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大學應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文明包括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翻開人類的文明史,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無不留有人類創新的足跡。科學家關於宇宙起源、地球起源與演化、生命與智力起源的探索,20世紀中影響最為深遠的量子論、相對論、五大模型以及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五項尖端技術的發展,無不是科學家開拓與創新的結果。

    創新不僅是行動和方法,而且涉及到價值觀,所以,創新也是一種文化。一個文明的興起或衰落自然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其中內在的文化因素無疑起主導作用。而在諸多的文化因素中,創新文化是一個關鍵因素。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這個文明的衰落。類似的道理也適用於一個區域、都市,乃至大學。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已清醒地認識到構建創新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意識到要想應對國際競爭的大環境,要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在從事技術與體制的創新的同時,還要進行文化的創新。因為一種優秀的文化環境是一切技術與體制賴以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大學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功能于一身,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更要重視加強創新文化建設,認真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促進學科的交叉與創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證實,在各個學科之間的空隙中最容易發現新問題,産生新成果,形成新學科。因此,使得學科趨向更多、更深,學科群越來越密集,學科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稱之為學科群的整體性凸現。一個學科與多個學科發生聯繫,學科之間不僅有鏈狀關係,而且還有網狀關係。學科網的形成可以大大豐富學科的生長點,增強學科之間的共生效應。促進學科的交叉發展,是大學提高創新水準的重要途徑。

    第二,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知識結構。創新的思想總是生長在與眾不同的知識結構上。過去中國大學中固化專業,批量培養,固然方便課堂教學,但不利於獨特知識結構的形成。為此,應當淡化專業分割,實現學分制,引導學生多途徑、多方式交叉學習,在廣闊的課程空間中自由開闢最喜愛的學習路徑,以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重構。

    第三,鼓勵探索式學習、研究式學習、批判式學習。教科書可以使知識濃縮並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但只讀指定教科書的學生缺乏知識的收集、比較、取捨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鼓勵學生用網際網路自搜索式學習。邊研究邊學習,不僅能學會解決問題,而且能學會提出問題。批判式學習不僅可引導多方位、多視角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價值觀。

    第四,培養網路式協作研究的風氣與環境。網路式協作研究的核心,是引導知識的流通與碰撞,這是創新文化環境的重要特點。網路式協作研究,不僅指多學科間協作,而且指産業、大學、政府間協作,也指市場、製造、研究之間的協作。不同行為知識主體之間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輸入輸出,是創新活動的質與量提高的重要條件。

    第五,堅持改革開放的管理方式。大學的管理要習慣於變,要樂於變,要有預見地變。這就要研究管理的剛性和柔性。剛者要責職明確,柔者要適應于不斷地改革與創新。大學的管理也要適應于開放。這就要研究管理的精確與模糊。社會的各單位之間,越來越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物莫不如此。管理要創造適應于改革開放的新模式。

    潘雲鶴,電腦應用專家,浙江大學校長。1946年出生於杭州。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79年研究我國首項智慧CAD“智慧模擬彩色圖案創作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圖案構圖、色彩和描繪等知識表達。利用組合爆炸而創新,通過綜合和類比生成設計等智慧CAD技術,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貢獻,成果用於大批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文明包括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翻開人類的文明史,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無不留有人類創新的足跡。科學家關於宇宙起源、地球起源與演化、生命與智力起源的探索,20世紀中影響最為深遠的量子論、相對論、五大模型以及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五項尖端技術的發展,無不是科學家開拓與創新的結果。

    創新不僅是行動和方法,而且涉及到價值觀,所以,創新也是一種文化。一個文明的興起或衰落自然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其中內在的文化因素無疑起主導作用。而在諸多的文化因素中,創新文化是一個關鍵因素。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文化的缺失必定導致這個文明的衰落。類似的道理也適用於一個區域、都市,乃至大學。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已清醒地認識到構建創新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意識到要想應對國際競爭的大環境,要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在從事技術與體制的創新的同時,還要進行文化的創新。因為一種優秀的文化環境是一切技術與體制賴以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大學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功能于一身,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更要重視加強創新文化建設,認真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促進學科的交叉與創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證實,在各個學科之間的空隙中最容易發現新問題,産生新成果,形成新學科。因此,使得學科趨向更多、更深,學科群越來越密集,學科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稱之為學科群的整體性凸現。一個學科與多個學科發生聯繫,學科之間不僅有鏈狀關係,而且還有網狀關係。學科網的形成可以大大豐富學科的生長點,增強學科之間的共生效應。促進學科的交叉發展,是大學提高創新水準的重要途徑。

    第二,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知識結構。創新的思想總是生長在與眾不同的知識結構上。過去中國大學中固化專業,批量培養,固然方便課堂教學,但不利於獨特知識結構的形成。為此,應當淡化專業分割,實現學分制,引導學生多途徑、多方式交叉學習,在廣闊的課程空間中自由開闢最喜愛的學習路徑,以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重構。

    第三,鼓勵探索式學習、研究式學習、批判式學習。教科書可以使知識濃縮並系統化,提高學習效率。但只讀指定教科書的學生缺乏知識的收集、比較、取捨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鼓勵學生用網際網路自搜索式學習。邊研究邊學習,不僅能學會解決問題,而且能學會提出問題。批判式學習不僅可引導多方位、多視角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價值觀。

    第四,培養網路式協作研究的風氣與環境。網路式協作研究的核心,是引導知識的流通與碰撞,這是創新文化環境的重要特點。網路式協作研究,不僅指多學科間協作,而且指産業、大學、政府間協作,也指市場、製造、研究之間的協作。不同行為知識主體之間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輸入輸出,是創新活動的質與量提高的重要條件。

    第五,堅持改革開放的管理方式。大學的管理要習慣於變,要樂於變,要有預見地變。這就要研究管理的剛性和柔性。剛者要責職明確,柔者要適應于不斷地改革與創新。大學的管理也要適應于開放。這就要研究管理的精確與模糊。社會的各單位之間,越來越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物莫不如此。管理要創造適應于改革開放的新模式。

    潘雲鶴,電腦應用專家,浙江大學校長。1946年出生於杭州。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79年研究我國首項智慧CAD“智慧模擬彩色圖案創作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圖案構圖、色彩和描繪等知識表達。利用組合爆炸而創新,通過綜合和類比生成設計等智慧CAD技術,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貢獻,成果用於大批企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光明日報》 2001年10月15日

相關新聞

大學教授緣何不上講臺

王雪冰評金融業:創新是現實選擇

中國大學的企業

善創新的學生不聽話?

中國名校批判之師之尷尬

中國名校批判之炮製名校

各高校出“高價”搶奪“尖子生”正常嗎

高校成為新的腐敗重災區

二十世紀現代技術創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中科院院長預測:新世紀技術創新將活躍在5大領域

教育是最緊缺的資源 中國再辦1000所大學不會多

反對學術腐敗 樹立精品意識
創新與求實是學風之本

大學教材:何時邁入“現代化”?

中國名校批判之家醜外揚

為了能進理想大學——透視北京學生外地借讀現象

中小企業:我們拿什麼去創新?

關注研究生教育:我在國外帶研究生

網路教育要品質不要泡沫

創新意識的基本要素

創新是發展的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