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鐵匠:寧肯不掙熱錢 也不急功近利改變老工藝

稿源時間:2018-02-27 16:39:47  文章來源:中國山東網  作者:郭學軍 責任編輯:高靜
【摘要】這幾天,章丘鐵鍋持續火爆,市場需求量激增,然而,章丘現有的鐵鍋生産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怎麼化解供給不足的矛盾,應對全國各地這麼多的消費者呢?面對急迫的現實問題,章丘鐵鍋生産者給出了自己冷靜的選擇。

硯池村聶家鐵匠舖出産的成品鐵鍋。記者 郭學軍攝

  這幾天,章丘鐵鍋持續火爆,市場需求量激增,然而,章丘現有的鐵鍋生産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怎麼化解供給不足的矛盾,應對全國各地這麼多的消費者呢?面對急迫的現實問題,章丘鐵鍋生産者給出了自己冷靜的選擇。章丘鐵鍋的典型特點是手工打造,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鐵匠的數量決定了鐵鍋的産量。章丘現有的幾家鐵鍋生産業戶,除了開始儘量多招一些鐵匠,增加一些産量外,並沒有急功近利,想著靠偷工減料增加産量,而是選擇了堅守一直以來的章丘鐵匠的工匠精神,理性地面對當前的市場。

  省級非遺傳承人牛祺聖:一天只打一口鍋

  客戶一張口要買幾十口鍋老鐵匠不敢答應

  “章丘鐵鍋真火了,我們章丘鐵匠也火了!這幾天,我光忙著接待登門來買鍋的全國各地的客戶了!”2月24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章丘區相公莊街道河莊村72歲的老鐵匠牛祺聖家時,他剛剛送走到府服務的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在其不太大的庭院裏站滿了人,有本村的,也有外地的,大部分都是來買鐵鍋的,牛祺聖儘管笑呵呵地給顧客們介紹情況,但臉上的疲態仍能看得出。

牛琪聖家的鐵鍋訂購電話不斷。記者 郭學軍攝

  牛祺聖告訴記者,從央視《舌尖3》欄目播出章丘鐵鍋後,他已經連續四天都沒有睡好覺了。到他家來的全國各地的客戶已經不下一千人了,還有許多打來電話要求訂購鐵鍋的。光他們本村的村民來了就有50口子,都是來給外地的親戚、同學、朋友、同事代買的。但他已經不敢再收顧客的預付款或訂金了。

牛琪聖家南側小門上的對聯。記者 郭學軍攝

  “收錢給不了人家貨,這怎麼能行呢?”牛祺聖説,他家的鐵匠舖,除了他和兒子牛大偉,現在又增加了兩個親戚,正常情況下,一人一天只能打造出一口鍋。他們四個人滿打滿算,最多一天能打5口鍋,現在訂單已經排到年底了,確實不敢再隨便接單了。

  “有的客戶一張口要買幾十口鍋,我們也不敢答應。”牛祺聖笑著説,章丘鐵鍋的特點就是手工打造,自己想多生産也生産不出來呀。目前人手就這幾個,無論這麼幹,産量也不會增加太多。因此,他覺得還是要沉下心來,一門心思把産品做好,把章丘鐵匠的工匠精神傳承好,不能為眼前火爆的市場行情迷失了路。

  “寧可不爭現在的這個熱錢也不能改變老工藝”

  投機取巧騙顧客,會砸了章丘鐵匠的牌子

  正在記者和牛祺聖攀談的時候,開車從濱州趕回泰安新泰的王文龍,帶著老婆孩子走進了牛師傅的家,要求購買鐵鍋。牛祺聖坦率地告訴他,已經沒有貨了,讓他到院子裏看看滿院子的顧客,和僅剩的一口鐵鍋樣品,希望他以後有機會再來買鍋。但王文龍似乎不太情願空手離去,默默地站在一邊,等待著牛師傅給他松鬆口。

老鐵匠牛琪聖僅存的一口樣品鐵鍋。記者 郭學軍 攝

牛琪聖家僅剩的一口樣品鍋讓顧客愛不釋手。記者 郭學軍攝

  “我是章丘鐵匠習俗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寧可不掙現在的這個熱錢,也不能改變老工藝!如果投機取巧騙顧客,那樣就砸了章丘鐵匠的牌子。”牛祺聖説,這幾天,相公街道辦事處工商所的人也來他家了,建議他趕快註冊自己的商標,打出自己的品牌。他和兒子牛大偉商量後,初步決定就用自己精心打造的鐵牡丹圖案當做商標註冊,還有註冊“牛大偉鐵匠舖”的打算。

牛琪聖想用自己打造的鐵牡丹註冊商標。記者 郭學軍 攝

  在記者和牛祺聖攀談的過程中,不時有電話打進來要求買鍋,牛祺聖總是嘶啞著嗓子耐心地給對方解釋,讓他們緩一緩再來購買,不要跟風,現在確實沒有貨了,一時半會兒也滿足不了。但電話那邊的客戶似乎不死心,總會一再要求給他留一件,但牛祺聖説已經答應前面的顧客了,自己不能違約,最後還是婉言謝絕了顧客。到中午記者要離開時,一些到牛祺聖家看到現場生産情況的顧客,也開始戀戀不捨地選擇離開。

  聶家鐵匠舖:一年産量1萬多口

  “行情再好,我們也不可能大規模生産”

  離開牛祺聖家,記者又來到十幾裏外,因硯池村拆遷而在西營村辦廠生産鐵鍋的聶家鐵匠舖。聶家鐵匠舖由硯池村村民聶蔭江開辦,現在由其女婿徐濤打理。走進廠房,幾位鐵匠正在鏗鏘鏗鏘地敲打著半成品鐵鍋,在旁邊的墻根處,堆放著一摞摞的還沒有冷打過的鐵鍋坯子。

聶家鐵匠舖的鐵匠們在進行鐵鍋熱打成型。記者 郭學軍攝

  “我們這裡這幾天也是顧客盈門,鐵鍋産品也斷貨了,訂單已經排到半年以後了。”徐濤介紹説,現在他的廠子裏共有十幾個鐵匠,都是親戚。人手比一般的小鐵匠舖多,生産鐵鍋時就按照工序分工幹,效率要高一些。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天能生産三四口鍋。

聶家鐵匠舖的鐵匠在打鍋。記者 郭學軍攝

  “鐵匠每幹幾天都要休息一天,一年下來,我們的産量也就1萬多口。”徐濤説,由於都是手工活,他想多招幾個鐵匠,擴大一下鐵鍋的産量,但章丘鐵匠現在並不好找了。原因是老一輩的鐵匠都年事已高,不能再幹鐵匠活了。而前些年鐵器生意不好幹,再加上鐵匠活也累也臟,章丘年輕一代很少再有人幹鐵匠活了。

聶家鐵匠舖裏的半成品鐵鍋。記者 郭學軍攝

  “不管咋的,我們也不會用機器貨代替手工貨坑顧客,不能丟了我們硯池村的傳統鐵匠手藝。”聶蔭江説,他們家每一口鐵鍋的生産,從打造鐵鍋的板材切割出來,進爐加熱,趁熱鍛打出鍋底和把手的大致輪廓,到慢慢的冷打成型,都是人工錘打出來的,決不敢用機器衝壓代替。另外,目前他們生産的鐵鍋價格也沒有跟風上漲,仍維持在三四百元一個的水準,型號不同稍有差別。

  “我們的生産量就這麼大,行情再好,我們也不可能大規模生産,一時買不上貨的顧客只能耐心等待了。”徐濤有些無奈地説。

  “臻三環”鐵鍋生産基地:一年最大産量36000口鍋

  “臻三環”已把一年的産量都在網上賣完了

  離開徐濤的廠子,記者又來到因《舌尖上的中國3》直接爆紅的“臻三環”鐵鍋的生産基地。這裡的生産車間比較大,裏面正有20多位鐵匠不停地敲打著鐵鍋。旁邊擺放著一些已經包裝好的成品和沒有深加工的毛坯鍋。

臻三環鐵匠舖年産36000口鍋,已經賣完了,工期已經排到了明年。記者 郭學軍 攝

  “這幾天接到海量的訂單,生産工期已經排到明年,但我們並未跟風加産走量,而是主動從網售店撤下産品,因為我們的産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滿足如此突然而來的巨大需求。”車間負責人吳晗介紹説,按照一天生産100口鍋的數量計算,他們這裡一年的最大産量也就36000口鍋,所有産品都是網上銷售,現場不賣。這幾天,已經把一年的産量都在網上賣完了,實在不敢再繼續接單了。車間裏的成品都是被人訂購過的,等待集體發貨。

  吳晗説,他們這裡的鐵鍋價格既有400元左右的,也有上千元的,根據不同的品種型號,以及加工鐵鍋的鐵匠的不同而不同,資深的鐵匠在其加工的鐵鍋上會打上自己的名字。他告訴記者,目前,他們也在廣招章丘鐵匠,因為鐵匠的數量基本決定了鐵鍋的産量。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