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失誤:股市不能承受之重
──韓志國談股市政策決策機制

潘圓

    今年6月以來,滬深股市的暴跌,引起了市場內外的廣泛關注。著名證券專家韓志國指出,雖然造成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國有股減持方案的決策失當顯然起了誘發和加速作用。這是近年來我國有關資本市場重大決策失誤的一個典型案例,有必要進行冷靜反思。

    韓志國分析説,由於決策失當,國有股減持只收回了幾十億元的資金,但股市暴跌卻使1.8萬億元的市值被蒸發了。如果按今年10月底的股本結構來計算,那麼流通股損失的市值大致為6200多億元,非流通股損失的市值大致為1.18萬億元,其中,國家股的市值損失大致為8300多億元,法人股的市值損失大致為3300多億元。由於法人股的絕大部分都具有國有性質,因而在這輪股市暴跌中,國有資産的市值損失實際上已大大超過1萬億元。

    為了阻止股市繼續暴跌,中國證監會不得不暫停了國有股減持方案的實施。有人把這種結果概括為全盤皆輸:決策者損失的是權威,持股者損失的是金錢,市場損失的是機制,社會損失的是信譽。

    韓志國認為,相當於我國國內生産總值1/5的股市市值的無謂損失提醒人們,提高股市政策的決策品質、完善股市政策的決策機制、盡可能地減少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股市劇烈波動,已成為擺在面前的重大課題。

    韓志國強調,股市決策是一個社會化的和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要減少市場中的決策失誤,必須建立起3個方面的機制:

    一是科學的決策機制。要使股市決策成為科學的決策,就要使它符合市場的實際。這包括:1,政策的制定必須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充分的改革內涵。就國有股減持來説,其體制含義是通過國有股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來完成上市公司的機製革命。但原有方案脫離了其應有的深刻內涵,它把不同價、不同類更不同質的國有股與流通股視為同一的股票,還要按相同的市場價來減持。2,政策的制定必須有充足的資訊資源。從本質上説,國有股減持是一種買賣行為,但原有減持方案卻不了解市場資訊(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一意孤行地按幾十倍市盈率的市場價進行減持,結果引發了市場的劇烈波動。3、政策的制定必須有一個必要的法定程式。佔上市公司股本總額2/3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從不流通轉向流通,這一重大調整的方式和進程,必須取得其他1/3股東的認同,並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式。原減持方案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違背了市場的民主程式和透明化原則。

    二是失誤的發現機制。從本質上來説,市場決策是主觀作用於客觀的過程,出現一些失誤是難以完全避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決策及其實施的過程中,如何能夠發現這些失誤。無論是在市場還是在上市公司,失誤不能及時發現,往往出於如下原因:1,決策的過程不民主,往往靠決策人的“權威”而“一錘定音”,當失誤開始顯現時,人們又懾于決策人的“權威”而三緘其口;2,決策人主觀武斷,拒絕接受不同的聲音;3,缺乏一個有效的和立體的社會評價機制。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一些失誤的決策變成了失誤的實踐。

    三是錯誤的校正機制。發現失誤固然不易,糾正錯誤往往更難。現實的狀況是,在決策失誤剛剛開始顯露時,往往不能立即糾正,直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時才被動地考慮糾正錯誤。近年來在市場和上市公司中,這種情況可以説是屢見不鮮。因此,在市場中建立起錯誤的校正機制,我們就可以少走彎路,少付學費,從而儘快地實現向市場化與國際化的方向轉變。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2月07日

    


宏觀與股市穩定互動仍有希望
股市新交易規則今日執行 股民注意規則調整
國內股市連跌15個月 吳曉求直指三大原因
中國股票成為亞洲股市新寵
降息不會帶來股市大行情
外企上市給股市帶來什麼?
問題股輕易復牌不符市場原則
上市公司對股民為何“索取多於回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