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國強:中美貿易何去何從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博士

中美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爭論剛剛有所平息,以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胸衣、針織布、袍服三大類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為標誌,在貿易問題上已交手20多年的中美雙方又展開了一輪新的較量。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中國從容應對

中國經濟時報:入世以來,中國遭遇了多起反傾銷案件。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對華貿易保護勢力又重新抬頭。從鋼鐵、彩電、電池、紡織品到傢具等接二連三發生,縱觀事件發展過程,請您先分析一下美國對華發起貿易爭端的根本動機。

隆國強:有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經濟上這是美國長期産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在全球化進程中,製造業在美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降低,從1980年代的30%、1990年代的20%下降到目前的16%左右,很多低端生産環節轉向海外,從而使得很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型工業國逐漸成長為製造業大國。而美國自己則必須在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歷轉型的痛苦:新成長的産業在泡沫破滅之後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沒有增加反而在降低,擠出勞動力;傳統産業如鋼鐵、紡織都已不再具有國際競爭力,不斷有企業倒閉,不斷輸出新的失業。加上美國經濟低迷,産業結構很難順利的完成轉換,矛盾因此而顯得更為突出。

即便今年二季度以後美國經濟復蘇,但主要依靠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在此過程中就業並沒有增加,出現了沒有就業的經濟增長。所以,就業將會成為美國經濟中長期存在的突出矛盾,一旦經濟減速特別是創造新的就業能力減弱的時候,矛盾必將激化。今年以來,美國不惜違反WTO條款,頻頻對外發起的貿易爭端如鋼鐵、紡織品等行業都屬於傳統産業,其目的就是保護國內産業和市場。

另外,美國明年將要舉行總統大選,兩黨為了拉選票,都想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有所作為,於是將矛頭指向國外。特別是現任政府更願意這麼做,將問題歸咎於國外的不公平競爭從而轉移國內視線。此時,誰是最好的替罪羊?就是中國。因為按照美國商務部的統計,中國是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來源國,去年美中貿易逆差1020億美元,今年預計可能超過1300億美元。

除此之外,還有個對中國來説特別不利的因素,即我對美國出口大都是最終産品,直接與消費者打交道的,“中國製造”一目了然,加上價格低廉供應量又大,很容易直接被公眾與媒體直接感受到。不像發達國家賣給發展中國家的都是中間産品,雖然賺走了大量的錢但卻很隱蔽。

中國經濟時報:之前,鋻於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中美貿易順差,中國一直在積極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如日前赴美大採購就是中方行動的一個體現。在堅決頂住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前提下,中國是否願意稍稍改變貿易順差來避免與美國發生全面衝突?

隆國強:貿易問題與人民幣升值問題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

出口帶來就業和稅收,進口産生消費和福利,雙邊貿易的結果是雙贏。但實際上,就算是自由貿易的國家也還是希望多出口,少進口,出口可以佔領別人的需求市場,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當中美雙邊的貿易不平衡不斷擴大的時候,美國人心裏當然不舒服。

而且,現在全球市場處於産能過剩供給過剩的狀態,誰有了市場誰就有了發言權。不管是制定WTO規則還是在實際雙邊對話中,誰有逆差誰説話底氣就足。在此情況下,不管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是否誇大,顯而易見的是,存有一定順差的中國在中美雙邊關係上的地位肯定不利。

中方為了緩解矛盾採取了相對比較靈活的措施,如加快落實WTO承諾、出臺《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赴美大規模採購等,採取積極姿態,回應美方要求。但應看到,中美貿易逆差是東亞經濟體對美貿易順差轉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結果,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國産業轉移的結果,而不是中國保護市場的結果,因此,中美貿易逆差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儘管中方有心採取措施縮小雙邊貿易不平衡狀況。

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就中國這次赴美採購一事,我認為效果有好有壞。正面當然是充分表達中國政府的誠意,有利於安撫美國輿論;但同時會給其他國家帶來負面感受。如歐盟一官員就曾對我説,美國一加壓,你們就去採購,那麼歐盟與中國也有逆差,也可以給你施壓,你們是不是也來採購?很容易引起別人效倣。

貿易制裁並非是拯救經濟的良藥 爆發全球貿易大戰很難

中國經濟時報:溫家寶總理將於下周正式訪美,並就多個議題與美方進行談判。而目前已陷入兩難境地的布希政府將會做何選擇?這件事對於中美貿易關係的發展將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隆國強:布希政府確實面臨著一個典型的兩難境地:一方面不希望與中國關係僵化,特別是在溫總理出訪之前,希望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雙邊氛圍,因為雙方前期在政治問題上如朝核問題的配合都很好。同時,如果爆發全面貿易戰的話,也會給美國帶來重大損失;而另一方面,國內民眾要求當局採取措施保護製造業就業機會的呼聲不能忽視,否則在一些搖擺不定的州,大量選票可能會流向競選對手,導致布希在2004年總統大選中失利。

對於中方來説,政府和老百姓都覺得非常失望。但我前面也説了,中國政府雖然也表示出了失望與憤怒的態度,但卻仍然採取了較靈活的措施,沒有實行報復舉措。貿易戰的結果肯定是雙輸,中國人一向倡導的是合作雙贏,更何況在全球化背景下,就更沒有必要硬碰硬的幹。所以總的來説,中國政府在這件事中的表現還是很理智的。

就溫總理出訪後下一步中美貿易關係的發展,現在還不能妄下定論。中方的基本出發點是加強溝通、增進合作。所以中國一定會採取比較靈活的態度措施,而美國方面,其實他們的專家政客心裏也都明白,中美雙邊貿易問題不是中國控制進口不開放市場導致的,而是全球化過程中産業轉移所帶來的,只是他們必須得有個武器。但這件事最終還是需要雙方努力才行。

中國經濟時報:WTO新一輪磋商遙遙無期,世界範圍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反傾銷愈演愈烈,是否將引發全球範圍的貿易大戰?

隆國強:坎昆會議以後,多邊談判陷入僵局,加上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保護都不同程度的在很多國家抬頭。個別産品、個別領域的矛盾會激化,存有爆發貿易戰的風險,但卻不會引發全球性的貿易大戰。首先,發達國家出於自己的戰略利益,不會允許貿易保護大規模氾濫,還是會在多邊框架下區域框架下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其次,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説也不希望發生貿易戰。

為什麼二戰以後能夠維持五十多年的和平?就是吸取了一戰二戰的教訓,一戰二戰的爆發當然有很多政治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貿易保護主義,新興帝國通過市場的手段得不到想要的市場和資源,採取了軍事手段。有了這些經驗教訓以後才有了GATT,才有了現在的WTO,各成員都在為推動貿易自由化而努力,這是全球和平的基礎。而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又是得便宜的,因此他不會損害大局,不可能做出非理智的行為。

中國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 政府企業需認清形勢調整戰略

中國經濟時報:入世後面對不斷增加貿易摩擦,中國的政府和企業應該怎麼辦?您有何具體意見?

隆國強:我有一個判斷:近一兩年開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千萬不要以為只要美國明年大選一有眉目,貿易摩擦之溫就會下降。但我認為,大選只會加劇貿易摩擦,但卻不是充要條件,沒有大選貿易摩擦也會接踵而來。

原因是中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很可能今年或明年就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到2005年,中國大多數企業都將有外貿經營權,意味著國際、國內市場競爭都將達到高潮,崛起的過程中必然要去擠別人的市場份額,而且一個發展中國家靠的是低價商品以量取勝,不僅和發達國家而且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有各種貿易利益關係需要去慢慢調整,在調整過程中也必然會導致很多貿易摩擦。

對於我國的政府和企業來説,首先要認清楚這種越來越嚴峻的外貿形勢。一方面要想辦法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還要清楚隨時可能踩到地雷。政府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想辦法營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處理好各種越來越複雜的國際經濟關係:雙邊的、區域層面的、多邊層面的。企業作為貿易主體,若政府能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做事自然就能順手。

以前政府老擔心出口出不去,是因為我們的産品競爭力很差,這些年,大量外商投資的進入和國內民營企業的成長,使得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所以從現在開始,政府不應再過於擔心製造業競爭力的問題,市場會幫助完成這方面的工作,而要將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經濟環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外貿行業的整體貿易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還處在轉型期。您能不能談一下對中國外貿形勢現狀的看法,以及對外貿行業未來的展望?

隆國強:中國貿易增長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全球化背景下的産業轉移,特別是東亞國家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産品轉移到中國來生産,表現為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增長。但也就因為這一點,過去這些年我們都是處於勞動密集的環節,即附加價值比較低的環節。而在整個價值鏈中,最掙錢最創新的中間環節都被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牢牢地握在手裏。

因此,我國産品在整個價值鏈的提升上還有很大空間。政府一方面要讓價值鏈加長,組裝過來了再向上游回朔,同時還要自主開發創新,另外在倉儲、物流、配送方面也有很大空間。當我們把加工貿易産業鏈向上游和下游兩個方向衍生的時候,可能即便是總的出口增長很平緩,得到的實惠也會大很多。

十六屆三中全會有個特別重大的突破就是專門提到了加工貿易,專門就繼續發展加工貿易,推動加工貿易産業升級作出決定,這是前所未有的。我覺得這是中央總結這麼多年發展以後形成的一個很新的判斷,為未來我國貿易的發展、提升産業結構增加附加值、在全球分工裏取得更高得更有利的競爭地位,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記者 朱菲娜)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12月2日


《人民日報》:以平常心看待貿易摩擦
劉光溪:謹慎積極應對“貿易壁壘”
馬宇:中美貿易爭端的表像與本源
中國反“反傾銷”進行時
陳鳳英:客觀看待中美經貿關係 中國崛起不是威脅
趙曉:看待國際經濟摩擦需要戰略眼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