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陽光評論】從東坡詩詞中領悟“清明”

2023-04-26 10:0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清明,是指春日裏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大自然呈現出蓬勃生機的景象。《歲時百問》有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有著種種美好的寓意,它可以指人的思路清晰明朗,也可以指治國有方、井井有條。在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東坡身上,“清明”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僅能保持“清心寡欲”,為官清正、為民擔當,而且能做到“心如明鏡”,飲下人生苦酒,將世俗紛擾看得透徹與清明。

為官清廉,慎獨慎微,體會“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廉潔品德。蘇軾家風清廉,自己也勤儉節約、兩袖清風,新任太守時曾被百姓誤認作太守的跟班或家人。他把廉潔奉公作為人生信條,從政以來堅持清正廉潔、不義不取,把德行操守放在首位。在《六事廉為本賦》中蘇軾寫道:“功廢于貪、行成于廉”,意在表明從政為官要摒棄貪念才能善始善終。“水清沙自潔,官賢弊自絕。”黨員幹部要堅持克己奉公、永葆律己“清心”,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小心謹慎做好本職工作,不斷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做到慎始、慎獨、慎微。要堅持以儉修身、永葆底線“戒心”,心中高懸明鏡、手中握緊戒尺,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中保持定力,增強拒腐防變的自覺性,防止糖衣炮彈的攻擊,以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擔當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為民擔當,一心幹事,體會“舉大體而不論小事,務實效而不為虛名”的宗旨情懷。蘇軾的一生命途多舛,常遭謫貶,任職遍佈全國各地,可無論身處何方,他都腳踏實地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把造福百姓作為畢生的政治追求。在杭州,他親歷親為帶領百姓挖出西湖的淤泥、修建大堤,此後“蘇堤”成為西湖邊上靚麗的風景;在黃州,了解到當地因貧窮而溺嬰,他心酸不已、奔走籌劃拯救溺嬰;在儋州,他不遺餘力地傳道授業解惑,培養出了宋朝海南的第一位進士,他辦學堂、勸農耕、推中醫的故事至今還在口口相傳。黨員幹部要學習他“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實幹擔當,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做足“繡花針”功夫,描繪新時代的“錦繡”藍圖。

心如明鏡,從容豁達,體會“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人生智慧。品讀蘇東坡的詩詞,人們驚嘆于他的曠世奇才,又有幾人知道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文學作品背後隱藏著多少跌宕起伏的往事。蘇軾顛沛流離一生,心中自是苦悶,可他深諳“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的道理,面對人生坎坷依舊雲淡風輕,把人生看得通透清明。“回首向來蕭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雖然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他不畏自然界的風雨、更不畏政治風雨,任憑千磨萬擊,依舊氣定神閒。正如林語堂《蘇東坡傳》中所説: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曠達超脫、豁達樂觀,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自己的快意人生,作為黨員幹部,應在東坡居士飽含人生智慧的詩詞中領悟“清明”、滌蕩心靈。王佳蕾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

【責任編輯:劉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