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陽光評論】倖生于華夏

2022-11-01 09:4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你説我們今天做的事情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記憶隨著時間會模糊,可有些人和事銘記於心,我們不能忘卻歷史。人到這世上一遭,總要有些成就,總要有些值得驕傲的事。我們平凡卻也能創造奇跡,星星之火便也可以燎原。“世界沒有英雄,只有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們是追夢人,為富強的中國不懈努力;他們是逆行者,身兼重任與使命;他們是先鋒,有信仰有方向。

中國人的故事,讓世界都為之驚嘆!

什麼是中國速度?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約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八縱八橫”世界最強高鐵網,通達四面八方,時速350公里,是中國高鐵的獨特魅力;蘇炳添2021東京奧運會打破了亞洲紀錄;為抗擊疫情而修建的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半個月完成了兩年的工作量。

什麼是中國精神?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1919年6月3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簽字;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1954年我國第一架國産飛機、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1970年第一枚火箭“長征七號”、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1971年重返聯合國,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兩彈元勳”鄧稼先、“氫彈之父”于敏、他們選擇了“不可告人”的人生隱性埋名。張桂梅是雲南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我豁出了自己的命,如果能改變他們的命,我這輩子就值了”

什麼是愛的傳承?汶川地震中被救出的孩子張自立如今在瀘定地震中實施救援任務。在地震中,老師舍命救下唐紫寒,十二年後的她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當年是班主任救了我,我要繼承其遺志”。郭明義是鞍鋼齊大山鐵礦公路管理業務主管,做過的好事數也數不清,前有雷鋒,後有郭明義,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郭明義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余新元一前一後送上軍列的雷鋒和郭明義,竟都成為了感動中國的人物。

什麼是民族精神?從1921年南湖紅船的起航到1927年南昌打響革命的第一槍,從1928年的井岡山勝利會師到1934年2500公里的長征路途,黨始終與人民在一起,與人民一起便是順風而行……在民族遇到困難時,你是否願意挺身而起,為中國奮鬥呢?2019年12月,武漢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這場戰“疫”伴隨著咳嗽高燒、眼淚與離別。“大白”和部隊軍人戴上口罩、護目鏡,穿上防護服,各方馳援,離開家的他們默默付出,只為了實現一句病人家屬的“等你回家”,他們義無反顧;30萬解放軍手挽手抗擊百年特大洪水,日夜堅守大堤;重慶北碚區發生山火,摩托車隊自發運送滅火救援人員和物資;涼山山火中犧牲的一位位消防員;一位位堅守邊防的戰士們將清澈的愛給了祖國;四川甘孜州瀘定縣地震後,師傅們在懸崖險道上開闢“生命通道”……

生於華夏,倍感自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我們站在歷史新起點,同心協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鬥,學習榜樣,實現中國夢,是我們這代,更是青年一代的使命。(張麗)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

【責任編輯:劉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