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實時熱點
我國首個非遺領域行業標準發佈 收好這份“工作手冊”
近日,我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的文化行業系列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數字資源採集和著錄》由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發佈。
評羅公“二喬爭艷”牡丹圖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三大戰役”紀念章:回望英雄故事 印證人民子弟兵戰鬥實力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李強主持國務院第三次專題學習 聚焦數字經濟主題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中國網中國民藏頻道走訪浙江鄉村裏的藝術品展示館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民藏詩選 | 寒江雪賦(三首)及和詩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文化賦能 激發鄉村活力
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振興村新建了初心廣場、初心園、黨群學教室、村史展覽室、家風家訓館、百家姓館、中國村志收藏館、振興劇院、綜治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村級活動場所,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成為全國文明村鎮。
古畫中的消夏文化
在熱浪中,如何愉快地擺脫灼熱焦躁,忘記酷暑,古畫中的消夏場景正是為我們展示了古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種種消暑之法,更呈現了豐富的夏日悠然時光。
走進“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各地小眾而有特色的博物館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中國國家版本館首批版本捐贈入藏儀式在京舉行 張建春出席並講話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了什麼?
場館入口處觀眾隊伍蜿蜒曲折排成長龍,展廳內人頭攢動……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館成了眾多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人氣火爆,參觀一票難求。
甘肅:多點發力 讓千年簡牘重煥光彩
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中國古代普遍使用的書寫載體。兩千多年前的官府文書、書籍圖錄主要用簡牘書寫。20世紀以來,全國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簡牘,其中甘肅境內出土了6萬餘枚,為名副其實的簡牘大省。近日,“簡牘中國”網路主題活動走進甘肅,深入挖掘簡牘故事。
歷經兩年修繕 恢復傳統工藝 700歲東嶽廟再迎客
8月1日起,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東嶽廟)及其分館(北頂娘娘廟)面向公眾開放。歷時兩年多的古建修繕與保護,700歲的東嶽廟再亮真容。400余件(套)館藏精品文物也再次與觀眾見面。
長達22.4米的《姑蘇繁華圖》再現中國歷史繁華之貌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上半年全國規上文化企業營收同比增長7.3%
2023年上半年,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35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3%。
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談推動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網 · 中國民藏
“後母戊”大方鼎:人類青銅文化的“中國樣本”
據《墨子·耕柱》記載,早在夏啟之時,鼎已被作為祭器或神器。鼎也成為中國青銅時代的典型器物,曾長期被視為立國重器,象徵著國家的威儀和權力。
故宮啟動古籍保護活化公益項目
加強古籍保護與活化,對於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故宮博物院是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之一。
傳承傳播並舉,讓古籍走出“深閨”,成為文化自信的源頭
“汲古慧今”,讓書寫在故紙堆裏的文字“活”起來,讓中華優秀古籍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載體和文化自信的源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索還將持續。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