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無名山村變身熱門旅遊地昭示特色才是金字招牌
“五一”假期,有不少遊客選擇放慢腳步,去鄉村度過悠閒的假期。現在的鄉村遊可不僅僅是農家樂,很多鄉村都在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出特色、做出魅力,讓籍籍無名的山村變身熱門旅遊地。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可以説,此次“五一”假期全國旅遊需求井噴,“人從眾”現象處處可見,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顯示我國旅遊市場擁有極強的發展韌性和蓬勃的活力。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採摘竹筍、下河摸魚、體驗農耕文化……“五一”假期鄉村遊備受青睞。
分析亮眼的成績單背後,一方面是疫情過後廣大遊客對旅遊消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各地推出以當地特色為主的旅遊項目吸引了遊客。如在貴州臺江,“五一”假期正逢苗族傳統節日“姊妹節”,除了活動精彩紛呈,苗族七彩雲霞般的盛裝、銀光璀璨的服飾成為不少遊客的關注點。在四川遂寧,當地依託沼氣文化這一獨特IP,在村裏建起中國沼氣博覽園、沼氣陳列館等,不僅村子變成熱鬧的景區,而且不少村裏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在廣西賀州和浙江臨安,通過釣龍蝦或音樂派對等活動,增強遊客互動體驗感。在山東乳山,通過發展牡蠣、藍莓、無花果、草莓、櫻桃、菌類種植等特色産業,打造現代農業及採摘新體驗來吸引遊客。在浙江麗水,走紅軍路、吃紅軍飯、聽紅軍故事、紅色文旅體驗以及地方民族風情互動……上述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旅遊體驗項目已逐漸成為鄉村旅遊一大亮點及金字招牌,讓不少鄉村實現了提升口碑和富口袋的雙贏。
其實,自從鄉村旅遊興起以來,不少地方結合地方實際相繼推出相當多的旅遊路線,如賞花遊、採摘遊、民宿遊、漂流體驗等,一些地方確實把旅遊做大了,且已成為“網紅”打卡地,而也有一些鄉村旅遊景點僅開業之際火了幾天后就銷聲匿跡,無人問津了。究其原因,除了交通等客觀因素外,恐怕景區缺乏創意、沒有特色、同質化建設是其無人問津“關門大吉”的重要原因。這也昭示著,缺少特色的生搬硬套、缺乏當地特色與創意,再驚艷的美景也只能淪為一張被人遺忘的相片。
我們常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發展鄉村旅遊也是如此。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之所以能成為旅遊勝地,就是因為在這裡,遊客不僅可以感受到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而且還能欣賞到獨特的古村落建築風格;同時,遊客還可以享受到自然風光的美麗,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
總之,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再次提醒我們,鄉村旅遊,“特色”不僅是條無可替代的生命線,也是鄉村遊繁榮發展的金字招牌。同時,特色絕對不是把老房子裝飾成民宿、種點奇花異草、搞點稀奇古怪的活動就可以。而是要根據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按照分類指導、個性施策、錯位發展的方針,奮力推動鄉村遊向品牌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要立足一些獨特的節慶文化和節慶民俗、村落的獨特建築形象和文化內涵等,並充分與當地的農業、康養、工業等深度融合,多元化拓展旅遊項目,使其變得豐富多彩,並能形成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休閒養生、民宿度假、民俗文化、紅色精典等特色,防止出現“千村一面”的尷尬場景。正如網友所説,鄉村旅行的意義,其實不是你打卡了多少有名的景點,而在於你得以體驗了那些美好而又溫暖的人間煙火,讓你記住鄉愁,留住鄉情。(王小梅)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