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慶:設障中美貿易:虧了中國未必贏了美國

主持人:本報記者諸巍

嘉賓:徐滇慶(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著名經濟學家)

主持人:兩天前,正在訪問美國的溫家寶總理首次提出“中美經貿關係五原則”,特別強調把發展放在首位,通過進一步擴大兩國貿易來縮小不平衡。溫總理坦言,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靠減少中國對美國出口,這不是一個好辦法……比較現實的辦法是,美國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出口”。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您如何評價總理的講話?

徐滇慶:溫總理的“五原則”正反映了國內經濟學界、經貿界對中美貿易摩擦的主流意見。從表面看,2001年中美貿易逆差280億美元,2002年更突破400億美元,再加上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達到6%,創下10年來最高記錄,因此有些美國人就簡單、線性地把“中國出超”和“美國失業”聯繫起來。但問題是,美國貿易部只談總的數字,卻不願意詳細分析一下,究竟是為什麼出現了這麼大的逆差?他們更加不願意回答,如果給中國商品設置貿易障礙是否就真能改善美國的就業狀況。

就讓我們替美國朋友算一下。以2001年對外經濟統計數據為例,中美雙邊目前貿易量最大的是機械製造産品,在這類産品的一端是普通收錄機、通訊接插件,另一端則是核反應爐、高性能儀器、儀錶。按理説,這是一個美方具有技術優勢的項目,但數據顯示,美國人在這個項目上出現了66億美元的高額逆差,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迄今為止,美國還存在著上百項禁令,禁止向中國出口任何涉及核反應爐、衛星技術的産品。中國的載人衛星已經發射成功,這説明中國的航太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是美國至今連最普通的衛星技術都不許向中國出口。中國預訂了一顆通訊衛星,美國公司已經收了定金,卻得不到政府部門的批准。如果取消這些禁令的話,美方必然可以大大增加向中國出口的數量。他們卻將這些生意讓給了法國、加拿大。可笑的是,美國對華貿易順差最大的是植物産品,其次是紙質品,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美國只能依靠農業部門來創造對華貿易順差,這本身不就説明瞭問題嗎?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即便真的給中國商品設置貿易障礙,也不見得能改善美國國內就業狀況,這怎麼理解呢?要知道,這可是美國“貿易保護戰支援者”們最堂皇而有力的理由?

徐滇慶:我們就拿生産一個玩具為例,中國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小時5元,而美國工人的最低工資是7美元,相當於人民幣58元,比中國高十倍,美國大百貨公司當然都到中國來訂貨了。於是,有些美國人希望通過給中國玩具提高關稅,減少配額來減少中美貿易逆差,“保護”美國玩具工人。但是,這麼做有用嗎?如果只給中國玩具加上10%的關稅,在美國市場上,中國玩具依然具有競爭力,結果只是美國人在購買玩具的時候,多交給了政府10%的錢,平白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負擔,提高了物價水準。如果狠狠地加關稅,讓中國玩具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玩具貴,對美國人來説,就有兩點變化:第一,玩具變得非常昂貴;第二,中國造玩具被第三國産品替代。但由於美國工資水準太高,無論如何玩具生産也不會從中國轉移到美國來,美國的就業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如果明知此理,還這麼做,那就只能解釋為貿易問題被政治化了,而這樣的做法,虧了中國卻未必贏了美國。

主持人:溫總理在講演中,提到減少中國對美國出口,不但會嚴重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也會影響美國在華企業的利益,這是否也應該成為美國冷靜看待中美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視角?

徐滇慶:不難理解,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更低,不少早就向美國出口産品的公司,近年來都將生産基地移到了中國。《華爾街日報》曾經轉引華盛頓國際經濟學會的馬克·諾蘭的研究結果,中國對美出口增長額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由這種“轉移效應”所造成的。對於美國來説,這部分進口量是始終存在的,只不過轉換了來源地,無需大驚小怪。

另外,美國公司在對華“産業移植”中也擔當了重要角色,儘管沒有統計表明中國有多少比例的出口商品是由美資企業所生産的,但有個數字是清楚的,外資企業的産品佔到中國2002年出口總額的52%。因此,當通用、寶潔、惠普的老闆們在看待中美貿易摩擦時,就會有更清楚的視角,也會更希望為總統大選服務的中美貿易設障早日結束。

解放日報 2003年12月11日


張國慶:經貿摩擦是常態 中美有話好好説
隆國強:中美貿易何去何從
劉光溪:謹慎積極應對“貿易壁壘”
馬宇:中美貿易爭端的表像與本源
中國反“反傾銷”進行時
陳鳳英:客觀看待中美經貿關係 中國崛起不是威脅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