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新聞中心>

【陽光評論】國潮、玩梗、板繪:創新呈現中國式現代化

2022-10-22 09:30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抖音號)

10月15日,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出品的微視頻《新千里江山圖》上線。它以小而美的藝術表達新形態,迅速傳播發酵,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了振奮人心的氛圍。這種宣傳手法之新穎、傳播效果之有力,讓《新千里江山圖》成為可圈可點的新媒介藝術典範,也使其傳播成為媒介美育的例證。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千里江山圖》就是一次出色的嘗試。

《新千里江山圖》依靠什麼實現了破圈傳播呢?答案當然是其以古今融通的視覺形象,流暢而富有美感地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而對這種視覺媒介的藝術表達來説,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與年輕人生活高度關聯的藝術形態。

國潮

《新千里江山圖》是國潮藝術的集中呈現。一開篇就是備受關注的舞蹈《只此青綠》。一句“青綠千里入畫,山河無垠新卷”,把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傳世名畫轉化為當代舞臺藝術,再轉化為網路數位形態。數字化的國潮愈來愈切近當代生活,使傳統與當代有了充分融合和對話的空間。

無論是李玉剛的唱腔,還是孟慶旸的身段,一種古典的美在《新千里江山圖》中曲折流轉。青綠山水古畫做底,當代生活綴于其間,有復興號高鐵,有C919大飛機,有水利工程,一隻飛翔的仙鶴引人入畫。諸多元素紛繁呈現,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而正令人應接不暇中,敘事戛然而止在青綠的舞蹈中。“十載春華秋實,今朝再起征程”,一副長軸畫卷顯現出古今一脈不絕。

玩梗

《新千里江山圖》是敘事藝術的時代表達。它的敘事是以“梗式”呈現的,在孟慶旸後仰又起身中,人的視角化身為仙鶴,與飛機的軌跡完美結合。新媒體藝術特有的代入感,使諸多“梗”的出現十分自然。

在山水之間,有長征五號、“奮鬥者”號、神舟十三號,有袁隆平、張桂梅和黃文秀。白鶴灘水電站、懸崖村、十八洞村,流動法庭、天眼、邊防,G20峰會、“雪如意”、福建艦……主旋律的身影嵌入一個詩意的世界中,讓過往十年的輝煌歲月形成切身生活體驗。參與過“這十年”的中國人,不會忘記“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張桂梅)、“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鄧興)、“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黃文秀)、“寧可向前十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邊防戰士)……這些“梗”讓“新千里江山”活起來,接地氣,更有滿滿的自豪。

板繪

《新千里江山圖》是主流話語的審美創造。藝術要呈現現實,而它本身也是現實的一部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表達,除了綠水青山的自然界,除了“只此青綠”的絹畫質感,更應該有運用當代數位技術的新形態。

在視頻的結尾部分,創作者“現身”,以元藝術的形態,用綠幕、板繪等方式,把這一藝術文本的創作過程展現出來。藝術與生活、審美與現實之間若有若無的關聯,在短短的四分鐘視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武漢疫情期間的那位老者,他與年輕的援鄂醫生一道望向天邊斜陽的姿態,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一充滿內外部張力的概念,詮釋得充滿了人文氣息。這種氣息,就是中國式審美現代性的表達,也是屬於這個仍然需要團結奮鬥、勇於鬥爭的時代最深層又最動人的表達。

作者:林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第二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主任、副教授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路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

【責任編輯:劉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