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系列(二六)雄心勃勃的市場規劃——國家經貿委主任勾勒藍圖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使中國政府不得不開始精心考慮將長期以來由國家控制的經濟推向自由市場,讓企業進入奉行優勝劣汰規則的國際競爭的滾滾洪流,而只保持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在剛剛開幕的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政府闡述了其雄心勃勃的重塑政府職能、改善對商業活動監管手段、應對新的國際形勢的計劃。

    本次中國人大討論的一些問題談不上是新的決策,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建設的目標沒有改變,只不過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政府意識到不斷強調改善政府職能的重要性。中國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坦誠地説:“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實施宏觀調控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系統工程。”

    李榮融在新聞發佈會上向媒體公佈了關於中國改革的增長計劃,但是沒有透露任何新的方案。他説:“我們的工作面臨諸多困難。”

    李榮融重申了政府在經濟工作上的一些具體措施,這其中包括:關閉虧損的國有企業;幫助小型商業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投資商和培訓;增加出口;拓展連鎖店的運作規模,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更加先進的零售業體系。

    在中外媒體的高度注視下,中國政府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做出了展望。中國政府在世紀之初對未來工作的預期,折射出了從鄧小平到江澤民的二十年中,中國經濟所經歷的翻天覆地的轉變和所取得輝煌的成就。

    中國的經濟變革始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當時在中國根本不存在私有經濟成份,所有經濟活動都處在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中。在隨後的若干年裏,中國變成了經濟改革的實驗室,在希望與風險中進行著全新的嘗試,力圖尋找到一條既在政治上遵循社會主義理想,也在經濟上符合國際市場競爭需要的開闊道路。

    在內部力量的推動下進行了二十年的改革後,中國尋找到了進一步將改革推向深入的外部動力——世界貿易組織。從去年年底獲得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員身份的那一刻起,中國就再也沒有了退路和畏縮不前的理由,而是必須更大膽地繼續推進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使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的工作。

    李榮融自豪地説:“在過去的一年中,世界經濟不景氣,一些主要的經濟體呈現出衰退的跡象,然而中國經濟並沒有陷入泥沼,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依舊樂觀。”

    關閉瀕臨破産的中小型國營和國有企業是中國面臨的棘手的問題,它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難以言狀的刺痛感。國營和國有企業曾經使整整兩代中國人享受了穩定的工作。當時,在國家的控制下,企業的社會和政治作用遠遠大於其作為經濟成份的意義。

    即使市場化高速推進今日中國,國有企業仍然被政府視作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牽動著國民經濟的命脈。中國政府表示,大部分國有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國家稅收的60%依舊來自國有企業。

    李榮融説:“強制不景氣的小型國有企業破産是轉型經濟中最難處理的問題,但是必須按市場的規律辦事。社會已經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必須拋開傳統觀念,把這項工作持續開展下去。”

    去年,中國政府關閉了460家國有企業。由這些企業造成的壞賬總額高達62.3億美元。

    至今為止,在1998至2001年間失去了在國營和國有企業的工作的下崗工人中,有1700萬人已經重新找到了工作,300萬人辦理了退休手續。中國政府于幾天前承認,這當中還有500萬人至今仍然處於失業狀態。

    李榮融在新聞發佈會上的談話反映出了政府的態度,即至少從原則上講,官方公開的調控和監管必須逐漸取代政府在眾多經濟活動中的不公開的操作。

    人們欣喜地看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活動中的法則。一位經濟學家指出,這是符合中國市場現代化進程的真理。

    茅于軾是北京的一傢俬人經濟研究機構的老闆。他説:“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於國有企業來説就像是一個人被踢了一腳。只有那些能夠快速地調整自己,成功地改變自身角色和適應新環境的國有企業才能生存下來,否則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對於國外的連鎖店和它們的合作夥伴來説,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商機正擺在那裏,這就是中國市場。

    李榮融在講話中特別強調,連鎖店是活躍的經濟成份,並且“在我們的計劃中佔有很大的分量”。他説,連鎖店創造的發達的零售業系統能夠給經濟注入新鮮血液和新的活力。

    李榮融表示,中國“可以從國外知名連鎖店的運作方式中學到很多東西,獲得不小的啟發”。他特別提到了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美國零售業巨子沃爾馬。

    美國聯合新聞 2002/3/8


“兩會”系列(二五)由“妖魔化”轉為“走近中國”的客觀態度——新華社評析域外報道
“兩會”系列(二四)外電稱中國即將出臺私有資産管理辦法
“兩會”系列(二三)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更加積極的作用
“兩會”系列(二二)赤字仍合理 國債比率適當 稅制國際化
“兩會”系列(二一)《紐約時報》分析人大會議與兩岸關係
“兩會”系列(二十)[WTO元年]的中國人代會
“兩會”系列(十九)中國百姓通過行動電話行使民主權利
兩會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