打通馬鈴薯銷路。
馬鈴薯種植規模和産量上去後,張晨打算在當地建粉條粉帶廠、薯片薯條加工廠,延長馬鈴薯産業鏈,並利用當地村民做馬鈴薯粉的手藝,將高山馬鈴薯變成馬鈴薯製品賣出去。此外,張晨繪製的“馬鈴薯藍圖”裏,還有建設配套保鮮冷庫的集貿市場、推出高附加值“高山禮品馬鈴薯”的構想。
“將來,我們將發展萬畝高山馬鈴薯産業。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山陽縣委、縣政府及高壩店鎮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援,讓我有了足夠的底氣。當初,打造千畝高山馬鈴薯種植示範點的時候,縣委書記謝曉軍牽頭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到村督查督導示範點創建工作,還組織相關單位免費給群眾提供馬鈴薯、玉米、大豆良種及地膜等生産資料。軍人出身的董善平,更是從種馬鈴薯、挖馬鈴薯到賣馬鈴薯,始終帶頭衝在前面……”説起萬畝高山馬鈴薯種植計劃,張晨信心滿滿。
另外,開發系列“馬鈴薯宴”美食,建設高山馬鈴薯農家樂,打造高山馬鈴薯種植“共用農場”,挖掘具有馬鈴薯元素的秦嶺農耕、觀光旅遊、傳統美食文化等也都在張晨發展高山馬鈴薯産業的所有計劃中。
“萬畝高山馬鈴薯豐收了,馬鈴薯形成了産業鏈,老百姓就能在家門口掙錢了。到時候,我們將從政策扶持、技術指導、一站式服務等方面,全力幫助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他們可以選擇種馬鈴薯、開‘馬鈴薯宴’農家樂、經營馬鈴薯製品廠、組織觀光和研學旅遊,也可以在‘共用農場’裏做‘職業農民’……”8月1日,在劉印權家裏,張晨描繪的“馬鈴薯藍圖”,打動了劉印權29歲的女兒劉艷。她想讓外出打工的丈夫回來,邊種馬鈴薯,邊開一個做馬鈴薯粉條的作坊,結束一家五口聚少離多的日子。
張晨説:“農民對土地對糧食,有感情!”他在秦嶺小鎮繪製的這個富農“馬鈴薯藍圖”,不僅將“重農強農”思想和“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理念融入其中,激發農民種植熱情,也讓村民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看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