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均衡能持久嗎?——香博分析911後的中美關係

    美國《當代歷史》2002年9月號文章:911後的中美關係:新的均衡能持久嗎?(作者:戴維香博/David Shambaugh)

    恐怖分子對美國的破壞性襲擊已經過去了一年, 1989年之後持續10年關係惡化與起伏以來中美處於最為穩定的時期。只要兩國都不染指對方的核心安全利益,這種穩定局面就有希望持續下去。對這一預見,包括中國的許多分析家在內的一些人也許會有異議,這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後9.11時期"中美合作極其有限的好處以及兩國關係中揮之不去的潛在緊張與摩擦。當然,問題確實存在,介於中美關係有著陰晴難測的發展歷史,認為這種新穩定局面肯定將永遠維持下去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然而,中美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那种經常的安全緊張及圍繞人權和貿易發生頻繁爭議、摩擦的現象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中國給予美國針對基地組織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戰爭的支援顯然有助於促成這一新的穩定局面,但是兩國雙邊關係在9.11事件之前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目前兩國關係的這種改善不單單是反恐合作的結果。9.11事件後兩國的聯合行動當然有助於兩國關係的改善,但是這種合作的態勢在小布希政府上臺伊始就顯露出了端倪,尤其是發生美國EP-3偵察機緊急迫降在中國領土海南的事件之後,兩國加強合作的態勢就日益明顯。

    中國對9.11恐怖襲擊的反應

    當9.11恐怖主義襲擊發生之後,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向美國人民表示沉痛的哀悼並全面配合美國政府追查罪魁禍首的努力。中國國家主席還通過兩國間的元首熱線以個人名義向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傳達了哀悼。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隨後還採取了一系列步驟給予美國最直接實在的協助,如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上通過兩個重要提案;支援美國及其盟國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體動用武力(不同於中國過去棄權的做法,這也是中國首次授權武力的國際使用)等。但是出於敏感的主權問題考慮,中國沒有對美國開放領空。中國還錯失了參與阿富汗重建工作的良機。除了允諾的1.5億美元重建援助外,中國選擇不參與阿富汗新政府軍隊和警察力量的重組,也沒有向阿富汗提供工程師、建築工人以及必要的設備。而中國向東帝汶派遣民事警察協助維持治安的舉動則被實踐證明對維護當地安全和新政府的權威發揮了有效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的世界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能夠也應當承擔起這些國際義務。

    回歸"接觸"政策

    中國同美國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當然有助於中美雙邊關係的改善。但是這只不過加強了在9.11事件之前三個月雙方關係明顯回暖的趨勢而已。發生在2001年四五月間的EP-3偵察機事件顯然增加了兩國關係的緊張因素,但是一旦問題獲得解決,雙方便不約而同地將這段不愉快的小插曲置於腦後,兩國關係又重新走上了相互保持謹慎接觸軌道。布希政府以及布希總統在上臺之初將中國稱為"戰略競爭對手",其政府內的許多成員也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敵手。但是布希政府的核心官員(包括總統本人、國務卿鮑威爾和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在內)都致力於同北京方面建立更為穩定、合作和持久的國家關係。這種論調和政策轉變的理論基礎同引導布希政府之前六屆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的戰略邏輯毫無二致:一個不倒退到自我封閉的民族主義的中國,一個同其他國家保持接觸、積極融入世界的中國,不僅有利於亞太地區的穩定和安全,也有利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基於這種現實主義的認識,9.11事件後兩國高層的互訪和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是布希在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峰會上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度會面。不久之後,布希總統又在2002年2月對北京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裏,布希總統史無前例地兩次造訪中國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不僅如此,2002年5月,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也應美國副總統切尼之邀正式訪問美國。

    儘管兩國高層會晤不斷,但是在雙邊交流全面重建的過程中,中美兩國的軍事交流明顯是個薄弱環節。五角大樓和美國國會對中國仍有很深的疑慮。儘管雙方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在EP-3事件發生後,美國國防部至今仍未恢復陷於停頓的雙邊軍事交流。由於華盛頓的主流觀點認為美國同中國軍方的交流得不償失,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即便將來恢復了這種軍事交流,它也將會停留在比較有限的層面和水準上。

    儘管布希政府中的一些官員並不贊成在政府的中國政策中出現的接觸因素,但是在布希這屆美國政府中很早就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即認為美國應當接觸中國而不能忽視中國,應當正視中國而不是遏制中國。國務卿鮑威爾、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以及總統本人都在形成這一共識的過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在他們的判斷中,中國(和俄羅斯一樣)都是"重要的大國",對美國自己有著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這些不可剝離的權益要求美國盡最大的可能同中國進行接觸和合作。

    潛在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儘管中美關係在過去幾年裏重新經歷了穩定的發展,但是種種困難和潛在問題依然存在,並沒有因關係的改善而消失。這些問題和困難落在實處的話主要有四個方面:對臺關係、不擴散問題、導彈防禦系統以及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

    在台灣問題上,布希政府既同北京方面發展關係也同台北保持穩定的往來。在布希政府通過各自獨立的軌道同時發展與海峽兩岸的關係的時候,並沒有顧忌對一方的舉動會對另一方造成怎樣的影響。

    中美第二點分歧在於,美國認為中國長期向其他國家出售彈道導彈和導彈部件。儘管雙方進行了常年的談判,2000年11月兩國還就此簽署了雙邊協議,但美國始終不相信中國周邊國家導彈技術的發展同中國無關,中國也無數次申明或否認有此類事實。

    導彈防禦問題也是中美雙方幾年來面臨的一個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對2002年美國一意孤行單方面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並加緊研製、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舉動,中國多次公開表明瞭反對的立場。對中國而言,其關心的中心問題在於,作為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在阿拉斯加究竟部署了多少導彈攔截系統。如果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的攔截導彈只是符合"最小陣地群"的100枚或者更少,中國軍方和民間的戰略分析家認為,這種規模的導彈部署不會威脅到中國擁有的"第二次核打擊"報復能力。在此情況下,中國軍方或許可以容忍美國的這種軍事實力,而不會大力發展自己的洲際導彈力量。然而,如果美國部署更為強大的攔截導彈陣地群,中國將不得不加強自己洲際彈道導彈力量和潛射導彈力量,以便確保對美國的軍力維持有效威懾。

    中國不僅反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還反對美國在東北亞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特別是當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台灣納入自身體系之內或部署在台灣周圍地區時。這意味著美國將台灣置於自己的導彈防禦保護傘下,使美臺再次建立事實上的軍事同盟。

    中美關係中最後一個潛在的問題是美國在中國周邊日益增長的軍事存在。中國顯然注意到,作為阿富汗反恐戰爭的一部分,美國已經開始在巴基斯坦和中亞各國駐紮軍力;美國同印度的軍事關係正在迅速改善;美國與其在亞洲的五個雙邊同盟國以及東南亞的多個國家加強了安全夥伴關係;而在東北亞地區,美國的駐軍已經達到了10萬人以上。許多中國的戰略分析人士都感到美國在對中國進行包圍。他們相信,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中國的國家安全環境已經急劇惡化。如果這種觀念在中國領導層中增長、擴散並深化,如果中國認為美國在亞洲的這些部署都是針對中國而來,那麼這種軍事存在就可能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個積極的跡象是,去年中國官員首次通告美方,中國無意尋求將美國逐出東亞,同時中國尊重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這雖然不等同於中國(像美國自己和其他國家那樣)認同美國的軍事存在本身對東亞地區是一種穩定力量,但是這至少暫時打消了美國的疑慮。

    中國關係的前景

    儘管台灣問題、不擴散問題、導彈防禦問題以及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問題將來仍可能會在中美關係發展的過程中製造不和諧音,但是目前的穩定局面使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持謹慎的樂觀態度,畢竟在兩國關係中的其他一些負面因素,諸如人權問題、貿易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中國和美國都需要防止雙邊關係惡化,重返20世紀90年代那種大起大落的局面。事實上,中美兩國都有其他問題需要關注。美國致力於反恐戰爭和改善國內經濟形勢;而中國面臨著領導層的過渡,同時中國也正處於加入世貿組織後執行世貿條款和承諾的長期而痛苦的過程的初期階段。

    美國和中國有許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心的問題,這將兩國緊緊聯繫在一起。目前,中美雙邊貿易額已達到1200億美元,雙方也互有大量的直接投資,中美兩國對對方而言都有著無比重要的經濟地位(中國目前是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而美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只有消除緊張和對抗,中美兩國才能夠從他們的積極關係中全面挖掘發展潛力。如果兩國都理智地處理雙邊關係,如果雙方都尊重而不挑釁對方的核心敏感點,那麼中美關係目前這種新的穩定局面才能夠長期維持下去。

    中國網2002年10月16日


與中國接觸的必要性
他們的心事和議程:美中首腦克勞福德會晤
中國在山姆大叔的世界裏:印度快報解析911後的中美關係
[訪談]小布希主義是“美帝國主義”嗎?——及其對中美關係之影響種種
華盛頓觀察:過山車停穩了嗎? ——911一週年看中美關係走向
紐約時報:中美關係暖化跡象
中美恢復軍事交流與“中國包圍網”的形成
[觀點]中國崛起不會威脅美國
中國取代美成為亞洲經濟核心
美國家安全論壇關注中國問題
中美上演物竟天演?(下)
中美上演物竟天演?(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