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曼陀羅紅玫瑰
——紀念魯迅誕生一百二十週年

張夢陽

    曼陀羅

    魯迅曾把他的《野草》稱為“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二心集〈野草〉英文譯本序》),又在《失掉的好地獄》中稱這種小花為曼陀羅,“花極細小,慘白可憐”。

    我總覺得,魯迅的作品,特別是他的前期小説和散文,就像是曼陀羅這地獄邊沿的小花,描繪出地獄鬼魂們慘白可憐的形象,充滿了對“一般被蹂躪被侮辱被欺騙的人們的徬徨和憤激”(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語)。魯迅是誰?魯迅就是祥林嫂、孔乙己、閏土以至阿Q這些被壓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理想社會的嚮往者,是一位為老百姓説話的平民作家,一位歌唱著地獄邊沿的小花——曼陀羅花的哲理詩人。

    從地獄切入,也就是正視人類的黑暗和苦難面,對被壓迫者的悲慘命運寄予深切的同情,這使魯迅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學深度和為受難者而犧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使他與寫出《被欺淩與被侮辱的》、《死屋手記》等悲天憫人之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級的人道主義作家同歸一個行列,像雨果那樣構築著令善良的人們落淚並決心變革之的《悲慘世界》。這一切與“尊個性而張精神”、注重個體精神自由的啟蒙邏輯結合在一起,使得魯迅的人學思想和他的主要作品《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孤獨者》、《野草》以及諸多“人史”雜文等等,具有了永遠不會消失的現代意義。

    魯迅是屬於人民,代表人民,表達社會的正義之聲的。正因為如此,人民才總是紀念著他,從他那裏汲取精神的力量。

    紅玫瑰

    魯迅晚年在枕邊放著一幅木刻畫,小得和紙煙包裏的商標差不多。畫面上,一個詩人手捏詩卷在朗誦,地面盛開著紅玫瑰花;遠方,一個穿大長裙子飛散長髮的女人在大風中跑。魯迅常常拿出這幅畫自賞。

    這幅畫包含著什麼寓意?魯迅為什麼這樣欣賞?蕭紅不得其解,詢問許廣平,許廣平也不知道。

    我想,這可能隱含著他對那盛開著紅玫瑰花的完美的夢之境的嚮往吧?

    魯迅的作品,特別是他的後期雜文,有些像是一簇簇帶刺的紅玫瑰。

    五四時期登上文壇之後,魯迅就以使幼者“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為使命,不惜“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就是在處於徬徨狀態的1925年,他也是更為明確地把中國歷史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做穩奴隸的時代”,大聲呼籲道:“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墳燈下漫筆》)晚年更是“確切的相信無階級社會一定要出現”(《且介亭雜文答國際文學社問》)。為此,魯迅畢其一生,都有如普羅米修斯那樣,“煮自己的肉”,承受最為痛苦的精神煎熬,同時把針一樣的紅玫瑰刺,扎向所有的不合理的醜惡現象。

    然而,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正負兩面,魯迅以及歷代哲人所刻意追求的“無階級社會”同樣也有其負面的“烏托邦”的性質。“烏托邦”這個詞有兩層意思:完美之地;但不存在。追求完美,卻總不能得,還往往適得其反,不是運交華蓋,就是招來災難,這是知識分子的普遍遭遇。魯迅一生充滿了矛盾衝突,曆盡看透現世缺憾而追求完美之境但卻又始終不得的痛苦熬煉,特別是晚年,幾乎被熬幹了。然而這乾瘦病弱的軀體最後昇華出的雜感:《我的第一個師父》、《半夏小集》、《女吊》、《“這也是生活”……》等,卻如嫋嫋青煙,盤旋上升,達到了幻境與實境水乳交融的夢界,成為文章中的極品。正是在對邪惡現實的“絕望反抗”中,他升入了人類精神文化的極境。這可能就是一位思想家和“精神界之戰士”人生中的二律背反吧!不僅讀魯迅時有此感悟,于孤冷的冬夜斜倚床頭閒讀秋白絕筆《多餘的話》,也深切地感到這點,他獄室墻根下那慘綠的“霜痕”常入我夢……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魯迅、瞿秋白這類普羅米修士的理想追求都是人類的美好境界,是一種永遠值得歌頌的崇高精神。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倘若連理想追求都沒有了,還算是什麼人類……

    《中華讀書報》2001年9月1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