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我家有老兵·抗美援朝特輯丨我的父親堅守陣地誓死不退

2023-07-25 17:42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我的父親肖宜文是一名傷殘軍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與戰友死守陣地,不幸右腿中彈受傷嚴重,在治療時做了截肢手術。

每當聽到那首《英雄讚歌》,我腦海裏便會浮現出父親的英雄事跡。

  父親肖宜文2020年10月拍攝的照片

父親肖宜文舊時以給地主放牧和砍柴為生,曾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壯丁。1948年,父親入伍,在遼沈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在淮海戰役中榮立二等功、在渡江戰役中榮立三等功。

1950年,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父親積極響應號召,加入戰備五團,前往安東(現為遼寧丹東)學習。臨行前,父親給福建周寧老家寫了封信。

陰差陽錯,父親的這封信被送到了其他村。不知過了多久,一位老鄉恰巧看到了這封信,把信件帶回我家。久經戰亂的奶奶看到信和裏面的幾十塊錢,一下子就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只能在心裏默默祈禱父親能夠平安回家。

1950年10月,父親從安東出發奔赴朝鮮,抵達目的地時已是寒冬臘月。在福建長大的父親,從未經歷過這麼刺骨的寒冷。父親説,當時他們進行夜間值勤守衛時,要不停地原地踏步,保持身體暖和,稍不注意就會被凍傷。

父親是擔架班的班長,在前線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衛生隊做急救、轉移、護送傷病員等工作。從戰場到衛生所(點)有一段很長的路程,擔架班要找捷徑、走羊腸小道。父親説,為了給傷員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他們摸清了戰地附近所有的小道,走每一條路的方案都深深印在了腦海裏。

戰爭的可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無法想像的。由於戰場需要,父親被補充進26軍任班長。父親説,他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幾十次戰鬥,最難以忘懷的就是發生在上甘嶺附近的那次戰鬥。

戰鬥中,美軍利用裝備上的優勢,對我軍陣地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父親回憶,當時為了減少傷亡,部隊只能白天藏起來,夜晚急行軍。為了解決糧食補給問題,只要美軍飛機不過來,他們就去找吃的。

“我記得,有一種樹葉沒有毒,戰友們碰到這種樹,能把樹葉吃個精光。”父親説。

朝鮮的夜間特別冷,遇上寒潮,最低溫度能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戰士們都不敢也不能睡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父親所在的八連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守陣地戰鬥了三天三夜。

父親説,那一仗非常慘烈。有的戰士腿被炸斷了,在搶救的時候嘴裏還念叨著“不要管我,狠狠地打美國佬”;有的上一秒還在並肩作戰,下一秒就被炸飛了,連屍首都沒找到;有的被炸起的土埋住,爬出來繼續戰鬥……由於地勢險要,增援部隊要到第三天夜晚八點才能到達高地。

第三天傍晚,敵人的炮火十分猛烈。戰鬥中,只剩下6人。為了迷惑敵人,給部隊增援爭取時間,他們把帽子挂在墻上,用來消耗敵人的子彈。戰士們在整個戰壕輪著跑,在各處打槍,迷惑敵人。

父親在救戰友的時候右腿中彈受重傷,對傷口進行包紮後,他繼續戰鬥。由於傷勢太重,隨著血液流失,父親感覺自己狀況越來越差,便叫來副班長,傳達上級命令並傳授作戰技巧。當增援部隊到達時,父親已經昏迷過去。

由於傷勢嚴重,且當時戰地醫療條件差,幾經週折後,父親回國接受治療。但腿部的傷口已經潰爛,主治醫生告訴他:“為了挽救生命,要做截肢手術。”

父親懇求醫生:“我還年輕,我還要上戰場殺敵,不能截肢啊。”但醫生説不截肢就會危及生命,父親這才同意手術。

傷癒後,父親被評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

父親説:“在戰場上,死亡太正常了。自己如果死了,就是為國家作貢獻了,這就是自己的價值。”

時光流轉,那段記憶離我們越來越遠。父親也於今年7月逝世。但我知道,那一枚枚軍功章,是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在槍林彈雨中誓死不退、九死一生的見證。(肖妙華)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製:丁增義、李礪寒、常愛玲、齊慧傑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蔡琳琳、孫豐曉、胡碧霞

協調:葉翔輝

記者:張瑞傑

編校:張驕瀛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福建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責任編輯:吳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