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的中幡舞動,彰顯愛國青年的血氣方剛;飛揚的紅色綢吊,渲染青年戀人難分難捨的離別之情;驚險刺激的鋼絲,突出戰鬥的緊張氣氛;風馳電掣的跑酷,演繹男女主角傳遞情報時的驚心動魄……
面皮是寶雞地方特色名小吃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是西府人舌尖上的味道和鄉愁記憶。5月19日、20日,原創方言話劇《面皮》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為首都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西府風情。
近日,由貴州省歌舞劇院演出的原創音樂劇《此心安處》上演。該劇以貴州省晴隆縣三寶鄉彝族百姓的扶貧搬遷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此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彝族民間舞蹈“阿妹戚托”如何傳承與發展。
藏戲是一門集歌舞、表演、説唱、文學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已有600多年曆史。相傳在西元15世紀,藏戲創始人唐東傑布立志在西藏的每條江河上架一座堅固的鐵索橋,為雪域民眾造福。
近日,由貴州省歌舞劇院演出的原創音樂劇《此心安處》上演。該劇以貴州省晴隆縣三寶鄉彝族百姓的扶貧搬遷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此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彝族民間舞蹈“阿妹戚托”如何傳承與發展。
在北京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張鳴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首席指揮葛亞南的聯袂執棒下,北京民族樂團、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藝術團及多位特邀演員合作演出,讓戲曲與民樂兩大傳統藝術激情碰撞,上演一場別有情致的視聽盛宴。
5月11日、12日,中芭一年一度的演員考核再度公開舉行。作為國內首個將演員考核公開在劇場舞臺上展示的院團,中芭自2012年以來的堅持,已掀起了舞蹈圈的奇異熱潮——買票看別人考試。
王羲之在1600餘年前寫下的《蘭亭集序》,至今仍有穿越時空、橫跨東西的共鳴,這份厚重的精神力量,是喚醒上海歌劇院創制原創舞劇《永和九年——蘭亭集序·舞傳》的緣起。
在海南,民間流傳“無定安不成戲班”的説法,意思是海南島上但凡是戲班必少不了定安人。定安縣瓊劇團紮根基層,服務鄉村,一晃近70年。一代代演員在下鄉演出中,見證家鄉的發展,為守護傳承好瓊劇藝術貢獻力量。
雜技劇《天山雪》是上海雜技團和上海市馬戲學校繼雜技劇《戰上海》之後的又一力作,被視為海派雜技的又一次創新。該劇將文化價值追求投注于雜技劇的創作,將主題孕育于雜技的藝術規律,在實踐中探索雜技藝術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