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2004年中國經濟不可能過熱的十大原因

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認為,2003年的中國經濟趨於過熱。我以為,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推動的,開發區、房地産、鋼鐵、汽車等局部過熱;投資結構是基礎設施和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居多,勞動密集型産業和中小企業不足,因而就業、收入和消費仍然低迷,並未正常迴圈;雖然糧食、蔬菜、煤炭等價格因退耕還林、陳化糧、儲備虛報、超載清查、運價轉移等而上升,整體上物價水準並沒有走出通貨緊縮的處境。這些研究機構和經濟學家預言,中國經濟2004面臨一些推動過熱因素的脹力,若不及時甚至嚴厲控制,經濟會過熱。我認為是判斷錯誤。2004年面臨著導致中國經濟緊縮的十大因素,處理不當,經濟不但不會過熱,甚至可能會趨於過冷。這裡對此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2004年的城鎮失業問題將非常嚴峻

中國城鎮人口從業率1990年為56.44%,到2002年下降為49.35%,13年中下降了7個百分點。目前,農村進入城鎮的勞動力一般為青壯年,城鎮中一個家庭生育一個子女,因此,如果就業機會充足,城鎮從業率應當還是居高不下。假如1990年的城鎮人口從業率是一個充分就業的水準,按此標準衡量,2002年城鎮應該就業而未能就業的勞動力為3515萬人,中國城鎮勞動力供給為28119萬人,2002年的失業率接近12%。

2003年,中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在650萬左右,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需要就業的1000萬(城市化水準如果每年上升1%,轉移勞動力壓力為1000萬左右),下崗再就業壓力為400萬,而最樂觀估計,2003年城鎮能解決的就業崗位為1000萬。2002城鎮閒置需要就業3500萬和2003年城鎮新增、再就業和農村轉移壓力2000萬,共計需要就業5500萬,如果2003年只解決1000萬人就業,將會給2004年轉移4500萬需要就業而沒有就業的城鎮勞動力。2003年51782萬城鎮人口以56.44%充分從業率標準計算,城鎮充分就業勞動力應當為29225萬人,推算失業率將達到15.4%。

2004年新增城鎮勞動力仍然為65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壓力為1000萬,下崗再就業壓力可能為400萬,當年就業壓力為2000萬左右,加上2003年向2004年結轉的需要就業而未能就業的,總量達6500萬。按年提高1%城市化水準計算,2004年城鎮總人口將達到53745萬人,按56.44%的城鎮從業率計算,城市勞動力供給達到30333萬人,如果2004年城鎮也是只能解決1000萬人就業,累計失業人員將為5500萬,失業率將會攀升到18.1%。因此,2004年城鎮需要就業的壓力,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宏觀經濟指標實際失業率居高不下,並可能持續上升,是經濟趨冷的體現,而不能稱之為發熱。

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會太快

就業決定收入,收入決定消費,消費需求在整個總需求中佔60%以上,消費需求不足,導致整個需求不旺。從勞動力閒置導致的城鎮居民收入損失看,一是2003年願意工作但沒有工作的4200萬勞動力(2002年結轉失業和2003年失業平均數),由於閒置,按每人平均工資年9600元,減去低保和失業保險樂觀估計2400元,勞動者少收入3024億元;二是農業在現有生産力水準下和要達到城鎮最低收入水準,按一戶兩個勞動力種60畝地計算,有6500萬勞動力即可,農村剩餘勞動力26500萬,如果按閒置損失每人每年4000元計,損失收入17225億元,即使按照最低每人每年收入1000元計,也損失收入2650億元。因此,由於應當工作沒有工作、下崗和農村勞動力閒置,全國損失的收入最保守估計達5674億元。

2003年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不超過4%,農村來城市務工人員工資也增長緩慢,不超過5%,且還拖欠嚴重。東部沿海一帶務工人員的工資,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幾乎有無限的供給,勞動力總供給遠遠大於勞動力的總需求,十幾年中增長非常緩慢,十年前三五百元,2003年也就五六百元。城市中除了公務員、壟斷性國有企業和一些外資企業職工的工資增長較快外,國有、集體、私營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勞動者的工資也增長很慢。

2004年雖然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仍然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城鄉勞動者收入增長總體上將低於GDP增長速度。

三、消費增長預期不會十分樂觀

中國GDP消費率最高是1981年的67.5%,2003年估計不到57%,20年間下降了10個百分點,近年來消費率一直處於一個下降趨勢。而國外GDP消費率一般為70—75%。從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率來看,2003年投資增長率接近30%,而2003年1—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06.3億元,同比增長8.9%。這個數據比正常年份低4—6個百分點。

2003年由於城鎮失業和下崗,導致收入損失3024億,按消費率60%和消費需求乘數3計算,導致總需求萎縮5443億元;農村勞動力閒置引起的消費需求不足,保守估計為4770億元。

我個人估計,如果2004年對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增加城鎮就業沒有太明顯和有成效的辦法,就業不能顯著增加,消費增長率至多超不過10%,消費仍然可能處於相對萎縮狀態。

四、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收縮影響

國外一些研究機構認為,目前人民幣匯率過低,與美元的比價應該上升30%。當然這種估計可能過於誇大。但是,人民幣匯率長期升值,是一個趨勢。並且確實存在著升值壓力。

人民幣匯率升值,同樣數量的商品由美元反映的價格上升,而交易相對所用的人民幣貨幣減少,引起通貨緊縮。反之,如果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貶值,交易所用的人民幣數量將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因此,人民幣相對美元有升值壓力,實際意味著國民經濟運作存在著收縮的壓力。

如果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逐步釋放,出口成本將上升,出口需求將下降,出口品生産將相對萎縮,就業機會將相對減少,與此相關的收入也將減少,一部分消費將會隨之減少,生産出口品的採購和投資也將減少,國民經濟將形成一連串的收縮反應。

五、政府主導性的投資衝動將會減弱

十六大以後,各地黨委和政府換屆,都定了較高的增長目標。2003的這一輪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帶有各地政府的推動。政府舉債和收費擴大城市建設,大上基礎設施項目,政府誘導還在它能控制的國有企業投資衝動,政府影響四大銀行和干預地方商業銀行給大幹快上放款。

十六屆三中全會後,政府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的目標是,改生産建設型的政府,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型的政府,財政要成為公共財政,國有企業要進行大規模的制,投資審批制度也要進行改革。實際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政府可控資源減少,政府主導投資衝動的能力也大大下降。

特別是新的發展觀確立,增長目標不再是考核地區政府幹部的惟一指標。要求地方政府精力主要要放在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縮小收入差距等方面。地方政府的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和舉債要進行清理和控制。實際上,目前許多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已經從觀念上開始轉變,即不再投資辦國有企業,不再親自搞建設來發展經濟,而自覺向提供服務和創造環境轉型。再就是財政政策要逐步淡出,當年發行國債數量與GDP的比值越來越低,並且國債的越來越多部分要用來還本付息。中央政府傳統的國債發行主導的財政政策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能力也日益減弱。因此,2004年政府主導、衝動和誘使的投資將會比2003年減弱。

六、外商投資增速不定民間投資啟動難度很大

從外商投資來看,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1—11月份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4.37%。而今年1—11月份,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6616家,比去年同期增長19.31%;合同外資金額1005.02億美元,同比增長 37.08%;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1.54億美元,同比只增長了0.2%,其中7、8、9三個月負增長18.8%、28.3%、28.8%。2004年吸引外商投資將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外方因預期外幣相對人民幣貶值可能會積極投資,但兩岸局勢變化可能會成為影響外商投資的一個因素,另外中方合作者將會考慮人民幣預期升值而也可能放慢與外商合資的步子。

從民間投資來看,受到註冊審批,行業準入,投資、金融、土地對外貿易等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約。雖然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要從這三個方面清理法律法規和政策,放寬準入限制,對非公有制經濟實行同等待遇。但是,由於需要時間,並且涉及到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權力和利益,2004年能清理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能清理到位,會不會徹底突破制約民間投資的體制性障礙,釋放民間投資的能量,將目前的經濟增長的政府主導性轉變為社會和民間投資主導性,還不是十分樂觀。

2004年政府主導性投資如果趨於下降,外商投資不能維持高增長,且民間投資不能迅速啟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推動力將會減弱。

七、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的影響

我國一些年來對出口實行退稅的政策,17%的增值稅平均退稅14%。為了釋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實際是人民幣變相升值),我們開始下調出口退稅水準,這將增加出口的成本,部分提高出口品的價格,減少出口需求。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必然會抑制我國商品的出口。在商品出口結構沒有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出口總額會下降。

再則,隨著中國經濟外貿依存率的上升,出口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其他國家反傾銷、增加非關稅壁壘等因素的影響。截至目前為止,外國已經發起針對中國産品的反傾銷調查544起,涉及紡織、傢具、彩電、化工原料、鋼鐵等許多出口行業,而中國的對外反傾銷只有24起。明年估計形勢會愈加嚴峻。近年來,我出口産品面臨的貿易壁壘接踵而至,除長期困擾我出口的國外反傾銷、保障措施調查以外,以CR標準為例的技術性措施,以及檢驗檢疫措施、智慧財産權、通關程式等貿易壁壘對我擴大出口的制約也日益突出。

因此,2004年出口增長率會多高,將是一個不確定的變數。

八、改革土地制度會使投資成本上升

不能否認,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以土地的低價格和對農民的徵地低補償實現的。由於集體土地與建設用地之間沒有按市場規律交換,由於交換中沒有補足農民應得的補償,這種土地的低成本推動了各級地方政府的經營城市熱、城市建設熱、開發區熱和房地産開發熱。這是導致2003年經濟局部過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2003年中期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清理已有的開發區,控制新設立開發區,並實行嚴格的保護耕地的政策,並且對過去徵用搞房地産和開發區的用地進行清查。

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改革徵地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利益。2004年修改憲法和土地法有關內容,區別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經營性用地加大農民和集體談判的權力,甚至集體土地可能會直接進入經營性用地市場,並提高公益性徵地對農民的補償,並考慮徵地和土地交易與農民社會保障掛鉤。這將提高建設用地的成本,延長征地的時間,對目前各地政府負地價和零地價招商引資、大搞開發區和城市經營形成強有力的約束。

2004年土地徵用制度的改革,究竟對招商引資、開發區建設、城市建設和房地産開發影響到什麼程度,還是一個不能確定的變數。

九、清欠民工工資將抑制欠債上工程的熱度

這幾年經濟過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地方政府、有關單位工程預算款不到位,甚至沒有預算款,加上工程建設力量供給大於需求,許多工程建築安裝單位難以找到活幹,於是由工程建築安裝單位來填支進行建設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工程建築安裝企業又普遍欠農民工的務工工資,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建築、餐飲等行業歷年累計欠農民工的工資,全國最保守估計在3000億元左右,甚至可能還要多。這是繼國有企業三角債後最大的一筆三角債,前者受害的是銀行和效益好的企業,後者受害的是農民工。這實際是在挪用,甚至佔用農民的工資,用農民的吃飯錢在搞投資建設,來發展經濟,開發區、城市建設和房地産怎能不過熱呢?

對於城市欠農民民工務工工資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今年下半年以來,特別是年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了對農民工欠資的清查摸底、法律援助、打擊和處罰等措施。更重要的是,今後對農民工勞動用工的規範,工資的發放要制度化,特別是要限制和打擊挪用農民工工資來上項目、搞經濟建設的不道德和不法行為。

2003年末和2004年如果農民工工資清欠到位和制度嚴厲,並追繳往年的欠款,對於挪用和利用農民工工資來發展的熱勁,無疑是釜底抽薪。

十、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將抑制經濟的過熱

目前經濟局部過熱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部分外資和個體私營經濟,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所用的農民工,幾乎沒有進入社會保障體系,也就是説經濟發展省去了一大塊社會保障成本。再換一句話説,就是經濟的局部過熱發展很大原因上是極低的社會保障成本所推動的。

過去經濟發展的四十年中,我們幾乎沒有給幾千萬城鎮職工上社會保障,用本來用於社會保障的錢去搞建設和發展經濟了。這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嚴峻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現在的情況是下一代人和下兩代人的養老保障用於供養上一代和上兩代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社會保障經費保守估計,未來10年中缺口4萬億左右。

目前,城鎮政權和事業單位的職工,有幾千萬人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體制,1億農民工幾乎沒有進入社會保障體制,到2020年,還將有2億農民進入城鎮。試想,3億多城鎮職工和農民工如果不及時地建立起社會保障機制,這些勞動者逐步進入退休年齡時,將會形成非常嚴峻,比目前嚴重得多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農民工到城市務工,享有城鎮從業人員的一切權益,包括社會保障。

而建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必定會影響到企業的成本,抑制投資、建設和出口等各個方面的熱度。

(作者周天勇: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2月29日


厲以寧:中國經濟怕冷不怕熱 不要輕言經濟過熱
2004中國經濟進一步趨好 能源和匯率是關注焦點
林毅夫、樊綱點評:2004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經濟運作問題 要求抓好5項工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