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

     保持龐大的海外駐軍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有四大戰略意義:一是維持前沿軍事存在,對有關國家進行軍事威懾,以實現其國家和地區戰略目標;二是在威懾失效時採取軍事行動以有效應付地區危機;三是通過海外軍事存在為美國施加政治、文化和經濟影響提供可靠的軍事後盾;四是強化與盟國的戰略聯繫。“911”事件,尤其是伊拉克戰爭以來,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美國在海外的軍事部署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性調整。

    借戰爭重擴海外基地

    借戰爭之機大肆擴張海外駐軍是美國的一貫做法。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完全撤離海灣地區,反而在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6個國家建立軍事基地,並不斷更新改善基地設施。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國在鄰近阿富汗的9個國家,建立了13處軍事基地,大幅度擴張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軍事網路。伊拉克戰爭還沒有結束,美軍就宣佈要在伊拉克建立4個軍事基地,至今仍有10多萬人的部隊駐紮在伊拉克,並將長期保持相當規模的駐軍。雖然冷戰結束後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在總體上呈縮減趨勢,但近幾年又開始回升。尤其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後,美國的海外軍事存在又擴展了20多個國家。

     向“不穩定弧形區”集結

    基地是軍隊的集散地,反映出國家的戰略傾向。“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將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視為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認為其主要威脅來自於貫穿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亞、中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的“不穩定弧形區”。為此,美國國防部圍繞這個“不穩定弧形區”大幅調整海外駐軍的兵力部署,以便有效應付“預防型”戰爭。

    在中東方向,美國認為有必要在該地區保持相當規模的軍事存在,並且這種規模應超過海灣戰爭前的美軍部署水準。因此,美國目前正開始將美軍的一些駐紮在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的作戰部隊改駐卡達、阿曼、阿聯酋和伊拉克,並同時增加在東非、北非的駐軍。

    在歐洲方向,美國為加強對巴爾幹、中東、中亞的干預能力,已開始減少駐德軍隊,並大力加強東歐和東南歐的前沿基地。但是,鋻於美在歐仍有重要安全利益,為保持歐美戰略夥伴關係,美軍還不可能完全撤出德國。

    在東南亞方向,美國近幾年來與東南亞國家先後達成一系列協議,獲得了一些國家的基地、機場、港口、維修補給和後勤保障設施的使用權。

    重視預先配置,建立“機動”存在

    為了確保前沿存在,美軍高度重視預先配置。預先配置,就是在一些海外基地中預先配置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以極少的兵力來維護和駐守,當危機發生時,美軍採取快捷的運輸方式將人員運送到危機地區,依靠預先配置的武器裝備,迅速在危機地區形成戰鬥力,執行作戰任務。目前美軍在海外大約預置了2個陸軍師(在歐洲)、4個陸戰遠征旅(挪威、關島、迪戈加西亞和大西洋各一個旅)的裝備物資。另外,美軍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地區還有12艘海上機動預儲船。預先配置提高了美軍向世界各地運送機動兵力的能力。例如,美軍部署在關島、迪戈加西亞和大西洋的13艘預儲船,裝載了3個陸戰遠征旅裝備物資,只需1至7天便可到達朝鮮或中東地區,大大提高了危機反應速度。美軍把這種存在方式稱為“機動存在”,也有人稱之為“通道式存在”。當前,美國在中亞、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的一些軍事存在都有這種性質。

    改建擴建核心基地

    美軍裝備技術水準高,維修複雜,對基地的要求也更高,許多裝備必須由核心基地來保障。如在伊拉克戰爭前,美軍B—2戰略轟炸機的基地只能設在本土的修理廠內,航空母艦在亞太地區也僅有日本的橫須賀港口可以維修和保養。核心基地由於綜合保障能力強,成為美軍對外軍事行動的戰略支撐。最近幾年,美國明顯加大了核心基地的投入,不斷改建和擴建核心基地。首先是關島基地,美軍先將原駐菲律賓蘇比克基地的部分設施移至關島,並建設美軍在遠東最大的彈藥儲存設施,同時配置美軍戰略轟炸機、戰略導彈核潛艇。美海軍還考慮在關島部署3艘大型兩棲戰艦,以增強關島戰時的後方支援能力。其次,以橫須賀為中心的美國海軍東北亞基地群也不斷得到加強。再次,迪戈加西亞的基地經過擴建,現在已經能夠起降B—2戰略轟炸機。另外,從1999年起,美軍開始對新加坡樟宜基地進行改建擴建,並於2003年3月23日完工,美軍航母及大型編隊從此可以進港休整,使得美軍艦船往來南海、印度洋時更加方便自由。

    經過幾年建設,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基地設置已形成了“兩重一輕”不等邊的三角形架構。“兩重”,即以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北亞基地群,以關島為中心的密克羅尼西亞基地群;“一輕”,即以新加坡為基點的東南亞基地,從而保證了對亞太地區的戰略威懾態勢。

    建設海上移動基地

    海外運輸力量也是美軍應付海外危機的關鍵。但美國目前的海外運輸能力只有海灣戰爭時的75%,兵力投送能力明顯不足,對危機的反應速度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近幾年,美軍提出了建設海上“浮島”計劃,其中的一種方案就是建立聯合移動海上基地(JMOB)。JMOB可以在絕大多數攻擊範圍外實施戰區內海軍基地—戰艦—目的地的補給。JMOB能夠減少現存的部隊對基地的依賴,儘管它不能完全取代岸上支援設施,但它可以將岸上的軍事後勤設施減少到最低限度。它還可以有選擇地向岸上部隊提供支援,從而避免了向前沿部隊過多提供多餘物資的情況。JMOB還能為遠征部隊提供全方位的聯合作戰平臺。在沒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JMOB的不同模組可以分開使用。在不穩定的和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中,它的單獨部分也能夠為美軍提供低風險但又很強的機動能力。如果這項計劃付諸實施,到2010年至2015年,美國將擁有有史以來最大的漂浮著的海上建築物,美軍後勤補給線將大大縮短,使美國軍隊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實施有效的海上作戰。

    增強基地防禦的彈性

    從最近美國國防部公佈的一些兵力部署調整方案來看,美軍海外軍事存在出現了由“靠前存在”向“縱深存在”或“彈性存在”方向發展的趨勢。比如,朝鮮核危機爆發後,美國開始重新考慮在東北亞的駐軍問題。目前,美駐南韓部隊計3.7萬人,其中大部分部署于漢城以北的非軍事區附近,完全處於朝鮮軍隊遠端火炮打擊範圍之內。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支部隊已經成為“人質部隊”。一旦美國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這些軍隊將首先成為受攻擊的對象,並有可能遭受嚴重損失。因此,為了保持防禦的彈性和減少可能的損失,美軍計劃將陸軍部隊調離南韓非軍事區和漢城,並對整個駐韓美軍的規模作進一步削減。6月3日,駐韓美軍司令拉波特宣佈,部署在漢城龍山基地的7000名美軍,將在近期後撤到京畿道南部的平澤美軍基地。與此同時,由於與當地居民關係緊張,美國正計劃將駐日本沖繩島的2萬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的大部分調往澳大利亞,增加駐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美軍,並尋求達成海軍艦隻進駐越南或在菲律賓派駐地面部隊的協議。為了減少削減駐軍可能帶來的影響,美軍將主要通過提高部隊的快速機動能力來解決。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外軍事存在的調整主要是全面裁減,佈局上仍然是冷戰時期的戰略態勢。而此次美國海外軍事存在的調整則主要是佈局調整,是美國主動應對21世紀“後冷戰時代”挑戰的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對國際形勢和地區安全將産生深遠影響。(林柏 寇立研)

    人民日報2003年06月12日


美陸軍調整部署 強調先發制人摒棄集團作戰方式
美軍基地進行大規模重組 美印合造"亞洲版北約"
美陸軍“做大手術” “弧形軍事基地圈”浮出
美軍海外駐兵重心東移 俄報稱逼近俄羅斯家門口
亞太10萬美軍找“新家”
俄報分析美國在全球重新部署軍事設施的緣由
韓與美軍達成遷移協議 美軍將首次從三八線後撤
美副防長:將調整亞洲軍事部署形成更強威懾力量
美制定軍力部署新戰略:建立各基地輪流駐守軍隊
拉姆斯菲爾德:美軍將調整在海灣的軍事部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