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從黨家村到陳爐:傳承文化 遇見鄉愁

2023-06-07 11:45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央視網消息 (記者 王甲鑄)從米脂往南,過綏德,至延川,再經韓城、合陽後,一路往西抵達銅川,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星羅棋佈。千百年來,這些村落形成風格迥異的建築和佈局,更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這些不同形態的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5月30日至6月3日,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傳統村落萬里行”網評引導活動走進陜西,央視網記者隨團在傳統村落採訪,感受歷史,觸摸鄉愁。

垣上俯瞰黨家村 (王甲鑄/攝)

陜西省渭南市韓城市東北的泌水河谷裏,歷經近700年風雨的黨家村,于青磚藍瓦間一片古樸靜謐。

始建於元代的黨家村,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個哨樓及廟宇、戲臺、文星閣、看家樓等一批極具價值的古建築。穿行于黨家村古樸的街巷裏,在驚訝于精美奇巧的門楣、木雕、磚雕之外,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遍佈在四合院墻壁上的壁刻家訓,其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善,堪稱一絕。

黨家村家訓館裏的壁刻家訓拓片(王甲鑄/攝)

如“讀聖賢書,立修齊志;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居家有道惟能忍;處世無奇但率真”,還比如“國則思忠,家則思存,民則思信,為人之根本也”等等,不僅反映了主人的修養與追求,還從修身、處世、治家、報國等方面為自己和後代子孫立下規矩。

在黨家村,這樣保留較為完整的家訓有26則。在這些家訓的潛移默化之下,黨家村數百年來人丁興旺、家道昌盛,後人們知書達理,謙和禮讓,涌現出許多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報效國家的仁人志士。

而這些家訓裏蘊含的理念,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曾表示,傳統村落裏的群眾通過生産生活,創造的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形態,無不體現著個體、家庭、宗族甚至國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內涵。

如今,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促進鄉村振興工作中,這些家訓還起著重要的現實作用。

黨家村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黨小濤説,村裏為此打造了一個“家風家訓”園,就是要把這些古老的家規家訓傳承好利用好,引導人們崇德向善,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

陳爐古鎮著名的罐罐墻景觀(王甲鑄/攝)

離開黨家村往西,數百公里之外的銅川市印臺區陳爐鎮,古老的耀州窯爐火在這裡已燃燒1400多年,生生不息的爐火也為這片土地留下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

作為宋元以後著名的古耀州窯延續生産的唯一窯場,這裡以燒造青、白、黑和醬釉瓷而出名,淵源流長的陶瓷文化背後,是陳爐居民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如今,這裡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陶瓷燒造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李家瓷坊內,李家第十代傳承人、中國陶藝設計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竹玲端坐桌前為記者演示刻刀工藝,只是寥寥數筆,瓷盤底部一個印花便栩栩而生。

18歲開始接觸制瓷技藝的李竹玲説,幾乎每一個陳爐人都是在制瓷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董紅梅説,傳統村落原住民是村落特有民俗、信仰、技藝、人文環境等文化遺産的創造者、傳承者,只有他們才能真正保護、傳承這個村落,加強傳統村落保護,促進傳統村落的傳承發展,首先要“保護”原住民。

如今,在陳爐,像李竹玲這樣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有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8人,有2家紫砂研發製作企業,除陳爐陶瓷總廠外,還有14家陶瓷作坊、年産陶瓷量近500萬件,從業人員1000余人,幾乎每一個生活在古鎮上的家庭都以此為業,真正做到發展傳統村落文化“見人、見物、見生活”。

延川縣劉家溝村,正在表演的陜北説書藝人(王甲鑄/攝)

為期4天的採訪中,記者還分別領略黃河行鼓、陜北大秧歌、米脂米貼畫、合陽踅面、陜北道情、陜北説書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風采。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這些非物質文化正在或已經完成“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的轉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目前,陜西有484個村列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179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陜西省住建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胡漢利表示,未來將繼續按照“科學規劃、整體保護,突出重點、活態傳承,基礎先行、注重生態,合理利用、有序發展,政府引導、村民主體”的基本原則,全力以赴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


【責任編輯:劉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