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發掘歷史的“金礦”
——“金泉現象”與文化産業

盧新寧

    在知道“金泉”之前,我們對中國文化産業有這樣的了解:

    當發達國家的文化産業在經濟領域創造奇跡,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時,我們的文化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甚微,不到1%;

    專家們從另一個角度敲響警鐘: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産業規模小、實力弱,要參與國際競爭還沒有産業優勢。而文化産業優勢的匱缺,必將對文化競爭力産生極大影響。

    因此,當年産值7000萬、固定資産數億元的西安金泉錢幣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時,確實讓人振奮。這個文化公司在短短3年裏成為“亞洲最大的錢幣企業”的事實,讓我們驚喜地發現:發掘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資源優勢,我們同樣可以打造文化産業中的強勢企業。

    四千年曆史與四個博物館

    很難想像金泉錢幣龐大的經濟帝國是建造在曾被人漠然遺棄的古錢幣上,而它最為醒目的標誌竟然是博物館。

    中國有著4000年的錢幣歷史,而這醞釀了“金泉奇跡”的開始。幾千年歲月流逝,留下了難以計數的古錢幣,由於存世量巨大,人們很少給予足夠的關注。金泉錢幣公司卻在銹跡斑斑的古錢中看到了古老文化的蒼涼姿影,以及由此而生的商機。他們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在全國範圍開始了對古錢幣的歸攏保護。董事長王剛告訴記者,從一開始金泉錢幣就認識到,作為一個文化企業最重要的是要用無形的文化資産,帶動有形資産的發展,由此確定以錢幣為載體,傳播錢幣文化,讓凝聚歷史的古錢幣首先走進大眾文化生活,而後進入群眾消費市場的戰略。

    於是,金泉錢幣文化公司先後在西安、北京、上海、廈門,斥鉅資修建錢幣博物館。在上海繁華的街頭、鼓浪嶼風光旖旎的島上,在古都北京、西安濃郁的歷史氣息裏,金泉錢幣博物館用歷朝歷代的錢幣實物,講述我們並不熟悉的錢幣歷史和故事。在那裏,每一枚錢不再只是貨幣交換的信物,而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真實生動的歷史細節。

    從新石器時代的貝幣,到清朝的銅錢銀元,金泉錢幣文化公司有著豐厚的家底,僅在民間收集的各類銅錢就有500余噸。在博物館,他們從萬餘種中國古錢幣藏品中遴選精華,讓每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錢幣展現在觀眾眼前。

    豐富的藏品真實再現了我國古代精湛的造幣技術和錢幣文化發展歷史,這些古代先賢的經典傑作,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潛移默化地凸現了“金泉錢幣”的文化品牌。不用花費力氣做宣傳,金泉錢幣以博物館為先導,在觀眾意猶未盡的目光中拓展了市場。

    文化切入點與商業賣點

    博物館可以鍛造企業的文化品牌,但卻不能直接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全國博物館普遍遭遇生存困境的情況下,金泉錢幣博物館巧妙地做到了文化切入點與商業賣點的結合,增加了博物館的“含金量”。

    金泉錢幣一直以“傳送我們的文化”為理念,在金泉錢幣的立意中,文化是核心,錢幣是載體。公司匯集了一批在國內錢幣界聲名赫赫的收藏家,以及多年從事古幣收藏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學識淵博的方家保證了詮釋、傳播錢幣文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也提供了經營産業的獨特視角。王剛他們正是由此切入,梳理錢幣文化的脈絡,從中窺得商機。

    金泉錢幣文化公司收集的歷代錢幣有上萬個品種、數億枚之多,總重達百餘噸。翻檢這些極富個性的文化産品,能夠感受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貌不驚人的小小古錢,折射出古老帝國的榮辱興衰,蘊藏著中國文化的起伏跌蕩。金泉錢幣文化公司就將這一枚枚古錢,用歷史文化的線索串聯起來,成為富有創意的文化商品。

    比如古錢幣上的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宛如依然明凈的古鏡,映照出久已遠去的歷史。秦半兩上李斯工整秀麗的小篆,訴説著強悍的秦國“書同文”的理想;“新莽貨泉”上王莽“懸針垂露”的優雅書法,映照著他四次幣制改革的失敗;重文崇儒的宋太宗首開“御書錢”先河,從此大宋朝代代帝王在小小錢幣上施展才藝個性,留下了不少佳話。王剛他們由“錢文”的歷史變遷,編成後來深受歡迎的實物真品冊《錢幣與書法》。又在更廣闊的視野裏尋找線索,推出了《青蚨劍》、《中國歷代錢幣冊》、《宋代錢幣冊》、《世界貨幣大全》、《中華龍脈》、《中華節趣》、《開國篇》、《故事篇》、《錢癡篇》等70多種集歷史文化內涵和錢幣實物真品于一身的錢幣文化産品。

    憑著文化切入點與商業賣點的成功對接,金泉錢幣文化公司沒讓觀眾空手走出博物館。博物館古錢幣前,面對時的傾心,沉浸後的癡迷,轉換成購買衝動和消費慾望,在獲得社會效益之後發掘出經濟效益。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在參觀金泉錢幣博物館後感慨:把一種商品通過文化的形式錶現出來,既能升值,又有實用價值,這就是文化産業。

    金泉錢幣得到了市場與社會的承認。上海99財富論壇,海內外豪商巨賈風雲際會之時,金泉錢幣被指定為紀念品。他們製作的《錢幣與書法藝術》還作為國禮,由我國出訪的國家領導人贈給外國元首。“金泉錢幣”成為中國有史以來錢幣行業第一個註冊商標,文化企業裏的著名品牌,被富有戰略眼光和前瞻性的《財富》雜誌推舉為未來世界跨國公司500強行列。

    “任何資源都會枯竭,惟有文化永恒。”這是金泉錢幣3年創業之路的心得,也應當是新世紀中國文化産業堅定信心的座右銘。

    樹立民族品牌(編輯手記)

    只用了3年的時間,打造了一個富有活力的文化品牌,“金泉現象”讓我們深思: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蘊藏著巨大潛力。

    其實早有學者強調,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化資本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它為一些經濟資本相對較弱而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化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啟用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産業,從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遺憾的是,我們雖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卻缺少文化資源的開發能力。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大多仍停留在博物館、研究室裏,成為沉默的擺設,缺乏“金泉錢幣”那種人性化、商業化的轉化,因此也便缺乏活力和應用價值。在文化産業上,我們空有文明古國之稱號卻不抵只有200年曆史的美國的文化張力。如今,美國影視業所創造的價值已超過了航太工業,日本娛樂業經營收入超過了本國汽車工業産值,英國的文化産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加拿大的文化産業規模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資訊産業……

    沒有人懷疑文化産業將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産業。正因為此,近年來國際各大文化産業集團開始搶灘中國市場,覬覦中國的歷史文化“金礦”。對於我們而言,在經濟全球化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發展文化産業更具緊迫性。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之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都能享用的文化商品,創造出具有競爭能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方面可以創造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保持文化個性的基礎上,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讓文化成為我們走向世界的“名片”。

    為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從本期起,本版開設“文化産業”專欄,追蹤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步伐,關注民族文化産業振興的最新動態。

    

    《人民日報》 (2001年10月23日第十版)

相關新聞

面對WTO的中國文化産業

文化産業:又一個“圈錢”熱點?

湖南文化産業前景廣闊

為文化産業吶喊助陣
——談文化事業的産業運作

網路廣告期待未來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