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面向兒童的互動藝術展,這裡不讓碰、那裏也不讓碰,小孩子哪忍得住。”“哎,第一天正式開展,小狼立體雕板就壞掉10多個,大型毛絨玩具也被孩子們扯開線了,工作人員一針一線縫補好的。”正在北京坊展出的《宮西達也的繪本世界》開展後迎來許多觀眾。不過,關於幼兒觀展中的互動卻引發話題討論。有家長吐槽可觸摸、可玩兒的太少不過癮,主辦方則抱怨孩子們過於自由,造成互動區之外展品的破壞。其實,類似的矛盾經常出現在面向低幼兒童的互動藝術展上。
學齡前兒童對藝術的感知途徑並不局限于視覺,還包括觸覺、嗅覺、聽覺等。因此,面向低幼兒的藝術展都會在展示畫作之外,專門辟出互動區,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宮西達也的繪本世界》展,現場設置了兩面塗鴉墻滿足繪畫需求,擺放了宮西達也多個系列繪本滿足閱讀需求,播放繪本音頻滿足聽賞需求。但這並沒有完全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有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畫作,忍不住上手去摸;在立體雕板組成的“紅果樹林”,很多兩三歲的孩子踩在略顯脆弱的“樹根”上,甚至拔起大樹樹榦,把它拆解掉;在海洋球池,孩子們不光玩球還要扯拽巨大的毛絨章魚取樂,章魚很快就受了重傷;在二層展覽區,作為裝飾用的大型毛絨霸王龍也經常被孩子騎在身下,主辦方不得不派工作人員守護這幾件大玩具。
學齡前兒童正處於認知社會秩序、樹立規則意識的階段,身為家長,教導孩子在不同場所遵守不同規則是理當肩負的責任。即便是互動藝術展,如果一味放任孩子在互動區之外自由發揮,顯然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畢竟藝術空間不等同於遊樂場。好奇心、探索欲是學齡前幼兒最顯著的心理特徵,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寶貴基因,因此,建議面向兒童的互動藝術展,不妨多做一些適齡的調整,比如在畫作懸挂高度、裝飾物材質、互動的創意、互動區與非互動區動線設計等方面有更精細的安排。在法國有美術館會在畫作表面增加一層特殊薄膜,滿足孩子的觸摸原始衝動,又不會破壞作品。靠精確的設計和高品質互動活動潛移默化引導和控制孩子們撒歡的程度,顯然要比單純制止更易於被幼兒接受,也能更好地拉近藝術與孩子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