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通脹趨勢與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值選擇

總結2003年展望2004年中國經濟,社會上焦點正由經濟是熱是冷,還是總體正常、局部偏熱的爭論,逐步轉向由分析2004年物價上升趨勢來總體分析、把握2004年的經濟政策。因此本文重點從2004年的物價走勢情況分析入手,同時附帶對2004年經濟增長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情況分析,預測2004年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值的合理區間。

一、2004年通貨膨脹的估計

(一)糧食價格的可能走向

扣除中國因素,目前全球糧食庫存處於1996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較歷史平均水準20.4%低6.5個百分點,全球糧食庫存佔當年消費量比例從2001年的19.6%下降到2003年10月的13.9%,下降了5.7個百分點,接近自1995年十年來的最低點13.2%。糧食庫存佔當年消費量比的下降,必然引起糧價上漲,這是多年來證明的不變規律。這也顯示中國在不大幅度提高國際價格的情況下想通過擴大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的迴旋餘地已經有限。

同時,1999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産連續減少,不能滿足當年消費,導致庫存連續大幅下降。2003年中國糧食庫存不足當年消費量的30%,處於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比過去30年的平均水準59.4%大約低一半。其中2003年供求缺口高達當年消費量的13.4%。如果不調整庫存,假設2004年的糧食消費也不增長,要確保當年糧食價格穩定,2004年的糧食産量必須在2003年的基礎上提高15.5%左右。但根據歷史數據,在最豐收的年份中國糧食生産的增長也不足11%。所以最樂觀假設,2004年的供求缺口仍然需要繼續消耗4個百分點左右的庫存量來滿足。

庫存在如此低的水準上繼續下降而不引發糧食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幾乎很小;同時,考慮到糧食生産擴大到能夠滿足需求的程度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如果再考慮修復庫存的需要,時間要更長,所以糧食價格在未來2-3年內出現持續上升的可能性很大。換個角度看,擴大糧食生産需要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也需要通過提高糧食價格來實現;糧食價格的提高也有助於降低糧食的消費。

糧食生産1999年以來的下降可能同耕地減少有關,也同糧食價格持續低迷和農民大量外出務工有關。因此在退耕政策和農民外出務工不逆轉的條件下,擴大糧食生産所需要的價格刺激和其他投入可能會相當大。

結合國際糧農組織的評估,以上預測的不確定性主要在於有關數據可能高估了中國的糧食消費量,從而低估了實際的糧食庫存水準,但糧食庫存處於多年來的最低水準應該是確定的。換句話説,如果以歷史平均庫存作為標桿進行預測,那麼糧價的上升也是難以避免的,其中的不確定性也許只是價格上升的幅度。

從中國糧食價格變化的歷史資料看,1988年以來在糧食價格上漲的當年,零售物價指數中糧食價格的上升幅度約在3-5%左右。考慮到目前相當低的庫存水準,2004年糧價的上漲可能在5%左右或者更高。儘管中國CPI(消費價格指數)中食品比重不予公佈並隨消費結構時常調整,但以約三分之一比重推算,2004年由於糧食價格上升將推動CPI上升1.7個百分點。

(二)貿易部門價格變化與CPI

我們的以往研究表明,在中國有能力基本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以及進出口貿易額已佔GDP的60%的條件下,貿易部門價格幾乎與美國生産資料價格變化同步(1997年以來中美生産資料價格指數走勢極為吻合),而非貿易部門的價格變化主要取決於工資增長情況,由此進行進一步分析:

從全球供給方面因素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主要考察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價格的變化。就全球需求看,應考察主要國家製造業産出的變化或者全球貿易量的變化。在基本的供求分析中,如果能源等價格上升導致的供給收縮是價格變化的主要原因,則應該觀察到産出或者貿易量的相對下降;如果産出或貿易量在相對增長,則大體可以確定需求的擴張是價格變化的主要原因。

就能源價格而言,更多地將受到地緣政治和OPEC政策的影響,從而更多的是獨立的供給方面影響因素。但從更廣義角度看,原材料價格指數的變化在資源約束條件下更多的是受需求波動的影響。考慮到全球經濟復蘇正在逐步加快,需求進一步擴張,必然拉動美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繼續上升,加上地緣政治條件的改善有助於穩定能源價格。結合美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變化的歷史數據,2002-2003年該數據上漲4.7%,估計2004年該指數上漲幅度為5%左右。參考中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在長達六、七年之多的時間內上漲幅度走勢與美國極為吻合,並均低於美國一個百分點的情況,估計2004年中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漲幅約為4%。

(三)非貿易部門價格指數變化

1998年以後的中國經濟處於“七上八下”的增長區間,但工資的增長率卻高於1995年之前的水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工資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使用了虛擬變數對其進行調整。

通過研究表明(圖1),同理論預期一致,非貿易部門價格指數變化與工資增長是基本同步的。考慮到中國目前就業壓力仍然巨大,因此中國工資水準在2004年不會出現大幅上漲。如果其上漲幅度保持在1998年以來的平均水準,則估算2004年非貿易部門的價格上升1.4%左右。

綜合以上討論,並使用CPI中貿易和非貿易部門的分別系數計算CPI,我們估計,中國2004年核心CPI的漲幅接近1.7%,考慮到糧食價格的變化,CPI的漲幅可能達到3.4%。再加上2004年非貿易部門中的電力供應緊張和鐵路運力吃緊的因素,在電價和鐵路運價出現調整的情況下,核心CPI的上漲幅度可能要更大一點。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社會方面(如非典)未有異常情況下,大體上2004年中國的核心CPI漲幅可能接近2%;CPI的漲幅可能達到3-4%的水準。可見,2004年的物價上漲儘管有需求拉動的因素,但主要是成本的推動。

二、影響2004年中國經濟的負面因素

總體上説,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一輪的、機遇難得的擴張期,2004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但比較2003年,必須關注2004年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

(一)在進出口方面,在2004年世界經濟有望復蘇,國外需求可能增加的同時,從2004年起,我國出口退稅率將下調3個百分點;同時根據入世協議,進口關稅稅率也將下調1個百分點。這兩方面的變化相當於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微幅升值,可能影響出口增長。同時,近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中國出口的反傾銷訴訟的增加和對中國出口設定限額的做法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擴大出口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趨勢的出現既反映了美國大選的政治需要,但更主要的是存在美元貶值和全球經濟失衡的深刻經濟背景,對出口的影響將會因此維持一定時間。因此相對於2003年8300億美元左右的如此高的進出口總額,2004年雖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長,但增長的態勢肯定不如2003年。

(二)在投資方面,近幾年的投資增長中外資流入是一個極突出的因素。但實際利用外資從2003年8月以來出現明顯減少,並出現加速下降(圖2)。如果悲觀假設,隨著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預期的形成,外資流入將減少。2004年外資流入可能下降100多億美元(這是1994-2003年期間最大的降幅),另考慮到國債發行減少300億元,則2004年實際可用於投資的資金將下降1200億元左右(當然這裡忽略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佔GDP的比例接近1%,這將影響固定資産投資和出口的增長。

(三)在消費方面,2004年糧價繼續上漲對提高農民收入有益。另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準諸項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中相關稅制的大幅度改革,2004年的消費增長在“三駕馬車”中,作用會相對顯現,但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解決,消費需求的迅速提高應該説仍是一個較長期的問題,因此對2004年消費增長的幅度不能寄乙太高的希望。

三、2004年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值的選擇

2003年受中央銀行緊縮政策的影響,9月以後新增貸款數量開始下降,10月份新增貸款數量低於2002年同月的水準,11月的新增貸款低於2001年同月的水準,顯示緊縮政策已經取得初步效果。同時,2004年溫和的物價上漲壓力主要為成本推動型,貨幣投放的多少並不會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換句話説,偏緊的貨幣政策並不能簡單把以糧價上升為主的CPI壓下來;同時又面對2004年相對於2003年經濟增長的諸項不可測負面因素,如何選擇2004年的貨幣政策調控目標值?

2003年,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從提高一個百分點法定準備率到二個月後宣佈降低銀行超額準備利率和擴大貸款浮動區別政策的實踐證明,當貨幣、信貸投放以較快趨勢偏離經濟正常發展需要時,央行的宏觀調控效果較為明顯。但是當貨幣、信貸走勢出現偏離而偏離程度不是很大的情況下,由於轉軌經濟的複雜性,央行政策的宏觀調控意圖在盡可能的精確性上似乎已力不從心。其基本原因是中國經濟仍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東部與西部、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熱行業與冷行業之間的差異很大,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動貸款增長的力量又難以遏制,因此央行的總量政策並不能完全包攬解決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有些過熱的現象,央行的總量政策更顯力不從心。例如針對全國6000多家開發區熱,最有效的遏制辦法,已莫過於一紙紅頭文件,一個行政命令。而央行抽緊銀根的經濟辦法,在我國目前銀行體制下,反倒難以解決某地市領導與基層銀行串通一氣,利用貸款搞圈地、開發的問題。

從歷史數據看,中國歷年的新增貸款數量基本都不低於前一年的水準(1999年由於不良貸款劃轉原因屬例外)。因此,針對2003年部分行業存在信貸增長過快的情況,2004年理想的目標,貸款增加量維持在2003年的2.9-3萬億元絕對量水準為好,即2004年貸款增長率為17%左右,但是這將比2003年減速約5個百分點。如果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實際信貸規模將下降6個百分點以上。實際信貸規模在短期內如此顯著的減速是1995年以來所沒有的,這完全可能對短期經濟運作産生很大的擾動。所以,對於2004年來説,在警惕部分行業信貸投放增加過快的同時,防止信貸出現過度緊縮確實將是央行面臨的新的巨大挑戰。

考慮到以下四大因素:(1)中國經濟在2004年面臨的負面因素;(2)2004年物價上升主要是糧價上升、核心通貨膨脹率仍然較低,固定匯率制度對穩定物價的作用因素;(3)2004年全球經濟復蘇的脆弱性,2005年美國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可能進入下降通道,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慢對我國經濟增長産生的不利影響;(4)我國每人平均GDP剛跨入1000美元門檻,消費結構正處升級階段,不斷市場化改革後的經濟自主性增長的慣性,以及中國經濟尚處於潛在增長率9-10%的低端等因素。我們認為,在充分運用法律的、行業的和部分行政性的結構性政策措施,對部分過熱行業予以適當抑制的同時,在貨幣政策總量政策上,維持適當寬鬆的局面,實現經濟在9-10%水準上的快速增長。我們建議,2004年中國經濟應該盡可能抓住機遇,只要貨幣政策總量政策與相關結構性措施搭配得當,完全有條件在把CPI控制在3-4%的前提下,促進經濟增長在9%以上的平臺上穩定運作。

因此,為了真正做到既防通脹又防通縮,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防止信貸偏緊後加大就業壓力,防止貸款突然減速後引起銀行部門不良貸款的增長,我們認為,2004年信貸增長的速度相對於2003年可適當減緩,但力度不宜過大。但是央行為謹慎起見,信貸增長的目標可能定於17-18%左右。由於我國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的阻力,在實際政策操作中如遇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再臨時變動目標計劃,只會對市場帶來不穩定預期效果,進而加大下一步調控操作的難度。因此為了留有餘地,穩定市場預期,適當放寬2004年的信貸增長速度,這絲毫不影響央行在實際操作中隨時根據經濟發展態勢和貨幣、信貸的走勢進行及時的微調。

總之,2004年是中國經濟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應該緊緊抓住機遇,進一步創造低通脹、高增長的局面,同時相應減輕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為加快做好國內各項改革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作者夏斌 高善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中國經濟時報 2004年1月2日


樊綱:04年GDP增速若高於10% 來年將發生通貨緊縮
卡斯特經濟評價中心:對當前經濟過熱苗頭應予微調
李揚:五大因素影響我國經濟走勢
當前三大經濟難點的對策
周天勇:2004年中國經濟不可能過熱的十大原因
厲以寧:中國經濟怕冷不怕熱 不要輕言經濟過熱
2004中國經濟進一步趨好 能源和匯率是關注焦點
林毅夫、樊綱點評:2004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