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

由上證報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專家學者座談會"昨天在此間舉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出席座談會併發表講話。

出席座談會的專家學者有:蕭灼基、楊啟先、樊綱、范恒山、季曉南、曹鳳岐、吳曉求、劉紀鵬、王連洲、王國剛、韓志國、巴曙松、朱少平、華生、賀強、徐宏源、曹爾階等。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他們認為,無論從十六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上分析,還是從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中國經濟和廣大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所寄予的厚望上考量,中國都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積極的股市政策在解決資本市場的歷史和現實問題,處理資本市場發展中所遇到的矛盾,消除影響和制約市場發展的各種障礙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為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他們認為,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分散風險,增加資金投資比重,化解金融不良資産,防範金融危機的需要。倡導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不僅是股市本身的問題,也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積極的股市政策的內涵是什麼?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首先要肯定股市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股市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化資源配置、籌集社會資金、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經濟結構合理調整、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積極的股市政策要求市場參與各方遵守市場規則,把握市場規律,全面發揮資本市場的綜合功能,特別是市場的監管部門與宏觀管理部門應相互協調,統籌安排,注重監管和政策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在鼓勵市場創新的同時注重制度創新,強化監管政策的互相協調和補充機制;在推動股票市場發展的同時,促進貨幣市場、保險市場等市場的共同發展。

積極的股市政策還應當注重股市本身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將解決股市中的各種背離現象作為重要的著力點。我國股市發端于計劃經濟的土壤,至今仍呈現新興加轉軌的特徵。在坎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制度性和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如上市公司並未有代表性地覆蓋中國經濟增長中最為有活力的民營和外資企業,而是以國有控股企業為主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現象普遍,缺乏誠信意識;監管手段不力等。特別是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分置,造成了對流通股股東的制度性侵犯,從而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因此,要通過深化股市本身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使積極的股市政策充分發揮其市場效應。

專家學者指出,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需要正視並解決歷史遺留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目前,可以將股權流動性的變革作為突破口。他們認為,股權分置是制約股市發展的關鍵,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關注。應當在國有股股東、非流通股股東與一般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平等的前提下,在保證市場穩定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有計劃、有步驟地徹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他們認為,股權分置是歷史的産物,應當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給股市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且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突破陳舊思想和固有觀念,摒棄希望以固定模式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通過發展和創新解決問題。他們認為,解決股權分置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大思路和大智慧,更需要勇氣和膽識。只要堅持將維護各類股東尤其是流通股股東的權益作為解決問題的原則和出發點,這項工作是可以取得共贏結果的。

專家學者特別指出,積極的股市政策的重點是解決矛盾,促進發展,努力造就一個健康和規範的市場。為資本市場的創新發展提供空間和保障的政策,結果也必然是利國、利民、利市的政策。 (記者 高山)

以下為專家學者座談會發言摘要

楊啟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股市

要真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認真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探討更為積極的政策,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與穩定發展。主要包括:規範發展主機板市場,推進風險投資與創業板的建設;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拓寬合規資金的入市渠道;建立統一互聯的證券市場,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産品等。通過資本市場的作用,一方面為那些需要進一步發展的國有企業,搞好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機制轉換與體制創新,以及合理籌集一定的發展資金,創造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為那些不需要繼續保持國有和無力繼續經營的國有企業,創造一條現實有效的退出通道。

為此,當前有兩個問題急需妥善解決:一是應儘快結束中國是否需要股市和中國現階段是否有條件發展股市的爭論,明確宣佈,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需要股市,而且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中國現階段也有條件發展股市,以大大增強股民的信心;二是對於國有股減持問題,要有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説法。最好的説法是可以實行老公司按老辦法,新公司按新辦法。即對於已上市公司中的國有法人股,明確宣佈堅持原來的承諾,一般不再上市減持;即使減持,基本只按凈資産值首先出售給原有老股東,以有效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對於新上市的公司,盡可能實行全流通,不再留同股不同權的尾巴,以有效消除股民的恐慌心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楊啟先)

范恒山:把握股市發展內在規律

第一,在未來的進程中,股市可以得到大發展,也應該得到大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並重點論述了股票市場的發展,這是決定未來進程中股市可以大發展的最根本的政策依據,也將是一切積極的股市政策的基礎和來源。發展股市,將大大加速國有經濟佈局調整的進程,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經濟,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發展股市,不僅會大大加快股份制改革的進程,而且也會大大提高股份制改造的規範化程度。在目前條件下,企業上市並通過股市實現資本流動,是建立規範化的股份制的最好途徑;發展股市將會大大加快資本流動和産權交易,從而有利於建立健全現代産權制度。

第二,股市發展有自己的內在規律,應該以務實的態度看待、規範和發展股市。股市能帶來多方面的利益,但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合適的政策手段去抑制、減少風險,不能放任問題的存在與擴展。但是,解決問題不能以抑制股市發展為代價,應該把規範和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其一;其二,股市是由若干要件組成的一個系統,比如市場的多層次、股指期貨和股市的全流通等,都是發展股市最終不可缺少的。我們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的要求去任意取捨它們。如果不是這樣,就會造成股市本身和股市之外的災難。當然,限于條件,有些問題可能一下子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但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態度,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去創造解決問題的條件。(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 范恒山)

季曉南:國資委對股市一直持積極態度

國資委對股市一直持積極的態度,多次強調希望股市穩定,給股市和股民以信心。按照李榮融主任的講話精神,國有股權需要流動;流動需要找到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並且一定能夠找到這樣一個方案。

國有股全流通問題早解決比晚解決好。從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角度來看,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國企改革仍然是整個改革的中心環節。現在,國有企業上市積極性很高。最近,國資委管轄的189家中央企業中不少表示要上市,而且要拿出優質資産上市。如果沒有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的問題、中國經濟的問題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我們希望股市更好地發展。

國有股全流通要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十六大提出改革國有企業結構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結構,這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改革的兩大任務。三中全會決定提到,關係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以外的國有企業,要通過優化結構、資産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但這並不意味著國有資産全面退出。(國資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季曉南)

王連洲:解決股權分置要有勇氣

股權分置,儘管屬於歷史的産物,現在已經到了著手解決的時候了。從目前證券市場的走勢以及專家學者傳播的觀點看,"股權分置"以及由此所産生的影響,似乎已經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關注。現在究竟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儘管還見仁見智,但至少在以下幾個重大問題的認識上應當沒有太大的分歧:一是首先需要監管層面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發揮大智慧,有勇氣、有銳氣、有魄力,知難而進,有為而治。二是要堵住股權分置的源頭,無論如何不宜再按老辦法發行股票,繼續累積歷史痼疾。三是解決股權分置,應當在有利於保護流通股東權益的前提下,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統籌兼顧,有步驟、有計劃、有程式進行,以維護證券市場的正常穩定發展。四是要相信絕大多數社會公眾流通股東通情達理,會權衡利弊,小局服從大局。不要怕對股權分置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也是市場各參與主體不斷調節心理預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風險釋放的過程。只要真正的遵照和實現市場的三公原則,加大監管的力度,維護市場的規範健康運作,市場具有真正的投資價值,提升投資者的信心,人氣的聚集是毫無問題的。現在需要的是,監管層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勇氣和魄力。(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組首任組長 王連洲)

巴曙松:體制缺陷的"晴雨錶"

實際上,中國股市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揮宏觀經濟"晴雨錶"的功能。但是,由於中國股市是市場體系中資訊可獲得性較高、資訊披露相對較為充分的子市場,因此中國股市成為公眾參與程度相對較高的公開市場,這又使得股市儘管不能反映經濟走勢,但能夠體現整個經濟運作的很多有價值的資訊。在當前看來,股市至少可以説是體制缺陷的"晴雨錶"。

首先,股市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缺陷的"晴雨錶"。股市的任何政策動向,都會接受數千萬投資者以及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的評估。當前低迷的行情,與非流通股的未來走向就存在相當大的關係。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説,股市近年來的持續低迷,也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難度明顯加大的現實。

其次,股市也是監管體制缺陷的"晴雨錶"。近期,市場上有代表性的招行可轉債風波,其背後實際反映了中國股票市場最深層的矛盾------全流通問題。而這種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被屢屢侵害的現象,實際上也體現了監管體制的缺陷。

第三,當前,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香港股市(H股)等開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晴雨錶"。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海外上市公司的增多,海外股市的這種"晴雨錶"功能將會不斷得以強化。這實際上從一個特定的側面反映了中國股市的體制缺陷,值得我們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巴曙松)

朱少平:改變在股市減持的思路

對於當前股市低迷的原因,不同的學者和人士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週期的原因;二是上市公司的品質與作假問題給股民的打擊比較大,影響他們的信心;三是國有股減持問題的壓力。在三方面原因中,週期性問題是股市運作規律所決定的,我們可以順勢而為,不宜採取太強烈的措施與之抗衡。而對於後兩方面的原因,我認為應採取以下三方面的對策:第一,要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上市公司品質,杜絕作假。為此,要在股市形成一種對於上市公司作假人人喊打的局面。建議監管機構能否開展一次長期的推進上市公司誠信建設的活動,採取一些強制措施。第二,要儘快推出創業板。第三,建議研究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在股市減持國有股的思路,進行場外減持。除股市外,可以進行股權交易的場所即場外交易場所還有多種,如櫃檯交易、産權交易所交易、海外上市、協議轉讓、公司回購、拍賣等多種。雖然這些渠道有些我們目前還不能做,但我們可以根據三中全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要求,儘快開通這些渠道。(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 朱少平)

徐宏源:在發展中解決歷史問題

2004年要力爭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上有所突破,要在發展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轉軌中的新問題,維護證券市場的穩定十分重要。因此建議:

一是國有股減持轉讓辦法沒有明確之前,放慢新股發行上市節奏,儘量不再産生新的歷史遺留問題;在當前二級市場資金供求失衡的大背景下,暫停增發、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二是拓寬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通道,儘快推出銀證合作的聚和性投資委託理財業務;允許更多的基金管理公司和綜合類券商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三是進一步大規模發展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開放式基金和公司性基金。為促進基金業的大發展,機構投資者或個人投資基金可以豁免相應份額的所得稅。四是加大中國股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放低QFII的準入門檻;提高辦事效率,加快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審批進程。(國家資訊中心發展部 徐宏源)

曹爾階:全流通是股市的希望

"全流通是股市的希望",這是我的看法。股市的股權割裂,已經使中國證券市場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現在是實現全流通的最佳時機。如何實現全流通?我以為,第一,從現在起要下決心實行"新股新辦法、老股老辦法"。第二,實現全流通,要有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協商一致,但也必須有政府的集中決策。集中決策,至少要確定兩條原則,一是轉讓價格維持在凈資産價左右;二是用優先向流通股股東轉讓的方法,對流通股東作出補償。第三,立即停止非流通股在場外的一切協議轉讓,使任何利益集團企圖利用非流通股市場控制流通股市場的利益追求,失去其不公平運作的基礎。第四,全流通的運作,應當市場化。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因地因時因企制宜,一個企業一個方案,由投資銀行度身定做。可以由流通股股東認購,或者由企業發債回購,也可以對流通股送股或者非流通股縮股或者面值配售等等,應當讓投資銀行家有用武之地,給市場運作留出想像的空間。(中國建設銀行研究員 曹爾階)

蕭灼基:改變資本市場低迷現狀

資本市場長期低迷的情況,與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改革目標不相適應;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不相適應;與我國快速增長的宏觀經濟形勢不相適應;與上市公司經營狀況改善,效益上升的情況不相適應;與居民金融資産增加,投資願望提高不相適應;也與今年以來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指數回升的情況不相適應。同時,直接籌資比重下降,銀行儲蓄大量增加,風險集中,不利於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加大了防範金融風險的難度。

為改變當前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特提出十二條建議: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修改證券法,正確處理監管、規範與發展的關係。第二,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實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協調發展,突破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分業管理、分業經營的界限,實行規範有序、嚴格監管的混業管理和混業經營,增加資本市場資金供應,提高資本市場有效需求。第三,明確國有股減持政策和減持時間表。第四,規定盈利的公司必須當年以現金分紅。凈資産盈利率低於5%的全部分紅,超過5%的應以70%分紅。沒有以現金分紅的公司不能申請增資擴股,兩年不以現金分紅的公司要追究董事會責任。第五,控制公司上市節奏和上市規模,保持資本市場供給與需求相對平衡。第六,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國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採取多種形式引進外資進入A股市場。第七,開展股票質押業務,分流儲蓄資金。第八,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提高保險資金和社保資金進入股市的比重。第九,實事求是地處理上市公司和仲介機構的歷史遺留問題。在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産生的背景,採取積極、慎重、務實、週到的措施,照顧各方利益,不能操之過急;而且要有破有立,在解決違規資金進入股市問題時,要提出和落實合規資金進入股市的形式和渠道。第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第十一,尊重流通股東權益,在公司重大事項上,實行一票否決制。第十二,協調宏觀管理部門政策,建議國家制訂和發佈積極發展股市的相關規定。(北京大學教授 蕭灼基)

樊綱:分散解決國有股流通問題

中國經濟改革25年,為什麼比較成功?總結起來兩個做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不説是決定性的作用):第一就是"雙軌制",在舊體制改不動的時候,先發展起一塊新體制(成份),然後通過經濟結構的改變,通過新體制的示範作用,為舊體制的改革創造出新的條件,實現舊體制的改革;第二條就是"分權化",或稱"分散決策",也就是在整體改革很難推進的時候,把問題分而治之,特別是通過下放自主權,由各地方、各部門分頭決策,通過搞特區、搞試點、允許各地自主決策等辦法,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個經驗同樣可以借鑒用於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即分散決策與分別定價,使國有股流通問題得以較為順利地解決。

在解決主機板市場國有股流通的問題上,現在我們面臨著一個新的機遇,即在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下,各級國有資産監管機構分級行使國有資産所有者權利,應當充分把握這種有利條件積極加快解決國有股全流通問題。

前兩年國有股減持沒做下去,大家在網上提出了成百上千個方案,其實最終歸結為一個難點,就是由作為國有資産所有者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面對幾千萬股民,面對上千家企業,要找出一種統一的減持價格方案,這太難了。而現在由各級政府分級行使所有者權利,可以設想能否讓各地國有資産監管機構作為各地上市企業中國有資産的所有者代表,分頭與股民談判,分別設定每個上市公司國有股減持和流通的方案,局部出問題可以局部修改,從而把問題具體化,把風險分散化。中央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基本規則來控制國有股減持進度,以免搞一窩蜂,也可以對減持設基本的底線(如凈産值底線)。設一個統一的減持價格太難,但設一個底線還是可以的。如果這樣,問題就能解決,主機板市場也許能走出困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樊綱)

曹鳳岐:制度創新解決功能偏差

當前,股市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出現了偏差。中國為什麼要發展股市?是為了推進整個經濟的市場化,推進中國企業的公司化,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要把股市的融資功能向資源調配和投資功能轉變。

對於股市發展的外部環境,我們要重視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所需的法律體系的建設,尤其是信用體系的建立,這其中包括企業自身的信用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振興股市不能太急功近利,而要積極地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對企業的功能、市場的功能加以改革和完善。另外,還要明確政府自身的功能和準確的定位。政府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為市場和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維護市場的公平、公開和公正。不要僅僅停留在監管層面,市場秩序的建設是最重要的。

總體來説,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股市的功能問題,不能一蹴而就。股市的發展,需要我們共同關心和愛護。(北京大學教授 曹鳳岐)

吳曉求:股權流動性變革需要膽略

中國證券市場完全成了一個獨立運作的體系,主要是因為市場的預期機制混亂,投資人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而股權流動性分裂所産生的制約和影響,則是中國證券市場最根本的制約因素。

股權流動性分裂使全體股東的利益相互矛盾,特別是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形成對立。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兩到三年就表現不佳,有內部的制度缺陷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全體股東缺乏利益一致性。股權流動性分裂,也造成股市從一開始就不公平,導致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屢受侵害。

股權流動性的變革,本質上是流通性結構的調整。結構性的變革比規模的擴張要艱難得多,因為它要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實現股權流動性的變革,要突破束縛我們的很多觀念,比如國有資産的增值保值問題。任何一種資産進入市場,都存在投資風險,只有收益而沒有風險是不可能的。在觀念突破的前提下,我們能找到很多有智慧的方案。現在,最為需要的是一種膽略。(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 吳曉求)

華生:公開競價保護流通股東利益

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是競爭充分,即買賣雙方至少有一方具有選擇權,買賣或交易雙方沒有壟斷權力,否則就會導致市場失敗或失效。在我國的歷史條件下,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在進入同一企業結為利益相關的股東關係時沒有説清和定義清産權關係,因而失去了在交易前選擇進入或不進入的機會。

實現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並軌,必須通過公開競價的方式,實現市場化除權,消除股權分裂。

對於希望轉讓股份或控股權的非流通股,需要進行公開競價。讓潛在的購買者競價成交。非流通股按競價全額配售給流通股股東。流通股股東可以選擇接受配售,也可選擇放棄配售取得補償差價,其利益得到了可靠保證。對於希望繼續保持控股權的非流通股大股東,無法引入其他競爭者的市場競價,可由原大股東自己單獨公開競價,申請除權轉為流通股。但此時原大股東要履行要約收購義務,如流通股股東覺得除權價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可按此價全部賣給大股東,保證自己權益不受損害。如原大股東出價不合理,絕大部分流通股股東賣出股票,該公司不滿足上市條件,應予退市,並在若干年內不得上市。(燕京華僑大學校長 華生)

賀強:適時推出雙向交易政策

實施積極的股市政策要鼓勵創新。適時推出雙向交易政策,即是創新的舉措。雙向交易即在股市中不僅可以先買後賣,也可以先賣後買。在西方也叫信用交易,或稱保證金交易。目前我國股市實行的是單向交易,只能先買後賣,不能先賣後買。

這種單向交易方式使我國的股市産生了極大的不可逆性。這種不可逆性類似企業職工的工資水準,只能高,不能低。股市稍一上漲,市盈率就會過高,風險就會過大;股市稍一下跌,市場就會低迷。使股市的發展與管理陷入兩難的境地。此外,單向交易還造成了嚴重的單邊市現象,容易引起股市的暴漲暴跌。因此,我們應當儘快推出雙向交易的政策,可以説,雙向交易比單向交易更具有合理性。

首先,雙向交易有利於建立股市中多空雙方互相制約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股市暴漲暴跌。其次,雙向交易有利於建立股市中的風險控制機制。第三,雙向交易有利於減輕監管者的監管壓力。第四,雙向交易有利於通過市場自身的力量,打擊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第五,雙向交易有利於股市現貨與股指期貨的對接。第六,雙向交易可以極大地提高股市資金的動作效率,增加股市資金的供給,從而有利於我國股市供求的平衡發展。(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 賀強)

韓志國:解決全流通意味著完成産業革命

這幾年的股市持續低迷,反映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市場制度有重大的缺陷。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要解決深層的制度根源的政策。

第二,由於制度缺陷使得市場的運作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股市要穩定發展必須有相關條件,要使追逐利潤成為市場靈魂,使競爭成為主導機制,使資源成為整合對象。

第三,由於制度缺陷和運作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市場預期出現重大紊亂。所以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就是要為股市創造明天。全流通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制度跨越,是我們從計劃經濟真正走向市場經濟一個巨大的制度跨越。如果120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全流通問題,也就意味著完成了中國新的産業革命。在這樣的改革中,必須支付成本。所以,我説中國股市面臨轉折必須解決的問題,首先要有市場的想像空間,整個股本減少50%,上市公司利潤增長50%,市盈率降低50%,這三個50%就足可以使中國的股市好轉。

全流通是一種具有擴散效應的機制,這個問題解決了,市場的爆發力都具備了,中國股市就有可能出現重大轉折,從熊市走向牛市,而且和國民經濟的總體趨勢相吻合、相適應。(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 韓志國)

王國剛:全流通可借鑒公房改革經驗

積極的股市政策應該是一個積極推進體制改革的政策。十多年來,股市從規模上和交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制度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就體制而言,現在的股市基本上是高度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目前股市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其固有體製造成的,而與國有股減持沒有關係。

積極的股市政策要積極地推進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全流通。可以借鑒公房改革的思路來解決國有股減持。眾所週知,全國公房改革的複雜程度要遠遠高於國有股全流通,如此複雜的公房改革都能順利實施,我們對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全流通也應該充滿信心。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討論某一個具體方案,而是要對若干原則達成共識。原則確定之後,不同的上市公司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案。

對上市公司來講,國有股減持和國有股全流通兩個過程應該一致。就全國的國有資産而言,國有股全流通和國有股減持可以是兩碼事,但就上市公司而言,必須是一碼事。道理很簡單,國有股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機制的後果。現在採取非流通方式減持,實際上意味著非國有股東要去支付歷史成本,顯然是不合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王國剛)

上海證券報 2003年11月26日


韓志國:中國需要積極的股市政策
證券日報:如何優化股市政策
黃湘源:趨利避害,股市當務之急
呂立新:積極的股市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決策失誤:股市不能承受之重
──韓志國談股市政策決策機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