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趙蘿蕤與《荒原》

趙國忠

    幾年前,在舊書肆我見過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一書,這是1937年6月出版、由趙蘿蕤女士翻譯的中譯本,僅印350冊,如今已屬鳳毛麟角,況且書的扉頁上還有與趙女士結為伉儷的著名學者陳夢家先生的簽名。但我當年對翻譯文學缺少興趣,書就輕易地放棄了,後回想起來追悔莫及,為此曾在《不能忘卻的遺憾》的一篇拙文裏流露過惋惜之情。誰料到世間竟有如此巧合之事,這書卻被書友買到,看了那篇拙文後,不久前把《荒原》送給了我,這讓我真不知該如何謝他。

    艾略特的《荒原》發表于1922年,全詩分5章,共400多行,它揭示了“一戰”以後年輕一代中産生的迷茫、空虛及悲觀情緒,詩作一問世即在世界文壇産生了重大影響。我國早期注意到艾略特文學成就的有溫源寧、卞之琳、葉公超等。但《荒原》一書卻遲到1937年才全部翻譯過來,人們不會想到,完成此重任的是當時還在大學學習的學生,這人就是趙蘿蕤。

    趙蘿蕤是著名學者、神學家趙紫宸先生的女兒,她生於1912年,小學就讀于蘇州的一所教會學校,一入學即開始了英語學習,但她父親又特別注重女兒國文的培養。趙紫宸在自費出版的詩集《玻璃聲》中有幾處提到愛女,其中一首詩的小注上寫道:“蘿蕤時年十二,聰慧能作小説。”她的作文,也常得到當時在學校執教的女作家蘇雪林的好評。1928年,趙蘿蕤直接升入燕京大學中文系,那時該校中文系的名教授很多,如果在創作上尋求發展,她很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可大學二年級剛結業,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包貴思找其談話,勸她改學英國文學,她被輕易地説服了,於是轉學英文。燕大畢業後,她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繼續深造,此時,雖偶有詩文發表,但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入到外國文學的研究與翻譯上,以至最終成為一位出色的外國文學研究家。

    趙蘿蕤當初是因好奇而對艾略特的詩發生興趣,她認為艾略特的這首詩不同凡響。1935年5月她試譯了《荒原》的第一節,可隨著好奇心的減弱,未能繼續下去。促其全部譯完這部作品的是詩人戴望舒。那時她曾創作了《中秋月有華》、《遊戒臺寺》兩首詩,投給了由戴望舒等人編輯的《新詩》雜誌,由此與戴先生相識。戴望舒等人創辦的“新詩社”此時正有出版“新詩社叢書”的計劃,聞她譯過《荒原》一節,督促她把這譯工做完,並交他們出版,趙蘿蕤於是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潛心翻譯,終於大功告成,還請老師葉公超先生寫了篇精彩的序文,1937年6月1日作為“新詩社叢書”的第一種推出了這部中譯本的《荒原》。

    《荒原》一詩,素以艱澀難懂著稱,趙蘿蕤在書中用了近一半的篇幅為詩作註釋。值得一提的是,我手中的這本上面還保留了趙女士在某些註釋上作的文字修改,但為何時改動,已不可考。例如對原詩第69行中“史丹真”的註釋是:“史丹真是一種帽子的牌子”,改動後為:“史丹真是一種寬邊的呢帽的牌子”。像這樣的改動,書中還留下了很多,據説趙蘿蕤1979年還曾修訂過《荒原》一書,恕我手邊資料有限,不能一一比對了。但她對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卻是令人難忘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8月2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