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化産業:又一個“圈錢”熱點?

    為期3天的北京國際電視周讓突然進入夏天的北京感受到了另一種熱度:無論是參展單位還是參觀人數都比往屆成倍增長。電視周新聞發言人潘洪業在人聲鼎沸的展廳裏大聲告訴記者:本屆電視周成交額預計將達3億至4億元,而這些參展的電視節目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於社會集資。

    這不免會讓人想到另一則消息:美國時代華納今年斥資香港華娛衛視,據説出手就是一億美元。同時民間資本投向基礎教育、文化公司股票廣受追捧的消息近期以來不絕於耳。人們發現,文化産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利潤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隨著網路熱潮的漸漸冷卻,資本流向何處成了人們再次關注的話題。業內人士分析,文化産業,很有可能將成為下一個熱點。

    文化産業吸引資本

    “資本與傳媒業的結合,將是未來3至5年內我國社會實踐深刻變革的重要現象。”——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

    今年以來,電視界的新聞一直不斷:內地第一家上市傳媒公司湖南電廣傳媒投入8600萬鉅資打造大型財經欄目《財富中國》,很快便在80多家電視臺成功落地,而這是電廣傳媒首次介入欄目製作並進軍全國。無獨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賽迪集團旗下的賽迪影視也在全國40余家電視臺亮相,它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合推出的日播節目《環球IT報道》甚至打入了“外地節目水都潑不進去”的上海。加上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下屬的北京分公司與在製作一檔大型遊戲欄目《世紀攻略》準備和央視熱點欄目一較高下。人們驚嘆:國有企業及上市公司開始大舉介入電視欄目製作——它將成為區別於各電視臺及民間電視製作公司之外的“第三勢力”。

    資本不僅看好電視界。北大青鳥投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文化發展公司、歌華上市成功融資12億元、“電視湘軍”電廣傳媒去年11月新增發新股,募集資金達15多億元……文化産業對資本的吸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有這樣一組數據:1990年以前,依靠社會力量辦起來的文化産業總量遠遠小于文化系統,但到1998年,卻是文化系統的2.7倍,從業人員為1.5倍,迅猛的發展勢頭由此可見一斑。1999年,全國文化市場産業單位已達27萬餘家,從業人員113.4萬人,固定資産原值315.7億元。據初步測算,到2005年,我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將達到近5500億元。

    文化産業空間巨大

    人們驚奇地發現,過去的“精神財富”已變為巨大的“物質財富”,而這種變化,正在加速步伐,並日趨強烈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格局。

    什麼是文化産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白仲堯教授認為,文化産業的範圍非常寬泛,娛樂、演出、音像、旅遊、影視、教育、出版、新聞甚至科研、體育等等,都可以納入大文化産業的範疇。一直以來,我國對文化業都是當做文化事業來對待,沒有産業經營的概念。

    1998年,全國文化産業僅佔國內生産總值的0.26%(不包括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佔第三産業增加值的0.8%,這與國外文化産業在其國內生産總值中的地位相差極大。近二十年來,發達國家在文化産業的領域裏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跡”:一部《泰坦尼克號》的收入近20億美元,而我國1998年文化部系統的文化産業收入僅為81億元人民幣;日本娛樂業經營收入超過了本國汽車工業産值;影視業在美國的出口值僅次於航空航太業,成為第二大産業;美國體育經濟的收入已經超過石油工業與證券交易的總和;英國的文化産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從業人員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加拿大的文化産業規模已經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資訊技術、建築業等……

    “嚴格説,中國還沒有形成文化産業。所以我們進來會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的可能性。”北大文化發展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國偉這樣認為。因為過去中國的文化産品過於強調其意識形態性,特別是傳媒方面,多數沒有作為一個産品去經營。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做文化的企業,但他們仍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遠遠沒有做成一個完整的蛋糕和規範的市場。

    入世之後,很多行業如果離開了國家壟斷的羽翼,恐怕抵禦不了國外資本和國外産業的衝擊,但中國的文化還有民族的優勢,如果能在比較快的時間裏形成自己的規模,恰恰可以形成一定實力與國外的文化勢力平等地競爭。正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被同化的可能不大,因此楊國偉認為文化産業應是入世之後最有希望的産業。

    是否會成為網路之後的又一個泡沫

    經濟學者張翔鵬認為,要發展文化産業,應該組建文化産業的大型企業,籌集文化産業的發展基金,強化文化産業的法制建設,並且與相關産業協調發展。而中國目前的文化産業仍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有專家指出,如果缺乏綜合的考慮和綜合的條件,資本對文化産業的投資熱也存在“泡沫”的危險。

    在剛剛結束的國際周的主題論壇中,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提出,對媒介産業的投資,至少有三個制約條件:必須是足量的、長期的、智慧的。今天的媒介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所謂贏家通吃的時代,這個時代建立了一個市場進入的高門檻。如果投資達不到這個門檻所需要的強度,前期的投資就是無效的投資。而且,這個投資不是一個春播秋種農民式的短期投資,同時這種投資應該輔之於對人才産業模式高智商、高智力營造者相配套的投資。

    投資文化産業同時需要一個成熟的外部環境。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市場法制監管機制仍然無法用“相當完善”來形容。近年相繼出臺的《著作權法》、《音像製品管理條例》、《電影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規,再加上其他各種行政規章以及地方性法規,基本上做到了文化市場有法可依。據了解,目前文化部正在加快制定《文化市場法》,保護尚顯稚嫩的中國文化産業。張翔鵬認為,我們即將加入WTO,文化市場的競爭,相當一部分是文化産業相關法律的競爭。

    美國時代華納擁有1500億美元固定資産,其與美國線上合併後,新公司的市場價值高達3500億美元,與之相比,我國文化産業吸引的資金還只是“小兒科”。在巨大的發展前景面前,充滿激情的資金該冷靜地思考一下發展的道路了。

    

    《北京晚報》2001年5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