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齊魯大地 > 正文

淄川: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文化雲”滋潤百姓心

稿源時間:2018-05-04 15:16:21  文章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張靖浛 閆盛霆 李德群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淄川有朵文化雲,百姓點單都回音。專業培訓到家門,政府買單順民心。”這句在淄川區廣為流傳的新民謠,讓百姓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文化雲”的便利和魅力。在“淄川文化雲”的引領下,群眾文化活動風生水起,百姓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淄川: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文化雲”滋潤百姓心

文化雲志願者現場指導木板畫繪畫技藝

淄川: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文化雲”滋潤百姓心

開展剪紙民俗技藝培訓

淄川: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文化雲”滋潤百姓心

工藝美術大師開展刻瓷培訓

淄川: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文化雲”滋潤百姓心

非物質文化遺産“磁村花鼓”傳承人現場教學

  中國網山東5月4日訊 “淄川有朵文化雲,百姓點單都回音。專業培訓到家門,政府買單順民心。”這句在淄川區廣為流傳的新民謠,讓百姓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文化雲”的便利和魅力。

  淄博市淄川區以百姓文化需求為導向,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建設區縣級“淄川文化雲”惠民工程,通過“百姓點單、專業制單、政府買單”模式,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産品的有效供給,著力解決基層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淄川文化雲”的引領下,群眾文化活動風生水起,百姓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聽民生 百姓點單

  淄川區坐落于山東省中部,自西漢建縣,是世界短篇小説之王蒲松齡先生的故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淄川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成效,但公共文化發展水準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方面仍存在著一定差距。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不斷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但設施利用率偏低;一方面,是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樣,簡單的、低端的文化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政府主導的文化供給和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群眾不知道哪有文化培訓活動,什麼時間有文化培訓活動,政府不知道群眾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培訓活動,産生了公共文化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政府的“供”和群眾的“需”之間存在的“資訊不對稱”,是影響和制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主要因素。問題的癥結找到了,如何破解?淄川區適應時代特點,選擇了網際網路,選擇了大數據。確定開闢“公共文化服務+網際網路”運作新路徑,建設“淄川文化雲”,整合區內所有公共文化資源,通過“文化雲”大數據平臺,用“文化+科技”的手段,搭建起政府公共文化活動和群眾需求之間的互通橋梁,從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化配送。

  “淄川文化雲”內容主要由“近期活動”和“附近活動”兩大引擎組成,設置了“文化活動、文化場館、近期活動、我要點單、精彩回顧”五個欄目。“文化活動”即時顯示全區各項文化惠民活動,方便群眾知曉參與;“文化場館”介紹區內文體培訓點基本情況;“近期活動”顯示全區一週內的文體培訓活動安排;“我要點單”中,群眾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習需求;“精彩回顧”及時展示“文化雲”培訓過程和成果。群眾通過“文化雲”平臺,既可以了解政府提供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又可以表達自己的文化需求,實現了資訊互通互動。

  為了方便群眾使用,“文化雲”平臺既可以在電腦上打開,也可以從手機上以APP或微信公眾號的方式打開,簡單、方便、快捷。廣大群眾依託手中的智慧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了解全區最新的文體政務資訊,訪問各類文體場館,獲悉所有文體活動,參與全部文體項目。

  “原先區裏下鄉搞的演出,很多時候演完了我們才知道。現在啥時候演、在哪演,手機上顯示的清清楚楚,俺們還能報名跟著演出。你看,這下面還有地圖,點一下導航就出來了。”大馬陵村村民劉菲表示。淄川區在“文化雲”裏設置了“地圖導航”功能,分類顯示培訓點位置,群眾點擊目的地後,自動開啟導航服務,方便群眾前往。

  惠民生 專業制單

  思路、系統確定了,怎樣來實施呢?陣地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是推動“淄川文化雲”用起來的三個重要考題。

  第一道題:建設一方全域覆蓋實用便捷的文體活動場地。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歷史欠賬多,淄川區公共文化設施總量仍然不足。同時,區域發展不均衡,城區相對較好,山區鄉村相對薄弱。由於缺少統籌協調,基層公共文化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問題普遍存在,難以發揮整體效益。只有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合理配置城鄉設施佈局,才能解決公共文化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淄川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均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設施陳舊,功能單一。淄川區集中財力物力,擬投資3.5億元,在城區中心位置規劃建設區文化中心。淄川區投資6200萬元,新建佔地200畝、50畝的體育公園兩處,給群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活動場所。

  淄川區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區,各鎮、村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不一。淄川區堅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閒置學校、企業廠房等建設基層文體活動場所。採取政府投入為主、文明單位幫扶為輔的方式,新建鎮綜合文化站5家、提升8家,完善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35處、農家書屋420處、文化廣場490個,初步形成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許多群眾反映,學校擁有標準塑膠跑道、音樂教室等先進的文化體育設施,白天學生使用,晚上、週末時閒置,法定節假日、寒暑假期間尤甚。淄川區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逐步開放全區中小學校文化體育設施。同時,將1954陶瓷文創園、淄博東方現代女子畫院等社會組織和培訓機構納入其中。目前,全區共整合綜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文體廣場等場所200余處,作為“文化雲”培訓活動固定場所。

  第二道題:設置一個契合群眾實際需求的文體培訓課程。“時間:2017年10月15日;地點:般陽社區文體培訓點;培訓內容:書法;名額:20;狀態:預定。”這是在“淄川文化雲”上發佈的一條課程資訊,群眾從手機上預定後,即可按時按地參加學習。

  “淄川文化雲”培訓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百姓點單”課程兩類。政府根據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進行“基礎課程”安排,共設置書畫、攝影、體育、舞蹈、戲曲等20余個門類的課程,每堂課控制在20至30人左右,以專業化制單的方式,為群眾提供入門班、提升班、專業班等不同層次的文化培訓。

  “我是般陽路杏花社區的,能給我們舞蹈隊派個老師教教《不忘初心》嗎?”“您好,您的訂單已接受,我們將儘快為您安排。”張愛琴是般陽社區舞蹈隊的帶頭人,最近要組織大家參加社區舉辦的晚會,苦於沒有專業老師指導,因此求助於“文化雲”。平臺很快給了回復,並馬上聯繫區文化館選派專業老師前去指導。張愛琴高興地説:“真沒想到這麼快,在手機上一點,老師就到府來了。”“淄川文化雲”根據群眾需求,隨時設置“百姓點單”課程,滿足群眾不同文化需求。

  “淄川文化雲”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不僅滿足舞蹈、書法、戲曲等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而且積極拓展學習培訓的外延,對群眾進行多方面的宣傳教育。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後,“淄川文化雲”開啟了新的主題,全區各“文化雲”培訓點以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全面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文化雲”培訓點把自身建設成學習課堂,組織教師和學員通過交流討論、觀看視頻等形式,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內涵。“文化雲”培訓點教師、學員和志願者等利用課程優勢和所專所學,創作編排歌舞、詩歌朗誦、小品等作品,深入村居、企業和學校開展巡迴展演,為群眾宣講,掀起了紅紅火火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熱潮。

  目前,“淄川文化雲”已開設13大門類、63個科目、3300個班次的課程,完成培訓8100余課時,培訓群眾19萬人次,群眾文化生活全面開花、多姿多彩。

  第三道題:培育一支紮根基層樂於奉獻的志願服務教師。“自從退休後,我在家裏閒得都快出毛病了。看到區裏招聘文化志願者教師,我就報了個名,沒想到被錄取了。現在我有四五個固定的根據地,這個地方是一個,每週我都過來上課。咱既發揮了餘熱,帶動了一夥姊妹們,又感覺煥發了第二春,找到了咱的價值。”在查王社區文化中心教授舞蹈的退休幹部孫曉萍説道。

  淄川區文化館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僅有7人,除了擔任培訓教師之外,還要承擔事務性工作。面對全區200多個文化培訓點、60多個科目的教學任務,僅憑文化館的老師是難以完成的。淄川區從文化志願者入手,破解了師資力量薄弱的難題。

  “淄川文化雲”平臺建成後,將大多數民間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納入教師志願者範疇,不但徹底改變了基層文化活動“各自為戰”的狀態,而且讓基層文化能人找到了歸屬感和組織感,文化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截至2017年底,淄川區擁有區級文化志願者560人、鎮級文化志願者300人、村居級文化志願者近5000人。通過認真篩選,500名志願者成為“雲平臺”的培訓師資,在為群眾“專業制單”的同時,還以“一帶多”的方式逐步擴大並提升志願者團隊的服務效能。

  保民生 政府買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近年來,淄川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政府主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生動格局。

  政府投入保平臺。公共文化服務,雖然頭緒眾多,但既然是公共物品,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主要責任。淄川區堅持把“文化雲”建設工作作為讓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基礎工程,多次召開區委常委會、區長辦公會,專題研究、統籌安排“文化雲”建設工作。

  淄川區先後出臺了《淄川區委、區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百姓點單“文化雲”惠民工程實施意見》等制度,從責任分工、運作模式、服務內容、考核獎懲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並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為“文化雲”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淄川區將“文化雲”建設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數字平臺搭建、培訓點提升、志願者招募等費用均由政府買單,區財政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確保足額投入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保障“文化雲”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為了改變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缺乏的現狀,2017年,淄川區新增22個文化事業編制,通過招考的方式吸納優秀文化人才,充實到基層文化站。目前,各鎮均設立文化辦公室,配備站長1名、工作人員1至2名;每個村居配備1名文化管理員,為“文化雲”建設奠定了人才基礎。

  政府投入保陣地。在鎮村文化陣地建設中,淄川區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投資1000余萬元,鼓勵基層按照國家一類標準對鎮文體綜合服務中心、村文體大院進行改造提升,鎮級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站、綜合文化站、民俗博物館等,村級包括文體廣場、農家書屋、村史館等,對達到標準的鎮補助30萬元、村補助3萬元,基層文化活動陣地建設一派火熱。

  在區政府獎補、拋磚引玉的作用下,鎮村兩級先後投入8000余萬元,充實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般陽路街道在般陽路小學的舊址上,投資500多萬元,建設文化服務中心,建築面積1500余平方米,設有文化活動室、專業舞蹈室、書畫室、文化創意室、培訓室等場館30余個,引入般陽老年書畫協會、濤聲藝術團、蒲公英公益繪本館等30余家文化團體和社會組織,實現了資源、設施、場館、網路等資源共用。

  政府投入保活動。自“文化雲”惠民工程投入運營以來,不僅參與學習的群眾數量日益增加,群眾文化活動隊伍也日益龐大,全區新增旗袍秀演出隊伍、廣場舞隊伍、戲劇演出團體、太極拳活動隊伍等200余支,攝影培訓班、書畫培訓班等80余個。隨著培訓學員和文藝隊伍的增加,群眾積極參加到各項文藝表演和演出中來。在淄川區第四屆“熱土歡歌”大賽中,參與海選的舞蹈、歌唱等節目達到800余個,5萬餘人參加海選,普通群眾參賽選手人數同比增加了40%。

  淄川區設立了群眾性文體活動扶持資金,為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文化雲”志願者前往培訓點授課時,享受50—100元的補貼。區裏對“文化雲”隊伍組織開展的各類下鄉惠民演出,每場給予500至1000元的補貼。組織開展的社區廣場文化藝術節、老年藝術節、健身運動會等活動,場地、音箱、大型顯示屏等費用均由政府買單……有了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援,群眾文化活動如火如荼開展。

  享民生 群眾讚單

  “這項創新做法,實現了文化資源的精準配送,群眾的文化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叫好又叫座!我們社區現在文化活動多了,社區氛圍好了,人的素質提升了,我們享受了‘文化雲’帶來的快樂。作為一名社區管理者,我看到的是一個被文化陶冶、凝聚的社區人文環境。”到社區工作已經有兩年半時間的高翠紅,親眼見證了“文化雲”給社區帶來的變化。淄川頤澤社區有常住人口1400余戶、近5000人,“文化雲”在試運作階段就已覆蓋。

  建設了數字化雲平臺,解決了政府與群眾之間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之前總想學點啥,也不知道去哪學,教得咋樣,一頭霧水。”下店村村民彭玉美的困惑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文化雲”培訓功能表中,每個項目都有活動介紹、教師介紹、活動地點、活動時間及有關注意事項,約課群眾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時段參與感興趣的活動。“文化雲”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即時顯示各類惠民便民的文化活動資訊,群眾通過電腦、手機均可快速了解資訊、便捷享受服務,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增加了精準有效供給,解決了服務與需求之間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多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因其內容龐雜,難以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花費很大精力搞的演出,老百姓卻不買賬。”淄川區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局長唐加福説,“有了文化雲,資訊比以前快捷通暢了。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群眾的需求,合理調整培訓內容和演出節目。這樣一來,百姓參與度大大提高了。”在以往的文化惠民工作中,政府替群眾拍板決定文化需求的情況時有存在,政府費力不少,卻不一定得到百姓的認可。依託“文化雲”平臺,政府可以清楚掌握區域內不同人群、不同社區、不同場館的公共文化需求,讓公共文化資源配送更具精準性和選擇性,有效解決了供需矛盾,群眾“叫好又叫座”。

  盤活了公共文化資源,解決了基層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前學點書法,還得坐車到區文化館裏去,一大半時間耽誤在路上了。現在好了,俺們幾個在‘文化雲’上報了名,老師直接來村裏教。” 韓莊村村民馮玲説到。公共文化服務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約公共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淄川區以政府投入為主,新建區級文化中心、體育公園,對鎮文化站、村文化中心進行全面提升,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配備鎮辦、村居專職文化人員,公共文化資源利用率同比提高了35%以上。同時,通過文化雲平臺,將原來零散分佈的文化場所、文化活動、師資力量整合於一個數據平臺,改變了基層文化場所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動各自為戰的情況,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

  自“文化雲”運作以來,淄川區公共文化服務蓬勃發展,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文化、有人懂文化、有人辦文化、有人享文化,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和自覺,煥發出了積極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淄川文化雲”正在成為一朵文化繁榮發展之雲、社會文明祥和之雲和群眾幸福歡樂之雲。

  啟示與思考

  淄川區建設“文化雲”平臺,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單”,依託網際網路技術,用點單式、專業化的文化資訊服務,滿足了群眾多元多樣的文化需求,為新時代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思考。

  公共文化服務需“小切口”做出“大文章”。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趨於多元多樣的“彈性化”發展,但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卻不平衡不充分。“淄川文化雲”從小處著眼,從基層群眾最為期盼的文化培訓活動入手,群眾“點單”、專業“制單”、政府“買單”,大面積地開展文化體育培訓,從書畫歌舞拓展到家政茶道,再拓展到文明禮儀、傳統文化和十九大精神宣講等,在培育了群眾文化興趣、發展壯大了基層文化活動隊伍的基礎上,對群眾進行生産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對群眾宣傳教育的“大文章”。公共文化服務應以群眾“需求側”的表達去指導政府“供給側”的改革,逐步擴大政府文化産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和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公共文化服務需“新技術”邁出“新路子”。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為公共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文化雲”平臺不僅能夠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全面顯示文化活動情況,同時通過大數據採集和分析處理,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發展預測和趨勢分析。當前,隨著公共文化資源數據和個人數據的共用利用,數據驅動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鏈正逐步成型。應把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以“網際網路+”“文化+”豐富文化産品和服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現代傳播能力和服務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精準化。

  公共文化服務需“硬機制”提升“新效能”。這些年,政府在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怎樣發揮它們的功效,卻成了不少地方的難題。淄川區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把“文化雲”作為基礎工程來抓,建立領導機構,配套支援政策,配齊人員設施,嚴格督查考核,把“文化雲”做成了民心工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必須創新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將其作為維護基層社會穩定的“奠基石”工程進行推進,逐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工作體系,方能解決好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張靖浛 閆盛霆 李德群)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