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教育動態 | 教育時評 | 校園采風 | 考試資訊 | 熱點話題 | 校園回憶 |
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名校批判之炮製名校

    名校製造運動

    大多數國人對中國至今未能擁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遺憾。上至政要顯貴,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架勢。於是,有那麼一段時間,中國由上至下地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名校製造”運動。殊不知貴族不是一代就能産生的,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無不經過了百年的沉澱。想把中國學校一夜之間建成世界名校的願望或許是好的,但這種行為卻無異於揠苗助長,不僅愚蠢,而且可笑。

    工程造名校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由上至下的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名校製造工程——“211工程”。

    “211工程”的含義是建設中國21世紀的100所重點院校,這聽起來令人有點血脈賁張,但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問題就出來了:恐怕就連英國、美國這種高等教育十分發達的國家也不敢妄稱100所重點院校,中國憑什麼誇下這個海口?

    但這並不影響中國各學校努力加入“211工程”的熱情,因為進入“211”之列則意味著會得到國家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更甭説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實惠,啥是實惠?能夠添列“名校”之列,鍍一層金,造就一個金光燦爛的出身可是流芳百年的大事。“211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記者正在南方某高校就讀,當時留給記者印象最深的,不是抓教學、整學風,而是日復一日的清潔校園,檢查內務,清理學校內的小商販——這一舉動使大家連買早餐、吃宵夜的選擇都少了很多,令學生們怨聲載道。

    據在其他名牌大學讀書的同學介紹,他們學校的情況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見,“211工程”並沒有達到人們所預期的效果,一次走過場式的評選考核之後,學校還是那個學校。“211”的光環並沒有為學校增強任何的競爭力。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記者的母校,她最後如願以償的進入了“211”的行列,但在國內大多數的學校排行榜中,她的排名卻一次低過一次。

    中國人一向喜歡評選“大”,似乎一經選定就身價倍增,就像“211工程”這種由上至下的政府行為,一方一相情願地製造名校,另一方就在名正言順的接受著近似于虛偽的“光環”。遺憾的是,現實卻給了它一記響亮的耳光。

    合併出名校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約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併熱潮,似乎一合併,校園大了,學生多了,師資強了,學校也就跟著上了檔次。

    但縱觀已經合併的高校,似乎並沒有産生這樣的效果,就拿合併較早、曾經排在中國學校前十位的四川大學來説,1995年與成都科技大學合併為四川聯合大學,曾號稱“全國最大的學校”,卻並沒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異軍突起,反而給人一種越來越不濟的感覺。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直到現在,四川聯合大學的學生們還是把自己稱為“川大的”、“科大的”,沒聽誰自稱“四川聯合大學”的。

    類似的例子並不罕見,合併並沒能給人以應有的驚喜,但為什麼眾多高校還這麼樂此不疲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重點大學的教授告訴記者,其實學校合併更多的也是上面壓下來的行政命令,大多數學校本身是不願意合併的,因為各個學校肯定會有不同的風格,一旦磨合不好,很容易被拖跨。此外,中國高校中特有的派系鬥爭也會更加激烈,兩校的權利之爭是學校合併以後的又一大弊病。他指出,其實就算沒有上面這些問題,這種所謂合併也不能夠提高學校檔次,因為合併以後始終還是那麼多資金,那麼多師資、那麼多學生,實質上沒有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説,高校合併只是一件勞命傷財、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銀彈”炸名校

    中國高校抱怨最多的恐怕就是資金不足,確實,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名校,資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了資金就能建成一流的名校嗎?

    近年來,國家開始越來越重視教育方面的投入,各級政府也不斷向高校投入鉅額資金。但資金的運轉卻缺乏監控。資金到位以後,很多學校不是去購買教學研究儀器或是投入教學、科研工作,而是大興土木搞基建。一幢幢豪華的辦公樓拔地而起,內外豪華裝修,還要配上中央空調。但教學設備、實驗儀器等更需要更新的設備都仍然是以前的面目。

    南京一所著名的學校在拿到國家撥的“211工程”12億元專款以後,第一件事是修了一間豪華廁所,第二件事則是修了一間豪華浴室。很明顯,國家並不是給錢建豪華廁所、豪華浴室的,學校中肯定有更多需要資金的地方,重點大學尚且如此,其他學校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有形資金只是建設名校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學術氛圍、大學精神等無形資産的建設。

    世界名校不是我們自封的,也不可能合併得出來(或許全國的高校合併成一家中華大學,應該足夠聞名世界),更不是自己吹出來的。世界名校是靠一點點辛勤的勞作、一點點踏實的積累起來的。 (劉琨亞、李敏)

    一流大學不是排出來的

    八年來,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教授一直研究的課題就是:《中國大學評價》。針對現在形形色色的名校排行榜,武書連直言:“名校與一流大學的概念不一樣。一流大學絕對不是排出來的!也不是説樹立就能樹立起來的!”他舉例,北京大學曾在某排行榜裏排過第三,從理科來看,南京大學在1992年就超過它成為第一了。但相比而言,南京大學卻沒有北京大學名氣大,這裡存在著一定歷史的原因。還有,象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原子彈、氫彈都研製出來了,《亞洲週刊》卻根本都沒把它入列。

    武書連認為作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必須達到兩個量化的要求:一是大學必須為全世界培養人才,即留學生率要大於或等於20%,留學生率代表著學校的教學能力。象哈佛、京都大學、康橋平均有20%的學生是外國留學生,牛津是34%。二是在《自然》和《科學》發表文章的數量要達到前30名。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是國際科學界公認的最高雜誌,在它們上面的文章是受到科學界確定的、幾乎是代表著人類的重大進步,例如克隆羊多利的文章就是首先發表在《自然》上。這兩個量化標準必須同時達到才算一流學校。

    在國內一流大學與國際一流大學之間,武書連認為主要差距還是在師資。象哈佛、耶魯、康橋、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師資力量非常強,他們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也常常在世界頂級大雜誌上發表文章。這樣國內的大學在科學前沿的差距太大了。他估計,至少要50到100年左右才能追上國際一流的大學。至於硬體上,武書連認為只要集中精力、財力,絕對可以做到,但是也並不簡單。他説,有效地消耗資源也是一項評估一流學校的標準,現在的清華、北大還很難做到這一點。

    至於我們的大學所欠缺的,武書連説是認真的科學態度。他説國內的一流學校可以驕傲,但千萬不能自滿,要放眼世界,克服浮躁的心情,扎紮實實地做學問。他一再強調的:做學問的人不可以當官!校長就是要專心做校長的工作,教授就得專心研究學問。他舉例説,哈佛的校長實際就是學校的形象代表、發言人,到處拉經費、演説、招生、宣傳,但是不授課、不輔導學生。相較之下,中國的大學校長就忙多了,常常要跑贊助,又兼顧科研,還要帶幾個博士生。至於師資方面,他説國家的制度、大學的管理制度還不完善,難以做到像哈佛、牛津那樣向全世界公開招聘,只能採取“名師出高徒”的方法。

    面對現在國內不少大學通過合併來增加實力的現象,武書連主張自主合併。以浙江大學為例,建國前它是四大名校之一,建國後被拆散了,只剩下工科。現在浙大把文、醫、農合併回來,學科齊全了,實力就更強了。武書連估計,它明年就可以排在綜合大學的第一位了。武書連説這種合併對國家、對學生、對大學本身來説都是有益的,他非常贊成;同時他也指出有一些合併並沒有多大意義,例如清華大學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合併、上海農學院與上海交大的合併,從學生、從納稅人的角度來看還行,但對大學實力增加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意義。 (李曉莉) (2001年8月30日《新聞週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