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生活變遷:好風光——鬧饑荒

     話説當年好風光

     1980年兩伊戰爭前,伊拉克被聯合國稱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國家富足後,伊拉克領導人將大把石油美金用於社會福利事業。一位叫達烏德的伊拉克朋友對記者説,“當年我們的生活和歐洲人不相上下,可以説是要什麼有什麼”。伊拉克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了5500美元,即使在兩伊戰爭結束後仍有4000美元。一個普通中級的公務人員也可以舉家乘伊航到倫敦、巴黎或羅馬等國家度假。在政府的補助下,伊拉克人幾乎達到了“人手一車”的程度。

    的確,那時的伊拉克人過的是富庶的生活。在教育方面,政府為兒童提供免費的教育機會,國家規定凡滿14歲的伊拉克人必須進入政府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哪怕是讀到博士也由政府提供經費與學費。政府還為成年婦女設立免費夜校,從而使伊拉克人的識字率一下提高到80%。政府還向國民,也包括在伊工作學習的外國公民提供免費的醫療福利。

    記者的一位好友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巴格達大學留學。她説,當時伊拉克全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現代化的首都巴格達雖然乾燥炎熱,但卻充滿生機和活力,公路四通八達,各式各樣的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底格裏斯河畔,別致的小樓錯落有致地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椰棗樹叢中,大都市氣派十足。

    國際制裁鬧饑荒

    1980年9月,伊拉克與伊朗這兩個伊斯蘭石油富國“同室操戈”,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在長達8年的戰爭中,大筆石油美金變成隆隆炮聲化為烏有。待到戰爭結束,伊拉克已是債臺高築。此後的海灣戰爭與長達12年的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使伊經濟雪上加霜。

    不得已,政府只好印大量鈔票來彌補赤字。海灣戰爭前,1第納爾(伊拉克貨幣名)兌換3美元多,現在是2200多第納爾兌換1美元。由於貨幣貶值,上街買東西時要用塑膠袋裝上一大兜兒錢,賣東西的老闆數不過來,就用秤來稱錢。許多中下階層家庭不得不將值錢的東西變賣,以維持生計。對於經歷了20多年戰爭和國際制裁的伊拉克人來説,根本就談不上過正常生活。伊拉克現在失業率超過60%,普通老百姓收入銳減,一般政府部門的公務員月工資不過3—5美元,其他人的境況可想而知。

    自遭到聯合國嚴厲制裁以來,伊拉克無錢投入教育。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前曾因消滅了文盲而自豪,而現在新文盲卻以15%的速度激增。

    伊醫療狀況非常嚴峻。因藥品和醫療器械嚴重短缺,加上衛生條件差及飲用水受到污染等原因,一些在正常條件下本可治愈的病,如小兒腹瀉、肺炎等,都成了兒童們的“致命殺手”。據伊衛生部長穆巴拉克最近宣佈的數字,伊拉克現已有170多萬人死於饑餓和本可治愈的疾病,其中近半數為兒童,而5歲以下兒童的比例最高。

    鋻於上述實際情況,伊拉克政府自海灣戰爭結束後一直實行定量配給制。每人每月可以領到9公斤麵粉,2.5公斤大米,2公斤白糖,0.5公斤食用油,1公斤茶葉。這只能保證人不被餓死,更談不上保證營養了。收入高的人家可以自己花錢買肉、蛋、奶,許多收入少或沒什麼收入的家庭只能買最便宜的蔬菜。到阿拉伯國家傳統的節日開齋節或宰牲節時才有可能吃上一點兒肉。這與20多年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儘管伊拉克人民對沒完沒了的、毫無人道的經濟制裁已經是身心疲憊,但他們並沒有萬念俱灰,仍在為爭取早日解禁而頑強地抗爭。

    小資料

    伊拉克面積44.183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240萬(1999年),居民中95%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佔54.5%,其餘為遜尼派)。(吳文斌)

     《人民日報》 2003年1月17日


約旦人悟出生意經 辦伊拉克簽證能掙錢
獨一無二的伊拉克:古巴比倫文明的呻吟
伊拉克的電視臺播的都是些什麼節目(圖)
硝煙之前探訪經歷10餘年制裁下的伊拉克(圖)
伊拉克與世隔絕下迎來因特網
伊拉克裔美國人:生活在恐懼之中
沒有犯人的國家 伊拉克監獄全空了(圖)
伊拉克500對情侶免費集體結婚(圖文)
滿載金條和藝術品 伊拉克財寶大轉移
"讓人高興的地方" 伊拉克有座避難城
伊拉克不讓隨便拍照(圖文)
薩達姆小説入選伊拉克學校教材
伊拉克不再是椰棗樹之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