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婺劇之鄉的魅力和吸引力

發佈時間:2024-06-21 10:33:11 丨 來源:人民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顧春

核心閱讀

因為風景優美,婺劇傳承悠久,文化與生態、産業、鄉村旅遊深度融合,山門頭村成功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範展示點,全國夏季“村晚”落戶於此。

鄭店村辦晚會,不僅不需要邀請外面的表演隊,村民爭相報名還不一定排得上號。全村千余人口,1/3村民上過臺。

戲曲樂隊在演奏。劉笑霖供圖

5月29日

浙江金華永康市山門頭村

“帥字旗,斗大的穆字顯威風,穆桂英五十三歲又出征……”5月29日晚,由浙江金華永康市山門頭村村民自編自導全粧演出的婺劇節目《穆桂英挂帥》,在該村夏季“村晚”驚艷亮相,贏得滿堂喝彩。

因為風景優美,婺劇傳承悠久,文化與生態、産業、鄉村旅遊深度融合,山門頭村成功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範展示點,全國夏季“村晚”落戶於此。當晚,這場“還是江南好”活動,將“婺劇之鄉”的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婺劇《萬紫千紅盛世山門》開場,小品《我很忙》講述一個婺劇老戲迷受邀教學,最終收穫豐碩的故事……“臺上演婺劇,台下跟著唱。這真是我心目中的‘村晚’!”遊客張先生由衷感嘆。

當天下午,記者趕到了山門頭村,一進村,鏗鏘的鼓點就把大家吸引到文化禮堂。“注意表情和動作,我們再來一遍。”禮堂內,永康市南姐藝術團負責人章燕南正忙著指導村民排練劇目。50多歲的章燕南,一招一式盡顯功力。她出身婺劇世家,祖輩就辦過婺劇團。2021年,章燕南牽頭組織村民和婺劇愛好者,建起永康市南姐藝術團。“這個劇團主要由山門頭村村民組成,成員36人。都不是專職,因為熱愛聚在一起,每月下鄉演出,推廣婺劇。”章燕南告訴記者,這次“村晚”,藝術團演出《萬紫千紅盛世山門》和《穆桂英挂帥》兩齣劇目。

山門頭村有深厚的婺劇基礎和傳承,村裏上至八旬老叟,下至5歲孩童,幾乎都會唱幾句婺劇。上世紀90年代,山門頭村曾有6個劇團,是名副其實的婺劇村。“婺劇一直是山門頭村的特色。從人人哼唱到舉辦全國‘村晚’,婺劇成了小村金名片。”山門頭村黨支部書記郎大軍告訴記者。近年來,實施村莊扶持劇團運營、劇團吸引遊客進村的“團村”結對模式,大家對婺劇也越來越關注,傳承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6月1日

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鄭店村

在金華市,天天有演出的鄉村可不少。

在人來人往的村子裏打造一個開放式戲臺,讓零基礎的戲迷們圓夢舞臺,是種什麼體驗?在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鄭店村,每週六下午,戲迷都會聚集到文化禮堂,沉浸式體驗婺劇文化魅力。“大家平時務農,一到農閒就聚在一起排練。我們村辦晚會,不僅不需要邀請外面的表演隊,村民爭相報名還不一定排得上號呢。”鄭店村婦聯主席池吉梅笑著説。

“我們村千余人口,1/3村民上過臺!”池吉梅介紹,平時村內表演隊自編、自導、自演,週末有劇團來村裏演出,更是熱鬧非常。村裏的大喇叭播報著演出的時間和劇目,村民們搬著板凳佔座。還未開場,台下已座無虛席。散戲後,有些村民更是久久不願離去。

如今,村裏一座老宅已被精心改造成婺劇非遺主題館。展示的近百件傳統婺劇戲服道具,都是村民們從自家拿來的。“主題館開放後吸引了很多遊客,來村中交流的戲迷也越來越多。”金東區婺劇促進會澧浦分會會長黃艷笑介紹。邁入主題館後院,不少婺劇愛好者已經忙開了,一邊為彼此描眉上粧,一邊交流分享婺劇表演心得。村劇團的演員們則當起老師,根據遊客的年齡、體型、嗓音等特點為其量身定制角色,並針對一些基本動作和唱腔進行現場指導。

“今天是特地帶著孫女過來體驗的,現場她也跟著老師學習了一段,感覺非常有意思!”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婺劇愛好者王青蓮讚不絕口,“退休後,我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學習婺劇,聽説這裡有個‘戲迷大舞臺’,基本上每週都會過來。”來到村中的光南文化大舞臺,不少人正在臺上台下忙碌著。“晚上有演出嗎?”記者問黃艷笑。“是的,就是你剛剛看到的那群戲迷,他們自己演呢!”黃艷笑介紹,“今年3月起,每週末,我們都會在村裏舉辦婺劇文化沙龍活動。大家可以化上戲粧、穿上戲服、拍婺劇照、演唱婺劇。”

晚上6點,大戲臺前坐滿了人。“你們看,那不是曹曉群嗎?”“哎呀,扮上之後都不認得啦!”臺上,塘雅鎮戲迷曹曉群以婺劇花旦造型驚艷亮相,當晚她扮演的是《三請梨花》中的樊梨花。“這樣的活動特別好,不僅給我們提供互相學習的平臺,還能讓我們這些婺劇愛好者有機會登上舞臺,過把戲癮!”曹曉群説。

遊客在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鄭店村沉浸式體驗婺劇文化魅力。金華市金東區婺劇促進會澧浦分會供圖

6月3日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

“第二套婺韻戲曲廣播體操現在開始……”走進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婺”),90後青年演員周宏偉正對著手機錄製教學視頻。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套極具當地特色的工間操,能夠讓大家在鍛鍊身體的同時,感受婺劇的神韻和美感。“這套操和普通的廣播體操相比,在密碼和節拍上並沒有太大區別,但在配樂中加入婺劇戲曲元素,巧妙融入婺劇的動作。”説著,周宏偉向記者展示一組動作,“你看,這是我們婺劇中的雲手和十字步,一套做下來,頭、肩、腰、腿都能練到。”

周宏偉10歲開始學戲,2000年進藝校,學習婺劇中的武生。“學戲很苦,踢腿、拉頂、虎跳、前撲……這些是每日必練的基本功。”周宏偉説,“武戲動作幅度比較大,受傷在所難免,磕碰更是家常便飯。”2010年底,周宏偉進入浙婺。2011年年初,他第一次跟隨隊伍送戲下鄉時,跟腱在演出中撕裂,近9個月無法登臺,險些斷送武戲生涯。為了不荒廢基本功,他咬著牙,堅持去練功房練習。

如今,周宏偉已成為浙婺的新生力量,在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後,他又擔演浙婺新創編的《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排練時,他遇到一個難題:“三打白骨精後,悟空忍痛拜別師父的片段,劇裏設計了兩三段唱詞,需要表達憤怒、不捨、矛盾、掙扎等多重感情。武戲演員平時唱得不多,這正是我的薄弱點。”周宏偉説:“婺劇領軍人物陳美蘭老師親自指導,幫我調整唱腔和氣息,教我如何更好地在戲中投入感情。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好的婺劇演員,需要全面發展。”

劉笑霖是浙婺的司鼓。去年8月,她發出第一條打鼓視頻,10個月下來,賬號粉絲數有105萬,獲得800多萬的點讚量。“大家關注我,其實也是在關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被婺劇魅力所吸引。”

劉笑霖是金華武義縣人,父親是民間劇團的司鼓,她在戲臺邊長大,看著父親司鼓非常帥氣,耳濡目染中暗下決心也要學。司鼓是個體力活,還分文武。劉笑霖13歲初學藝,不願學女孩的文堂,而是選擇學武堂司鼓。

老師只給每人兩樣東西:一個京班鼓、一雙筷子,讓他們拿著在專業課上練習基本功。學習過程比想像中更難、更枯燥。“京班鼓是司鼓中最小的樂器,需要打擊的部位只有碗底那麼大。而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每一下都要打得精準,還得有力度。”劉笑霖回憶道,“京班鼓聲音比較大,為了不影響別人,我和同學們經常跑到花壇邊練習,還會在鼓面上蓋一層毛巾來隔音。”每天反覆練習讓劉笑霖的雙手長滿血泡,血泡破後又慢慢變成老繭。“從拿到京班鼓,到真正地打響、打對,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再加上鑼鼓經、節奏練習等,光是基本功就練了兩三年。”劉笑霖説。

晚上7點,隨著劉笑霖的一個手勢,又一齣好戲開場。樂池中,她一邊演奏,一邊時刻關注臺上演員的動作神情、唱腔唸白等。司鼓是演奏者,更是戲曲樂隊的指揮者,控制著全場的節奏。他們不僅能夠指揮樂隊,還能通過引領樂隊伴奏來表現人物性格,並基於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各種節奏類型,營造齣劇情所需的氛圍與環境,對劇目中的起、承、轉、合給予階段性的擴展和烘托。“大到演員的一招一式,小到一個眼神變化,演奏方式都不相同,需要仔細觀察、揣摩。”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作為樂隊的靈魂人物,整場戲的每個細節,劉笑霖都了然于胸,“司鼓是我熱愛的事業,有熱愛就沒有難事。”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