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調查研究豈能玩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研走訪夠不夠深、工作作風夠不夠實、調研內容夠不夠細、分析問題夠不夠準、解決方案夠不夠好,直接反映出黨員幹部隊伍可不可靠、聯繫群眾緊不緊密,直接關乎事業發展穩不穩定、國家根基牢不牢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當前在調查研究中還存在不少虛功,如極少數地區領導幹部在開展調研活動時,習慣於走精品路線搞旅遊式調研,熱衷於走馬觀花搞觀光式調研,停留于收集資料搞總結式調研,很少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呼聲,造成出臺的政策與基層實情不符,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縱向深入、橫向系統,全面收集有效資訊。深入就是指我們黨員幹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用我們的“鐵腳板”去獲取第一手資料。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開展調查研究時經常説:“不吃梨子,怎麼能知道梨子的滋味呢?”確實,當前很多真實情況、存在的問題往往都是被層層覆蓋的,我們只有真正地紮下去,深入地去挖掘,才能把真正有用的挖出來。調查研究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對像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絕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要用“系統”的思維開展調研。要從研究目的和角度出發,收集現實材料、歷史材料、正面材料、反面材料、數據材料、訪談材料等等;要在收集過程中進行初步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歸納整合,確保材料能夠準確體現研究對象的前因後果。
面上細緻、點上精準,深入挖掘問題根源。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調研過程中要善於吸納聽取少數人、反對者的意見,避免主觀主義和個人傾向,要細緻入微地洞察全局,不斷從細枝末節中挖掘真相,剔除可能會影響決策正確性的因素。精準則要求我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從千絲萬縷的關係中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帶著問題去調研。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發生絕非偶然,背後必然隱藏著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就問題解決問題、就現象剖析現象,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一些問題往往“按下葫蘆浮起瓢”,有的還可能導致新的更嚴重的問題,因此必須跳出問題來看問題,才能從根源上進行化解。
前後連貫、直擊要害,確保政策行之有效。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癥結在哪,然後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現實中,不數調研報告洋洋灑灑幾千字,話説得天花亂墜,但多是“假大空”“不痛不癢”的,並不具備落地實施的可行性。為了避免政策不接地氣,我們需要把握好前後貫通和直擊要害兩個原則。前後貫通,首先要“向前看”,總結之前出臺政策的經驗,然後審視當下短板是否補齊,時機是否成熟。而“往後看”,則要能動地看待問題,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留出發展空間,留出包容餘地。直擊要害,就是要堅守“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原則,緊盯問題、對症下藥,能夠針對不同的對象分層分類施策,保證政策的本土性、實效性,而不是別處怎麼做就直接套用,這樣只會削足適履、事倍功半。(胡琦凡)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